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礼县博物馆陈列讲解词的编写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uihe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讲解是知识和语言高度综合的艺术,它结合了教师、播音、演讲、话剧、表演等专业的技术手段,是专业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本文以礼县博物馆陈列讲解词为例,就博物馆陈列讲解词的编写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博物馆;展品陈列;讲解艺术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61-02
  讲解是知识和语言高度综合的艺术。讲解是沟通听众与展品的桥梁,讲解员的讲解来自于讲解稿,因此讲解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份生动的讲解稿。博物馆的陈列,虽然形象直观,但也有局限性。讲解员是讲解词的直接受众,讲解员处于一个特殊、关键的岗位,他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层次、年龄层次等不尽相同的特殊团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针对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不同需要进行布展,由于展品和空间的限制,有些内容不能充分表现,需要借助讲解工作予以弥补。讲解员通过介绍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陈列的“潜台词”,引导观众把通过直观视觉初步获得的不连贯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对陈列主题思想的正确理解,以至成为系统的理性知识,从而使博物馆陈列充分发挥其宣传和教育的职能。
  一、展览陈列的背景以及基本情况
  在编写讲解词前,首先要对展览的背景作详细的了解,深刻理解展览内容和讲解目的。在编写时,尽可能将参观者拉回当时的历史场景,让其真切理解文物之间的联系、在当时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按照参观顺序将展览内容、展览主题以观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近年来,大堡子山遗址诸多惊人的考古发现,使礼县尘封数千年的秦文化重新闪耀出瑰丽的光彩,成为继敦煌之后镶嵌在甘肃东南部的又一颗文化明珠。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专家研究考证,认为礼县大堡子山一带是秦国的发祥地,是秦四大陵园的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园。秦国早期著名的中潏保西垂、大骆居犬丘、非子牧马、庄公伐戎、襄公始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秦人崇尚武力,气魄盖世。他们在西垂崛起后,逐鹿关中,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礼县秦文化文物展”旨在与观众一起走进历史长河,重温秦人昔日的辉煌与梦想 。展厅分为三个部分:“牧马西垂 屏卫周室”、“襄文建功 礼乐文明”、“车马扬威 东进关中”。
  通过以上讲解,可以让参观者明白展览的背景和目的,了解秦人当时那段辉煌的历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发现展品之美,提升审美情趣
  对普通参观者而言,一件铜锈斑驳的青铜器、一片泛黄支离的丝织品、一只釉片剥落的青瓷碗可能毫无美感可言,而对那些品相完好,或端庄大器,或秀雅温润的瓷器,他们或许也无法充分领悟其中蕴涵的大美。这时,讲解词编写者应尽力拨开文物表面的历史沧桑,引领参观者体味那些在今天看来远谈不上精致的器物的粗犷淳朴之美,以及部分珍贵藏品所蕴涵的那种能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真美,给他们以直观而生动的美学教育,从而达到陶冶其性情、美化其心智的目的。
