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为确保原油有效、高效开采,控制无效水循环和抽油机井作业两率,需要合理优化抽油机井井下参数。本文通过对某油田抽油机井泵挂深度的现状调查分析,初步总结形成抽油机井泵挂深度调整原则,运用沉没率与含水分级图,确定泵挂深度需要调整井的范围;同时结合目前开发形势,确定泵挂深度的调整范围,对高含水开发后期抽油机井泵挂调整提供可借鉴性依据。
关键词:高含水 抽油机井 泵挂深度 调整原则
1 问题的提出
抽油机井的参数优选,就是要合理选择抽油泵在油井中抽取液体的工作参数。目前现场优选的参数主要是冲程、冲次和泵径,一般每口井的冲程有3个,冲次3个,可选泵径2个,优选的方案有18种。而这些方案没有泵挂深度这一参数进行确定仍无法达到最优。出方案人员在设计泵挂深度这一参数时一般只停留在抽油机机型的负荷,没有综合考虑进行动态调整。特别是目前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部分“三高”井的出现和剩余油较丰富井仍采用原泵挂深度进行生产,无法实现方案优化和参数优选的最佳化。
2 与泵挂深度有关的参数
泵挂深度主要与油层中深、井底流压、套压、含水参数有关。
3 泵挂深度调整效果分析
3.1上提泵挂井效果
近几年,某油田上提泵挂井一共有70口井,其中上提泵挂在100m以上有13口,水力割缝及补孔换大泵上提泵挂4口,换型换泵上提泵挂2口,压裂后换大泵上提泵挂1口,检换大泵上提泵挂4口,漏失检泵上提泵挂2口。上提泵挂在50-100m之间有31口,通过统计调整井的参数与生产数据变化看,沉没度下降,对于含水大于90%井,含水基本保持稳定或下降;而对于含水低于90%井,含水上升井较多。
2009年5月,通过对271井泵挂上提后不难看出,产油基本保持不变,含水略降。在2012年4月这口井进行压后换泵后,产量上升,含水下降(由于泵吸入口接近油水界面);措施效果明显,杆、管用量减少降低成本;载荷下降,电流下降,地面设备和井下工具故障率降低;抽油机系统效率有所提高;泵漏失量和管损减少,泵效上升。
3.2 加深泵挂井效果
从2009-2012年,该油田加深泵挂井5口,主要由于检泵及检换泵。通过统计这5口井的参数与生产数据变化看,沉没度上升,含水略有下降。
4 泵挂深度调整原则的确定
通过现场泵挂深度调整来看,泵挂深度调整前后,抽油机井的产液、产油、含水、泵效、沉没度、电流等数据均有较大幅度变化。可见泵挂深度这一参数的调整,是采油工程系统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泵挂深度优化调整,为采出井有效、高效开采地下剩余油,适应高含水开发后期的需要,为抽油机井井下参数优化设计拓宽新的思路。
4.1 上提泵挂选井原则
对于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在油藏工程无其他调整措施的前提下,为有效控制无效水循环,降低作业“两率”,减少杆、管用量,降低抽油设备的磨损,有必要对部分“三高”井(高产液、高含水、高沉没度)合理上提泵挂深度。
一是注采关系完善,油层发育较好;
二是开采时间较长,采出程度较高(大于50%),且无主力接替油层,含水大于95%;
三是沉没率大于60%;
四是上提泵挂的同时可适当换小泵或调小参数。
4.2 加深泵挂选井原则:
虽然目前萨北油田北部过渡带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但是由于开采时间的不同,以及对油层认识的深化,一部分井仍有很大的挖潜实力。对于这部分井应适当采取加深泵挂。
一是机型、泵径满足要求;
二是剩余油比较丰富,含水小于94%;
三是泵深900米以上;
四是井下无落物。
5、泵挂深度调整方法的确定
5.1調整方法参数的选择
5.1.1油层中深
油层中深是泵挂深度的极限,但在目前开发形势下,由于水驱开采时间较长,由于重力原因,剩余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上部,如果将油层中深设为泵挂深度的极限,将不利于对油层顶部剩余油的开采。为了放大生产压差,可将油层中深改为射孔顶界深度。而且有的抽油机井射开层段较多,应根据产液剖面重新确定泵挂深度的极限。
5.1.2 流压
