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草原一片宁静的天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51321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是听着无数童话故事长大的,《小红帽》《狼来了》《东郭先生》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于是年幼的我便在它们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狼是最坏的动物。但直到看过了《狼图腾》,我才真正发现,那时我的认识有多么浅薄。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有的欢笑、振奋、激动、感伤、悲怆、愤怒、心酸、怀念浓缩在一起,是我对这本书最完整的诠释。
  在汉族人看来,狼一贯是欺软怕硬、忘恩负义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血畜生,为了巩固这种认识,不惜把狼放入童话寓言故事中,一遍遍地灌输给孩子们。于是,那些被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事还在继续着,我们却离狼的真实本性越来越远,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读了《狼图腾》我了解了草原狼的血性。
  狼,从来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狼是智慧的,它们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章法分明。狼是团结的,狼的团队精神最值得称道。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群狼排山倒海,团结一心,即使四面楚歌,依然不失本色。狼更是勇敢的,它们为了家族不畏艰险,为了尊严宁死不屈。人类也许会为了日后的荣华富贵低下骄傲的头,但在狼的心中,只有英勇的死,绝无卑微的活。在它们身上,我看到的是震撼。
  狼是游牧民族自古崇拜的图腾。从狼无所畏惧的铮铮铁骨中,我仿佛看到了游牧民族的灵魂,看到了那群骁勇善战的蒙古勇士,我又仿佛感受到了强大的民族力量。我更加明白了,为什么当年区区几万蒙古骑兵竟能策马扬鞭,入主中原,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并横扫欧亚大陆,统治达一个世纪之久。这是因为,那是一个流淌着狼一般的血液的民族,他们懂狼、学狼、敬狼,有着狼的智慧和勇敢。
  提到草原,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辽阔的景象!可是那么美丽的大草原若无狼的守护怎能繁衍至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永恒的法则,要想保持生态平衡,需要人与动物共同的努力。每种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生物链的一环,狼也一样,有了狼,一切才完整。草原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他们在历经无数考验与磨难后,依然乐观安宁地生活在那片土地上。虽然他们不得不在恶劣的环境下无休止地重复着与狼的斗争,但他们无怨无悔。不是他们落后,而是他们懂得了自然的真谛。而有些人,那些自恃聪明不知天高地厚的人,非说这样的循环太落后。于是,他们打着帮助草原人脱离困苦的旗号,开着大马力的吉普车,带着射程极远的步枪和各种先进的武器闯进了一片片繁茂的大草原,打死了一匹又一匹狼。他们用着手中的“先进”,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当我看到一匹大狼被一辆吉普车狂追了20公里,直到它轰然倒地气息奄奄时眼神依然不屈的时候,我再也读不下去了。也许他们永远无法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胜利。那匹狼倒下了,而它的精神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那些人来了又走了,带着他们无比自豪的战果。他们自以为创造了伟绩,却换来了一片荒漠。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在他们的践踏下,一步步地走向了毁灭。沙尘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刺眼的灾难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视野中。我突然记起,那天上午,我在中国地图前注视了好久,内蒙这个地方我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这才第一次如此震惊地发现,原来这个曾经无比纯净的人间天堂竟然有那么一大片干涸的沙漠!而草原,正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千百年前,人类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千百年后,又亲手毁了它们。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作者姜戎在卷首写下了两句话:“献给卓越的草原狼和草原人,献给曾经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曾经”这个词让我心酸得想哭!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重现那些曾经的辉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还草原一片宁静的天空?
其他文献
传统,并不总是意味着落后。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课文谋篇布局的教学、文本阅读欣赏的教学、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界几代人多少年来慢慢摸索、渐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在课程改革中把这些优秀的传统做法都丢了,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下面笔者以小学五年级《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关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的几点看法。    一、要关注信息的获
【设计说明】  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
一、求学之路(1947—1958年)  我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家庭条件一般。我的爷爷在旧社会是私塾先生,差不多清末民初的时候,爷爷在隔壁下洼村教书,一次教三五个学生。那时候教书,基本上都是背《百家姓》《三字经》等内容,小孩儿背书跟唱戏一样,摇头晃脑的。爷爷虽然是私塾先生,但父亲没读多少书,只有叔叔读过几年。  1.五年小学与三年初中  我家有兄弟姐妹五个,一个姐姐、三个弟弟和我,在男孩子中我是老大
王宁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训诂学专家,语文课标研制修订专家组成员,《规范汉字表》后期研制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她提倡语感和语理并重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观察和运用语言的敏锐性。此外,因为古汉语、训诂学的学养深厚,她对文言与白话的关系、学习文言的目的等问题也有深刻的理解。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王宁教授。 
现代人喜欢把“教育”看成“教知识”。我们把道德知识交给政治,把数理逻辑知识交给数学——现代知识由现代学科传授,天经地义。作为学科的语文却不然。古代中国自有一套理性化程度很高的教化传统。语文教育活动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关于传统教育与现代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以现代语言学和文章学的“阅读”来理解,旧式教育至多剩下文字、音韵和训诂等“小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活动往往片面追求“考试效果”,阅读体验常被老师粗暴统一,阅读方式单调呆板,使得阅读教学变得华而不实、枯燥无味。在阅读学习中学生难以真正获得自主表达的权利和审美阅读的愉悦,甚至有学生已经轻视语文,厌恶阅读,远离经典。鉴于此,重庆市合川中学以语文课程改革为方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提出“悦读”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一、倡导“悦读”理念,激发师生阅读
一、从“无我”到“有我”:感情真挚地表达自我    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靠编故事赚取同情从而获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下的中考写作试题越来越关注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如湖南株洲卷: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人生际遇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激励与挫折,成功与失败,都能促人成长。请你根据亲身体验,将下面的题目补
教师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因为每个人(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不能重复的,每个行为都只有一次,既不能拿它跟以前的“经历”相比,也不能在“未来”加以弥补和完善。  此刻,不想高谈阔论教育理念,也不敢谈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改革转向,我只愿意谈一节课,一次活动,一些新的尝试。教师的任务是找到学生成长拔节的点,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发展。我想,不用“带着镣铐跳舞”,只要“动起来”,就会找到节律,
笔者最近应某杂志约稿,发表了《语文界“集体无意识”被什么操控?》(上、中、下)。这是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分三期连载。将百年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分为三个层次:语文教育哲学观、语文教学应用观、语文教学操作观,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批判。然而,意犹未尽,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观念错了,一错百错。遗憾的是,语文界在许多重要观念上存在偏颇甚至错误;更为遗憾的是,语文界集体对此并无觉悟,仍以误为正,将错
看到这个题目别认为语文老师嫉妒,想凑家教的热闹。  家教是个怪物。一到周末假期,家教盛行,各种辅导应运而生。但语文家教却很少,即使有,也是小学作文训练一类,涉及中学的内容极少,而所谓的作文培训不过是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立意等写作技巧的训练。  难道写作也能训练、也有技术不成?  我一直怀疑什么作家辅导班,没听说哪个作家是培训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辅导,原因很简单:急功近利。家长觉得作文分高,语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