  在编写讲解词时,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衬托出不同展品的美。如盨、簋、盉,盨是由簋发展而来的一种专门盛放五谷饭食的器具。区别在于,簋大致是圆形,盨是圆角椭方形的;簋盖一般不翻转使用,而盨盖可以仰置,成为另一件盛食器。礼县博物馆馆藏“蟠虺纹瓦棱纹盨”,为国家一级文物,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许多诸侯国都有生产。这件盨是春秋中晚期秦国故都西垂青铜器铸造中心为西垂秦国贵族所造。整体呈椭方形,可分为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盖子的圈顶为一圆角长方形平台,方唇,在四圆角处各饰一弯喙、大尾、已图案化了的凤鸟,打开器盖仰置后四鸟即成四个支足,盖则成为另一件盛食器。盖子坡沿上部四圆角处及左右两侧,各饰行虎一只,盖沿直壁前后两大侧面各饰行虎三只,虎首皆向下。器腹的形状与器盖对称,前后两大侧面也各饰三只行虎,虎首向上,与盖沿之行虎一一对应,颇具匠心。器腹左右两侧有图案繁丽的巨耳,为镂空蟠虺纹组成的鸟兽结合体,双凤首共身套合,周边辅饰点缀五只小虎和一只小鸟。器物的底部圈足高厚,外侈,四角大面一侧附四只行虎为支足,虎屈腿长尾,两耳高耸,虎爪铸作方墩状,以求盨身置放平稳,虎背上又各饰一只小鸟,极富妙趣。盖身与器腹相互对应地装饰着蟠虺纹与瓦棱纹。整体而观,全器造型浑厚庄重,细看纹饰繁密华贵,栩栩如生的大量动物附饰,尤令人赏心悦目。它们有的形体虽微小不到一厘米,但皆形神具备,充满活力。这件器物把秦人爱用小动物为附饰的特性运用到了极致,全器共有饰鸟、虎等动物46只,是目前发现附饰动物最多的一件秦国青铜器。
  礼县博物馆馆藏有一件精美的蟠虺纹扁圆盉,也非常注重纹饰的表现,通身以蟠虺纹为饰,以动物为附饰,底部由四个奴隶头顶青铜虎作为四个支足支撑起整个器身,既稳固又大方。半环式的兽形鎜上,兽首耸立且兽口大张,嘴角龇出角形獠牙,兽身腹足向外排成一线,犹如多齿的扉棱。与鋬相对的兽首流处,也有相似的造型。盖子上方以大冠的凤鸟为饰,这与秦人的崇鸟情节是密不可分的。盖子后的活链、长尾回首虎的后爪和熊的前掌部分是铆接起来的,使用时按压回首虎尾巴的地方盖子就会打开,而且不会掉落,设计很巧妙。整个器物之上布饰有32只小动物,体态各异,栩栩如生,足见当时工艺水平的高超。古人在祭祀时用的米酒比较粘稠,需加水调配,将米酒及水置于盉中,和匀再注入杯爵中饮用,为的就是显示主人的身份和等级。
  从以上展品看出,编写讲解词应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一,对比手法。在讲解中灵活运用对比手法,可以衬托出展品的精美,经过对比的讲解,观众记得更清楚,同时印象最深刻。其二拟人手法。运用拟人手法,可以形象地描绘展品的形态、制作精湛工艺,让听众为止感叹。直观、形象、具体的描写,让一件本来泛着锈色的无生命的展品,变成了一件有着生命的物体,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记录着古人的智慧。
  三、在编写讲解词时,注重引用历史知识和专家说法
  英国诗人雪莱说:“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因为历史是不能杜撰,我们必须根据客观历史来阐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商朝末年,秦人的直系祖先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秦人的直祖、商朝的重臣中潏,担负着安定和威慑西戎的任务,开始镇守在甘肃东南部的某地,或者就在西犬丘,为商王朝“保西垂”。但时日不长,周人推翻了商朝,作为商朝臣子的中潏命运堪忧。史书没提到中潏的最后归宿,我们不知所终。但中潏的儿子蜚廉和孙子恶来却罹患大难。他们助纣为虐,史有明文。周武王伐纣时杀了恶来。而恶来的父亲蜚廉在周武王灭商时,正好替商纣王出使北方,躲过了一劫。蜚廉诡计多端,他谎称在霍太山得到了一具石棺,石棺上有铭文说上帝让他不要帮助殷纣生乱。蜚廉随后以诈死来蒙蔽世人,一面却悄悄地潜回,参与反周公的“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平“三监之乱”,蜚廉东逃到“嬴”姓的奄国,周公征伐奄国,灭掉了一起反周的50个小国,蜚廉被驱赶在海边而杀。这在《孟子·滕文公下》和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系年》中都有记载。尤其竹简《系年》,对秦人的西迁作了记载。《系年》中说:“飞(廉)东逃于商葢氏。成王伐商葢,杀飞(廉),西迁商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据著名先秦史专家李学勤考证,“商葢”,就是商奄,在山东曲阜一带;“邾”,也就是“商奄之民”西迁的目的地,在甘肃礼县西北。这就是说在甘肃东南部建立秦国的秦人,其先人就是周公东征时,迁至甘肃礼县西北的、来自东方的 “商奄之民”。奄是东方大国,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秦国先人“商奄之民”被周人西迁,性质实际就是谪戍。