流压对泵挂深度的调整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反映油层的供液能力。目前在现场,流压大部分都是由沉没度等参数折算的,实测较少,所以应用沉没度这一参数在现场更便于直观分析。同时由于沉没度这一参数对抽油设备能否长期有效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重点考虑。
5.1.3 套压
套压在现场一般波动范围在0.3-2.0MPa之间,由于采取定压放气等措施,对套压大于0.5MPa,原则上定压为0.55 MPa,所以对泵挂深度的确定影响不大。
5.1.4 含水
含水对泵挂深度的调整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它关系到确定该井是否有可采价值,同时也是进一步挖潜的一个主要依据,应重点考虑。
通过以上分析,与泵挂深度调整相关的重要参数是沉没度和含水。
5.2 调整方法的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泵挂深度的调整主要涉及到含水、沉没度和泵挂深度三个参数,形成三维坐标,便于系统分析。
泵挂深度相当于实物图中的“宽”,对于通过含水(“长”)和沉没度(“高”)确定后,再调整宽。同时由于沉没度是一个量纲(单位m),不便于分析,应用无量纲的沉没率(沉没度/泵深×100%)替代沉没度更便于分析。
5.3 泵挂深度调整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泵挂深度调整公式,在含水低于90%,仍可继续延用原公式,在含水大于90%,可将原公式中油层中深改为射孔顶界深度。
对于泵挂深度上提井随着含水的升高而升高,同时考虑换小一级泵径和从地质进行调整,通过对目前该油田泵挂深度的实例看,泵挂深度控制在900-1000m之间较合理。
对于泵挂深度加深井,最大限度加深至油层中深,同时注意机型的选择。
6、几点认识
6.1 提出泵挂深度参数调整的必要性,为参数优化拓宽思路;
6.2结合第四油矿泵挂深度的实际,突破机型选择泵挂深度的传统束缚,利用含水、沉没度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6.3 初步确定泵挂深度的调整原则、调整方法和调整范围;
6.4 应用含水与沉没率分级图确定泵挂调整井;
6.5泵挂深度的调整只是参数调整的一个方面,要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还需要对其他参数进行优化调整。
关键词:高含水 抽油机井 泵挂深度 调整原则
1 问题的提出
抽油机井的参数优选,就是要合理选择抽油泵在油井中抽取液体的工作参数。目前现场优选的参数主要是冲程、冲次和泵径,一般每口井的冲程有3个,冲次3个,可选泵径2个,优选的方案有18种。而这些方案没有泵挂深度这一参数进行确定仍无法达到最优。出方案人员在设计泵挂深度这一参数时一般只停留在抽油机机型的负荷,没有综合考虑进行动态调整。特别是目前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部分“三高”井的出现和剩余油较丰富井仍采用原泵挂深度进行生产,无法实现方案优化和参数优选的最佳化。
2 与泵挂深度有关的参数
泵挂深度主要与油层中深、井底流压、套压、含水参数有关。
3 泵挂深度调整效果分析
3.1上提泵挂井效果
近几年,某油田上提泵挂井一共有70口井,其中上提泵挂在100m以上有13口,水力割缝及补孔换大泵上提泵挂4口,换型换泵上提泵挂2口,压裂后换大泵上提泵挂1口,检换大泵上提泵挂4口,漏失检泵上提泵挂2口。上提泵挂在50-100m之间有31口,通过统计调整井的参数与生产数据变化看,沉没度下降,对于含水大于90%井,含水基本保持稳定或下降;而对于含水低于90%井,含水上升井较多。
2009年5月,通过对271井泵挂上提后不难看出,产油基本保持不变,含水略降。在2012年4月这口井进行压后换泵后,产量上升,含水下降(由于泵吸入口接近油水界面);措施效果明显,杆、管用量减少降低成本;载荷下降,电流下降,地面设备和井下工具故障率降低;抽油机系统效率有所提高;泵漏失量和管损减少,泵效上升。
3.2 加深泵挂井效果
从2009-2012年,该油田加深泵挂井5口,主要由于检泵及检换泵。通过统计这5口井的参数与生产数据变化看,沉没度上升,含水略有下降。
4 泵挂深度调整原则的确定
通过现场泵挂深度调整来看,泵挂深度调整前后,抽油机井的产液、产油、含水、泵效、沉没度、电流等数据均有较大幅度变化。可见泵挂深度这一参数的调整,是采油工程系统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泵挂深度优化调整,为采出井有效、高效开采地下剩余油,适应高含水开发后期的需要,为抽油机井井下参数优化设计拓宽新的思路。
