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士人的生态智慧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ckil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这是一个文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魏晋士人追求自然,崇尚本真的审美理想蕴含了深厚的生态智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士人的生态智慧。第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考察魏晋士人的自然生态意趣。第二,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考察魏晋士人的社会生态理想。第三,从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个体生存上,力求通过艺术达到个体生存的自由与超越,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关键词:魏晋士人;生态;山水;自然;魏晋风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一、人与自然:性本爱丘山
  “中国古人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历来具有一种独特的东方生态智慧,那就是追求‘天人合一’,这种智慧在魏晋士人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魏晋士人发现了自然界的美,并把自己投入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从魏晋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到处都能找寻魏晋士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向往,他们发现了自然界的美,并把自己的一往深情投入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以《世说新语》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日月山川,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玉石珠宝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观物象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美好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被魏晋士人广泛用来品题人物、描摹人格。如:“飘如游云,矫若惊龙”、“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谡谡如劲松下风”等等,这些既是对人的品赏,也是对自然的礼赞,人与自然交相辉映,浑然合一。魏晋士人不仅注重人物美品评与自然美品赏话语上的会通,更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直接融为一体,在自然山水中寻找乐趣。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陶渊明。
  二、人与社会: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儒教相对衰敝、伦常关系相对松解的时期。魏晋士人将“自然”的观念引入社会领域,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然”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子所谓的自然,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也指“道”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自然如此,自然而然。人是宇宙中的一员,当然也应该遵循宇宙的法则,追求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自然”是老庄所提倡的,它在魏晋士人那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反对世俗名教纲常,高扬人的自然本性和个体价值,不仅重新发现了自我,而且重新发现了他人,特别是重新发现了妇女和儿童,开启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境界。正如《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所反映的,君王可以为臣子“驴鸣送葬”,儿子可以直呼父亲的名字,妻子可以公然狎昵自己的丈夫,这种变化是对汉朝独尊儒术的一种否定和反动。对所谓名教不屑一顾,追求自然本性,阮籍应该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世说新语》记载,有次,其嫂回家,他去送行,别人笑话他不懂礼法;因为按照礼法,叔嫂同行的。阮籍答道:“礼法岂为我辈所设耶?”还有阮籍同邻家卖酒美妇的故事。都反映出阮籍对虚伪名教的批判,当然这也是魏晋士人的普遍倾向。他们对名教的批判是建立在对真实自然的人性的追求,渴求建立一种相互欣赏、平等对话之人伦关系的社会生态理想和历史愿望的基础之上。
  三、人与自身:真名士自风流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个体生存上,尤其指人的精神生态。提到魏晋士人的精神生态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魏晋风度”。冯友兰将其概括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袁行霈则认为“魏晋风流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说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风度关注地是的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性的存在,而艺术是实现魏晋风度的主要路径。这与海德格尔倡导的“诗意地栖居”,有着内在的相通性,虽然中间隔着一千多年,隶属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同样都指向着人的精神生态。魏晋风度的形成和魏晋士人所处的环境、出身息息相关。正如李泽厚所讲“有自给自足不必求人的庄园经济,有世代沿袭不会变更的社会地位、政治特权,门阀士族的心思、眼界、兴趣有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也并不奇怪。”战乱、残杀的政治环境,使他们不再把建功立业当作人生的目标,优渥的条件使他们不必为生计而奔波,这一切都让他们把人的内在的精神性当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注重个体生命的存在。“人”的意识真正觉醒,人们注重饮酒享乐,“竹林七贤”成了理想中的人物,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但这只是魏晋风度一方面的表现。李泽厚在《美的历程》提到“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却产生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
  魏晋士人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亲相融,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欣赏、关心、真情流露,注重人内在的精神性、超越性,这些都流露着生态的智慧。我们挖掘和阐释古代的生态资源是为了给当今的生态批评提供借鉴,寻找依据,注入活力。可我们只能说古代的文学作品、思想观念蕴含着生态智慧,但它们毕竟不是成体系的、零散的,而且它们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我们不可能再回到那个时代。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古代生态资源,实现其现代转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7.
  [2]黄沁茗.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的生态审美意蕴[D].武汉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香草美人”意象出自屈原《离骚》,在姜夔词中发展成了花草意象与美人意象,姜夔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家国、身世、恋情等情怀。他在其咏梅之作《疏影》、《暗香》中寄寓了丰富的感情,既有身世爱恋之感,又有盛衰兴亡之叹。  关键词:香草美人;比兴寄托;姜夔  作者简介:唐亚华(1990.8-),女,山西省忻州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摘 要:陈子龙是明清时期复古思潮的代表人物。其诗歌可以分为刻意摹古的青年时期和转益多师的壮年时期。他的复古主张主要是重情和写实,即不仅要学习古人的审美和格调,更要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陈子龙;复古;重情;写实  作者简介:焦阳,女,汉族,1992年生于黑龙江,现为辽宁大学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诗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永明体”及其“四声八病”说,在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永明体”的产生是汉族文人经过长期的作诵诗歌实践,体味到了汉语声律之美,并积极追求之的结果。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声韵调律之美,汉魏六朝以来,人们追求诵诗声美的氛围浓郁,加之音韵学的发展,“四声”的发现,最终形成了“永明体”及其“四声八病”说。  关键词:四声八病;永明体;沈约;声韵调律  作者简介:王睿航(
摘 要:从唐传奇开始,女性形象逐渐得到文学作品的重视,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妓女群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女性心理引起的文人的普遍关注。妓女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明代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其中以“三言”和《金瓶梅》最具代表性。但这两部作品中的妓女形象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相互对立的,这种形象的反差,归根结底是由作者不同的创作目的和写作理念所决定的。  关键词:金瓶梅;三言;妓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