周人之所以把他们遣送到西方,无疑因为飞廉的父亲中潏有为商朝“在西戎,保西垂”的经历,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由此可推测,中潏极有可能在儿子蜚廉参与“三监之乱时”,被周人收编,也变成“御奴”。周人迁“商奄之民”到礼县西北的“邾”,就有让这两支力量会合的目的,使他们一起为周人当御奴,保西垂。当然这两支力量会合后,领导核心依然是中潏家族,中潏后的世系,直到非子时,因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是少有的畜牧专家,被周孝王看中,召使在“汧渭之会”,为周王室牧马,由于“马大蕃息”,业绩突出,周孝王便封非子为附庸,让他恢复了嬴姓和祖先祭祀权,并把他封在“秦”地,即今张家川、清水一带。从此,这些“商奄之民”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秦人。
  历史记载枯燥乏味,但要清楚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必须在编写讲解词时,理解和贯通,然后总结、归纳,用口语化的语言,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在编写博物馆陈列讲解词时,应该先了解展品历史背景、名称、发展、质地、来源、用途、经过,然后细敲慢推每一件展品,再融会贯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展品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出来,切实发挥博物馆的宣教功能,从而为观众提供真正的文化大餐。
  [参考文献]
  [1]吴小红.地方通史类陈列讲解词的编写[N].中国文物报,2010-4-21.
  [2]祝中熹,李永平.青铜器[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3]李学勤.初识清华简[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其他文献
岁月如梭,今年纳氏75岁,卡氏已77岁高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所系的哈萨克族是历史上的游牧民族,牧民传统的特点是驰骋辽阔大草原,居高临下选择目标后奔向最佳草场;卡里莫夫总统属于农耕民族,农民传统的特点是勤劳耕耘自家的三分地,渴盼着老天开恩风调雨顺。他们两位都是古突厥后裔,都起家于重工业,都是当时苏共政治局委员,1990年均由共和国第一书记当选首任总统,都是苏解体后独联体仅有的两位直到今天屡选屡胜的“
[摘要]“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汉代画像石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题材,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山东地区为主。本文对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图像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39-02  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
清源河  渭河流淌过陕甘大地,千年万载,历经沧桑,古老而又年轻。  在我的记忆里,它最初伴随着姜子牙垂钓的神话故事流注进童年的天真,从那时起,它的名字深深嵌入到幼小的脑海,几十年挥之不去。  然而,第一次见到它是十年前参加陕西省在黄陵举办的清明祭祖大典。汽车驶过长安西北的一座大桥,河面宽阔,河水湍急,钢筋混凝土的河桥规模宏大,还以为是过黄河呢!主人说,这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  这条雄伟的大
"圣人之心"是理学着重讨论的内容之一,朱子作为集大成者,对于"圣人之心"的探讨十分深入和丰富,且有其自身的学问和修养特色。简言之,"圣人之心"是"心"与"理"的"合一",首出庶物而为先知先
渭水源头话四岳  寻访渭河源头,为此次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的开场大戏,大家都满怀期待。但昨天从兰州奔赴渭源时却是细雨蒙蒙,让人颇为忧虑,唯恐天公不作美影响行程,满眼青绿的山川美景也未带来更多的兴致。  未曾想一觉醒来,竟然是晴空万里,蓝天如洗,考察队员们自然是大喜过望,每人一碗牛肉面后即驱车出发。先至五竹寺遥望渭河源的远景,让大家可以宏观地感受源头之地南依西秦岭的主峰露骨山,西傍鸟鼠同穴山的南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