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角度下中外抗战影片共性与个性对比研究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ja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主要以南京大屠杀为例,分析了中外抗战电影中存在的异同点,并分析了原因。如外国电影多采用个体视角展开叙述,追求真实感,而中国电影则多从整体视角入手;中国电影多为讴歌战士的英勇,歌颂人性的光辉,批判野心家的不堪,而外国电影多触及人性、历史、政治、经济、民族等多元的反思。
  关键词:叙事学 中外抗战电影 共性 个性 对比研究
  一、叙事学概述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实际上,在此之前,叙事学的研究设想和理论轮廓已经非常完整,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考察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从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因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电影叙事学研究是指依据文学叙事学或符号学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结构的理论,沿袭传统小说叙事学的电影叙事学主要研究故事的情节安排、行为动机、人物性格和审美特性,关注电影剧作的技巧层次。
  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基础之上的电影叙事学,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研究的界限,力求在影片的一般技巧元素中抽象出电影叙事的量化系统模型。电影叙事学从文学叙事学中获得了一般的概念和方法,文学叙事学推动了电影叙事学的研究和发展。电影叙事学借鉴和自创的理论模型包括:普罗普从俄国民间童话中总结出的31种功能和7种故事角色、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素”和二元对立逻辑结构、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作品三层次(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杰拉尔·热奈特的五个叙事概念和“调焦”分类(全知型的零调焦、叙述者所见的内部调焦、叙述者只能观察人物外部表象而不潜入人物意识的外部调焦)、阿·格雷马斯的叙事学模型、克·麦茨的八大组合段、美国电影理论家爱·布拉尼根的视点论、弗朗索瓦·若斯特的“目视化”系统(摄影机与人的目光相关的内部目视化和与人的目光无关的零目视化)等。
  二、叙事学角度下中外抗战影片共性与个性对比
  在战争电影中,中外文艺工作中有些共同的叙事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下面,笔者以对南京大屠杀的叙事为例,分析了中外抗战影片的共性与个性。
  1.叙事学角度下中外抗战影片的共性
  中外抗战影片叙事背景与叙事内容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在时间上,两者都是对同一个事件的叙事。南京大屠杀是以1937年的南京为背景,因为南京政府已经撤离,城内仅存少数中国士兵以及大量手无抗击之力的无辜百姓,他们面临的是惨绝人寰的屠杀,在叙事内容上,两者也基本相同。中国影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与国外影片《拉贝日记》《张纯如》的叙事内容大致相同,都叙述了日本的杀戮与奸淫、受害者的悲痛与无助、西方人的英勇与善良等内容。
  2.叙事学角度下中外抗战影片的个性
  中外电影中,南京大屠杀的叙事差异主要表现在叙事艺术的差異和叙事主题的变化两个方面。
  (1)叙事艺术的差异
  从叙事学角度看,中国电影的视角比较多维度,不是某个个体角度的展现,而且从多人视角去反映历史,特别是在战争电影中尤为突出。战争电影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全方位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受到的苦难。而西方电影在战争描述上多采用个体视角去展现,用某一个人的,即主人公的眼睛,去展示大屠杀的残酷。《张纯如》与《拉贝日记》两部电影都采用了传记式,通过表现个体的英勇和无畏反映了民族、信仰等更深刻的问题。
  在战争表现方面,西方电影常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展现,有时用黑白写实的纪录片形式,极具真实感。如《拉贝日记》是根据拉贝先生的日记拍摄而成,真实感非常强;《张纯如》是用百分之百的真实镜头反映各方经历,它将演员的拍摄、手机的录像、真实的报道等多方串联,构成了具有历史性和真实性的纪录影片,所以它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电影更加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与情节的浪漫性相结合。如《南京,南京》用黑白纪录片的写实镜头表现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金陵十三钗》是以一个女孩的自我陈述展开,叙事手法十分巧妙。
  (2)叙事主题的变化
  在表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中外战争电影的主题有一定区别。在表现战争题材时,中国电影多为歌颂革命军人的英勇精神,表现革命军人舍生取义的革命主义传统,对敌人是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如在《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等多部中国电影中有效体现出来;在涉及战争题材时,西方电影除去对人性的批判之外,更多的是从多角度,如政治、经济、历史、民族等,分析战争产生的原因,最终是对战争的反思,如《拉贝日记》与《张纯如》等电影。
  此外,中国战争电影更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展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对于西方国家在二战中给予中国的帮助虽有提及,但比重较少。如《南京,南京》主要情节是日本残酷的杀戮、国人英勇的反抗以及人性的复苏;《金陵十三钗》叙述的是中国特殊群体曲线救国的过程。而西方战争电影更多反映的是不断地反抗,寻求正义的实现,注重场景的重现,电影也表达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帮助和对屠杀的认知,很少描述中国人的抗争。如《拉贝日记》的情节是拉贝如何设立安全区保护难民;《张纯如》则是从多个视角真实反映和分析大屠杀的历史及影响。   三、造成中外抗战影片差异的深层原因
  1.经济原因
  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自给自足,老百姓比较容易满足,这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至今,在抗战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如在影片《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南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电影场面非常悲惨,最后能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屈指可数。然而,依据中国人的心理,只要有一个人存活下来,就有了希望。可见,中国人的心理是极其容易满足的。但是,在西方国家战争电影中,由于他们属于资本主义商业社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寻求向外扩张,他们抱负更大、野心更大。从《拉贝日记》可以看出,国外人的思想不是想要拯救一个两个人,而是拯救一群人。
  2.政治原因
  中外电影因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产生了差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共产主义,所以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上不能有悖于基本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电影属于宣传手段,必须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具体反映在战争电影中情节都涉及爱国主义的宣传与传播。而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张民主自由等精神,在抗战电影中就会体现出民主、自由等。
  3.文化原因
  文化差异也是导致电影表现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数人是无神论者,只有少数虔诚的信徒,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而西方国家多为基督徒,所以在战争电影中,西方电影中除了描绘战争场面以外,还体现了忏悔和救赎的意识。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天人合一,电影中常常通过环境的渲染表达情感,而西方战争电影强调实际,比较直接表达想法,这就造成了中外电影表现方式的不同。
