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通变与励进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有学者动辄以学术研究无涉“近功”和“名利”为名,批判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传统。在他们看来,趋重“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与社会大众“急功近利”的风气互为因果,不可避免地给史学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作为应对,这些学者主张学术与经世分离,惟强调“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显然,依据该立场,历史学的“经世”与“成长”为一种矛盾的关系。本文拟透过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尝试对此观点作一回应。
其他文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携手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将于2020年8月12—14日(暂定)在青海西宁举办第七届青年史学家论坛。现面向学界公开征稿,欢迎广大青年学者踊跃投稿。
《[侜?貝]匜》是西周后期的重要彝文,多被认定为一件司法判决书。该文虽然涉及争讼,但其性质并非法律判决,而是周代权贵基于诉讼行为而对于“委质为臣”者(牧牛)的训斥。牧牛遭受重罚,并非无“理”,而是违背了“委质为臣”者所应遵守之“礼”。此铭对于认识西周后期的法律观念以及礼法关系演变有重要价值。
15世纪中叶以降,江南开发重心向高乡转移,区域市镇化加速,“主姓市”现象突出。伴随明代地方社会权力结构从财富导向向科举导向的转变,一部分市镇“主姓”成功完成向士绅阶层的转型,继续着在权力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并表现出与市镇紧密的关系状态,其地方保护意识与相关行为,影响和反映着市镇的自我认同。晚明各市镇中权势“主姓”的“畛域之见”,影响到州县日常的行政管理,甚至一度冲击传统基层区划组织结构。这表明,市镇与其区域内权势大族的关系,对基层地域社会历史进程影响深远。
中国共产党早期五四纪念经历了个体自主参与到党团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共创立前,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毛泽东、瞿秋白、谭平山等早期共产主义者着力推动五四纪念,并为其增添了民众动员的新语义。中共建党初期,随着时局恶化及革命诉求增强,除倡导“到民间去”、“打倒军阀”的纪念话语外,还将其付诸实践,以青年团领导学生发动民众,从事救国运动。至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在国共合作背景下,进一步充实五四纪念话语,积极宣传“国民运动”、“民族运动”,开展对民众的革命动员。中共早期五四纪念话语的演变与纪念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五四阐释的基
美国历史学家引入政治学的“政治文化”概念,吸取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滋养,并受社会史、文化史和跨国史等学术潮流的推动,对政治史研究进行改造,逐渐发展出政治文化史研究的领域和路径,形成一套相应的方法论,尤其是明确界定了文化和心理在政治世界的地位与作用,把非理性因素纳入政治史考察的范围,强化语境主义的意识和技艺,还在因果模式之外开拓了理解和阐释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美国政治史家对精英政治文化、大众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等加以探究,并结合新文化史、跨国史和情感史等开掘新的研究课题。美国政治文化史兴起和发展的利弊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部分的江南与作为整体的中国,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不同阶段显现出不同的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以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讨论中,江南被普遍地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历史研究的区域转向,江南之异于其他地区的发展道路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江南非中国”论也逐步取代了早期的“江南即中国”论。因此,如何批判性地分析这两种极端化的叙事,辩证地处理江南与其他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在经济演化道路上的关系,无疑是新时代历史学者不容回避的话题。跳出从江南内部看江南的“内史”框架,以人与自然交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考察“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术语的词源时,往往聚焦于“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而忽略了中古早期流行的“sacra respublica”。后一种形式源自古代罗马帝国,而为拜占庭帝国所沿用。从东西部欧洲的统一性来考察可以发现,不仅拜占庭帝国是神圣的罗马帝国,而且西部欧洲是查理曼统治时期对东部神圣的罗马帝国的自觉模仿,其中罗马教宗发挥了辅助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中古早期欧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成为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向中古神圣的罗马帝国演化的过程。东西部欧洲在独立发展和彼此互动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最悠久的优良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历代史家念兹在兹的立身、立学之本,是中国史学不断成长、持续繁荣的源泉和动力。经世致用饱含着史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体现着史学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还原历史和经世致用,构成史学的两个基本功能,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没有客观历史,即没有观照当下的基础;缺失经世致用,即失去史学存在的价值。经世致用发轫于中国史学出现之初,滥觞于中国史学形成之始,与中国史学发展相伴相随。把经世致用置于中国史学成长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王朝,清史研究也成为中国断代史研究系列中较为晚出的一个部分。然而,清史研究诞生后不久,就在中国历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时至今日,兼跨古代史和近代史两个领域的清史,成为断代史中规模和影响都不容小觑的领域。回望清史研究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该领域的发展,决不单纯出于学术内部的驱动,更重要的是其从一开始就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诸多时代变革的关键节点上,清史研究的发展都与之有着契合的步调。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断言,清史研究得以成长的一个重要品性,决不是躲进学术象牙塔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