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学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目的就是希望老师们能不断及时总结反思每节电化教学课,扬长避短,以合理、便利、高效的使用电教媒体。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电化教学 兴奋点 兴趣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电化教学因其高效、快捷、便利,越来越普遍地为广大教师追捧,并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然而,电化教学在为我们提供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恰当地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的确能提高课堂效果,可是在教师有意识运用电教手段去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某些在课前未估计问题,如果在备课时能够考虑全面,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就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对此,外来介绍一下可能出现的几种负面影响:
  一、不合适的背景引发兴奋点转移
  在电化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由于背景选用不当而影响教学的状况。如《蒹葭》是一首具有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以便让学生尽快背诵,某教师播放了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根据《蒹葭》改编的,希望学生在当场吟唱这支歌的同时达到背诵的要求。可是在播放時同步播放了几张《在水一方》的明星剧照,学生就因剧照中的某个女演员是谁展开激烈争论,从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再如:某些幻灯课件添加了带动画效果的图片,以提示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可是那些小图片不停的动来动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了兴奋点的转移。
  二、不合适的配音影响学生的信息接受
  在电化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插播一些音乐片段,音乐在提升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接受,不能很好地进行思考和练习,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如某教师在教授课文《云南的歌会》时把云南民歌作为音乐背景,可是那个民歌节奏稍快,声音穿透力强,老师、学生的声音被遮住,以至于影响了信息的交流。因此,在布置学习任务、阅读课文和进行讲解时,不宜采用音乐伴奏;在进行教学示范、学习新的知识点时,也不宜采用音乐伴奏;在竞赛性练习和讨论时,同样不宜采用音乐伴奏,特别不易采用高音伴奏,如《青藏高原》、《山路十八弯》等。如果选择,要慎之又慎。因为上述情况下要求学生集中最大的注意力使信息到位。而不合适的音乐伴奏却会干扰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延迟大脑的应激反应,降低授课效果。
  三、直观图片约束思维能力的发散
  电化教学能把有关教学的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内容“一目了然”,但也正因为这种“一目了然”影响束缚并阻碍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学生通过画面接受信息虽有必要,但它不等于学生的再造想象,这种第一印象会束缚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无法跳出某种圈子。如某教师在教《陌上桑》讲到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时,出示了几张罗敷面貌的幻灯,这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无上的、至高的美,而这种美是无法具体描绘的。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再写罗敷本身,而去描述周围的人,用他们被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的神态进一步刻画罗敷的美。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的美。
  四、易得答案影响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科知识的训练,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探究,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如果让学生考虑一下假设你有这样的三种马跟人比赛,你会怎样做?然后再学习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方法与孙膑的一样而终生难忘这篇课文,这比一上来就让学生先读课文知道答案好得多。
  五、内容的偏差引起文本价值的异化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要备好课,对内容的选择既要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又要与课文知识紧密相连。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松鼠》教学的:先问同学有没有见过松鼠这种动物,学生大声交流。老师示意停止交流,用幻灯片显示各种姿态形式的松鼠图片和它的声音效果,并拿出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详细地介绍作者,然后读课文,完成习题并进一步了解松鼠的外表特征、习性及主要生活习性。学生自读课文找信息,教师随时插入一些讲解,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加以拓展,请学生说说自然界还有哪些自己喜欢的动物,这堂课很是热闹,学生也口头表达了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它们的习性和特征。这堂课不禁让我们思考,这是语文课吗?这简直是给学生上了一节生物课。失去了“语文”味,异化了语文课堂。语文课上多学一些知识本无可厚非,但脱离了语文的本体,就有点轻重不分,说到底这是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盲目的把电化教学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教学中去,结果便造成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
  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可以使学生展开联想。电化教学的这种高效、快捷、便利的功能是毫无疑问的,但从上述情况来看,由于人们对电教本身潜在功能的认识不足而产生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事实。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教师不断及时总结每节电化教学课后的教学效果,注意扬长避短,合理使用,这样才能使电化教学在教改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汤吉夫,“语文教改是个系统工程”.
  [2] 于漪,“立足与学生的发展--对新修订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初浅理解”.
其他文献
【摘 要】“问题式”的教学是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让教师在教学中提高。  【关键词】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
在三角或代数中,常常遇到与1有关的等式比如:  巧妙的利用这些等式,常可有简洁、迅速的解题之效,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5 若A,B是△ABC的两个内角,又tgA,tgB是方程x2 p(x 1) 1=0的两个实根。试证△ABC是钝角三角形。   证由韦达定理及题设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人的各种能力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科技史是研究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去,中国几乎没人研究科技史,而英国人李约瑟花了几十年时间写成《中国古代科技史》,这足以让古代科技遥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人汗颜。出于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近代开始,不少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办法。他们对中国的第一份诊断书就是“兵不利,甲不坚,科学技术不如人”,因此提出了“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口号。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科技落伍了呢?我们先从中国古代科技说
设计一个以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以及解题误区为内容的数学情景,要求考生辨别正误,找出错因,做出正确解答的纠错型试题在近两年中考数学试卷中已频频出现,这种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有利于学生正确知识的形成和深化有利于学生养成解题后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解题时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其解题方法是:认真读题分析,克服思维定势,
【摘 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不断的在改革,但很多时候教师关注的是新授课,忽视对复习课的设计,复习课通常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单词的拼读听写,课文的梳理背诵,练习的强化训练等等。一堂复习课下来,老师教的劳力伤神,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复习效果低下。本文就复习课中常见的问题、影响复习课有效性的因素及如何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 复习 有效性  随着新课标的问世,我们的小学英语教育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终生式的学习,如何完成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乐于学习呢?通过实践的证明,可以从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问的权力,有答的机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未来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各领域乃至各国竞争的重点。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如何能高效的发挥作用,使学生由原来
案例1.下面的教学设计摘自人教版2002年“九年义务制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下)第7.6节。  平方差公式  导引语:对于某些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我们可以把结果写成公式并加以熟忆,这样在遇到相同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写出结果。  我们来计算:    于是有公式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以下是公
高中数学自引入导数之后,面对新知识背景与格局,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最值,以及在某种条件下恒成立的不等式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题等向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成为导数的主打题型,也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热点之一,下来,我就对导数的应用作以探索。  应用一:利用导数求切线斜率。  例1,已知曲线的方程为y=x2 1,求此曲线在点P(1,2)处的切线斜率,切线方程。  解:由导数公式表
近几年,我区的学校大量增加新教师。新教师的培养问题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主要的工作除了学校的教学业务管理和教学工作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青年教师。回想自己走过的教学管理历程,新教师成长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每当看着一个个新教师一天一天地进步,一批又一批的新教师成长起来,心中的那份喜悦是无法形容的。如何让新教师迅速成长?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因为每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