4.1 上提泵挂选井原则
对于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在油藏工程无其他调整措施的前提下,为有效控制无效水循环,降低作业“两率”,减少杆、管用量,降低抽油设备的磨损,有必要对部分“三高”井(高产液、高含水、高沉没度)合理上提泵挂深度。
一是注采关系完善,油层发育较好;
二是开采时间较长,采出程度较高(大于50%),且无主力接替油层,含水大于95%;
三是沉没率大于60%;
四是上提泵挂的同时可适当换小泵或调小参数。
4.2 加深泵挂选井原则:
虽然目前萨北油田北部过渡带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但是由于开采时间的不同,以及对油层认识的深化,一部分井仍有很大的挖潜实力。对于这部分井应适当采取加深泵挂。
一是机型、泵径满足要求;
二是剩余油比较丰富,含水小于94%;
三是泵深900米以上;
四是井下无落物。
5、泵挂深度调整方法的确定
5.1調整方法参数的选择
5.1.1油层中深
油层中深是泵挂深度的极限,但在目前开发形势下,由于水驱开采时间较长,由于重力原因,剩余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上部,如果将油层中深设为泵挂深度的极限,将不利于对油层顶部剩余油的开采。为了放大生产压差,可将油层中深改为射孔顶界深度。而且有的抽油机井射开层段较多,应根据产液剖面重新确定泵挂深度的极限。
5.1.2 流压
流压对泵挂深度的调整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反映油层的供液能力。目前在现场,流压大部分都是由沉没度等参数折算的,实测较少,所以应用沉没度这一参数在现场更便于直观分析。同时由于沉没度这一参数对抽油设备能否长期有效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重点考虑。
5.1.3 套压
套压在现场一般波动范围在0.3-2.0MPa之间,由于采取定压放气等措施,对套压大于0.5MPa,原则上定压为0.55 MPa,所以对泵挂深度的确定影响不大。
5.1.4 含水
含水对泵挂深度的调整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它关系到确定该井是否有可采价值,同时也是进一步挖潜的一个主要依据,应重点考虑。
通过以上分析,与泵挂深度调整相关的重要参数是沉没度和含水。
5.2 调整方法的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泵挂深度的调整主要涉及到含水、沉没度和泵挂深度三个参数,形成三维坐标,便于系统分析。
泵挂深度相当于实物图中的“宽”,对于通过含水(“长”)和沉没度(“高”)确定后,再调整宽。同时由于沉没度是一个量纲(单位m),不便于分析,应用无量纲的沉没率(沉没度/泵深×100%)替代沉没度更便于分析。
5.3 泵挂深度调整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泵挂深度调整公式,在含水低于90%,仍可继续延用原公式,在含水大于90%,可将原公式中油层中深改为射孔顶界深度。
对于泵挂深度上提井随着含水的升高而升高,同时考虑换小一级泵径和从地质进行调整,通过对目前该油田泵挂深度的实例看,泵挂深度控制在900-1000m之间较合理。
对于泵挂深度加深井,最大限度加深至油层中深,同时注意机型的选择。
6、几点认识
6.1 提出泵挂深度参数调整的必要性,为参数优化拓宽思路;
6.2结合第四油矿泵挂深度的实际,突破机型选择泵挂深度的传统束缚,利用含水、沉没度与泵挂深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6.3 初步确定泵挂深度的调整原则、调整方法和调整范围;
6.4 应用含水与沉没率分级图确定泵挂调整井;
6.5泵挂深度的调整只是参数调整的一个方面,要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还需要对其他参数进行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