  4.环境原因
  中国地大物博,有广阔的疆域领土,地理跨度大。基于这一地理环境,中国人自古以来缺乏开疆辟土的传统,再加上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人比较安于现状。这样的自然环境反映在电影中,就是中国电影中主角多出身平凡,是普通人中的一员。
  西方国家为临海国家,土地资源受限,只能面朝大海,所以他们具有冒险精神,勇往直前。因此,在外国电影中常常出现英雄人物最后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拉贝日记》就是其英勇主义的一种讴歌,拉贝先生拯救了数万名中国百姓,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
  参考文献:
  [1]封洪.视点与电影叙事──一种叙事学理论的探讨[J].当代电影,1994,(5).
  [2]韩振华.另一种叙事:影像中的1946~1949[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侯西岳.极致长镜头——影像叙事的另一模式[J].声屏世界,2010,(9).
  ※本文系2015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镜头叙事学之中外抗战主题电影对比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編号:YG2015096。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我国初中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要想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就必须把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对此,本文探讨了把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路径,即立足点,课堂教学资源、数学价值观、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史 融入 路径  目前,不少教师已经逐渐把数学史的相关内容穿插到数学教学中。这
摘要:当前,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想全面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概念,分析了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高校 教务管理人员 职业倦怠 问题 改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基础的学科,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在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担负起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责任。  一、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了大量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课文。  1.课文中蕴含对祖国大好河
摘要: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就业市场化的前提下,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共同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互惠互利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引导,针对中职院校“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是解决县级职业院
日本是一个地域狭小的岛国,受其地理环境与外来强势文化影响,它一直无法摆脱偏于弱小的心理定位,并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认同。日本人认同“小”的文化品格,认为“小”可以胜“大”,“弱”能够打败“强”。笔者分析日本文化产业与文学作品,以探究其“小”的文化。  日本地处相对封闭的海岛之中,是民族相对单一的国家。这样的生活环境使日本人更注重细节,而逊于对宏大事物的概括。尽管日本在历次战争中都渴望扩大版图,但最终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学习思路,即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想的渗入。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生公式的记忆与运用上,没有重视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策略  对于数学教学过程而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重要的任务,所以教师要不断利用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数学难题,注重数学实例的讲解。适当地运用数学实例,不仅能帮助学
为了找到提升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笔者与相关人员一起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经过调查发现,提升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善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人们认知世界和感受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虽然很多人知道比较法,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掌握其精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中学生有时很难理解一些数学问题。因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是由很多问题组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问题的
摘要: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的积极意义,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本文主要探究了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对策,以期为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体育 核心素养 培育对策  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由日常体育知识教学、技能教学和课堂评价等方面组成,核心素
摘要:写作能力是高中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之一,在考试分值中占较大比重,所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受到各方关注。本文以读写法为具体策略,探究了其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作文 读写法 运用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特征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记叙、议论等常用文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纪实、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多种文体,这就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有了更多文体的选择。然而,從现阶
摘要: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空间想象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本文立足于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现状,从三维空间、实物观察、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作图操作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关键词:中职机械制图 空间想象力  一、强化三维空间认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学内容由平面图形逐渐向立体图形过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