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答疑就是由学生提出具体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回答,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对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它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也能有效地弥补大班额授课的不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多问。然而,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问过的题一段时间后还是不会,你讲他就懂而自己一做就不会,这种“懂而不会”的学生很多,我们往往把原因归结为学生太笨了,却很少反思自己在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是否真的有效?有没有真正解开学生的困惑?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答疑进行几点思考。
案例一 学生“束手无策”
问题1: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当,而且对于任意的实数都满足,求的值。
学生:这道题如何解?我一点思路都没有,此时很多教师一定是边讲边演算给学生:令代入得,因为,所以,处理抽象函数问题常采用赋值法……,学生不停地点头,教师也很高兴,整个答疑过程很是顺利。以上是我们常用的答疑方式.
反思:此种答疑是典型的“告诉式”,教师将自己的的解法直接告诉学生,不是学生的解法,学生每一步都能“听懂”“理解”,但“听懂”“理解”背后学生能有什么收获?“告诉”学生解法有多大意义,学生会迁移运用吗?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多大帮助?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我认为本案例可以这样处理效果会很好:
教师:抽象函数是指没有具体函数解析式或图像,只是给出了函数满足的一部分性质或运算法则的函数,此问题的求解常规方法一般很难奏效。对于本题的切入点是在给出的函数关系式中有三个“”,从中选出一个为,你尝试一下
学生:选①“等号”左边的“”为,另得
代入得,显然无法从此式求得;
②选“等号”右边第一个的“”为令代入得易得:
③选“等号”右边第二个的“”为,令代入得,易得;
教师若这样帮助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寻找到一个自然的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有了这样的解题分析,思维能力能不提高吗?高考又有何惧那。
案例二 学生“半路卡车”
问题2:若正实数满足,求的最小值。
这是一道人教A版《数学5》的基本不等式“条件最值”问题。
学生思路:由得代入得……接下来该怎么做?学生半路卡车。教师:你的解法麻烦,这样=。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9
学生:老师,你的方法真见简单。
反思:答疑到此就结束了,这样答疑有效吗?学生的疑惑解决了吗?学生到底是卡在那了?这种巧用“1”的代换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学生利用条件“消元”是处理多个变量的常用办法.我们应该接着学生的思路做下去。
教师:我们把分式中的变量若都能转换到分子或分母里此问题就好解决了
学生:用换元法设则,这样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9。
因此,当学生的解题半路卡车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一般有以下一些原因:①审题不清、书写潦草、丢三落四等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错误。②思路过于曲折、解题方向有偏差等策略问造成的错误。③在问题的转化上出现非等价转换等逻辑性错误。④学生基础知识连贯性差,残缺造成的错误。⑤解题时慌乱急躁、紧张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错误等等。教师只有弄清学生错误的原因,才能“把好脉,医好病”,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案例三 学生“半信半疑”
问题2:已知二次函数,满足,方程在区间上有两个实数根,则的取值范围
这是一道区间根讨论求参数的问题
教师: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特殊法令,判别式所以。题中的条件也没有上,这样做对吗?不知对不对?
教师:特殊化思路对填空题可行但对没有说明解答题是说不过去的。若要解答题你怎么算?学生:列出不等式组这个式子这么繁,对吗?如何解?学生半信半疑。教师:对。我们一起探究学生兴致高。将不等式具体化利用消元法和不等式性质得。
教师:要相信自己,不要怕繁,运算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目标之一。学生:很高兴的点着头,答疑完成了。
思考:答疑到此结束实在可惜。如果教师继续与学生探讨下去将会出现不一样的精彩。
教师:其实由已知条件,方程在区间上有两个实数根,若采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与直线相交与则(为抛物线顶点到弦距离)
学生:
,
教师:上述解题过程中将换成是否得到一般的结论?设二次函数与平行于轴的直线相交于两点顶点到该直线距离。
学生:我试一试,一会学生算出,学生兴奋。
教师:趁热打铁,你回去尝试做(2012年高考数学江苏卷13题)
由此可见,在以上答疑的过程中,师生思维互动,暴露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把问题一般化,使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得到升华。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还有很多答疑的案例,但不论什么样的答疑只要是有效地、能达到给学生解惑的就是好的答疑。因此在答疑过程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想法,善待学生的思维,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也许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根源,及时对思路作出调整,受到好的效果,而此时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
其次,教师要站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教师尽量不执笔,让学生动手。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悟解题思路、思想方法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解题能手,同时要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时时反思自己的答疑是否有效。
总之,具备了以上几方面,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听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体验。
答疑就是由学生提出具体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回答,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对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它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也能有效地弥补大班额授课的不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多问。然而,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问过的题一段时间后还是不会,你讲他就懂而自己一做就不会,这种“懂而不会”的学生很多,我们往往把原因归结为学生太笨了,却很少反思自己在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是否真的有效?有没有真正解开学生的困惑?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答疑进行几点思考。
案例一 学生“束手无策”
问题1: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当,而且对于任意的实数都满足,求的值。
学生:这道题如何解?我一点思路都没有,此时很多教师一定是边讲边演算给学生:令代入得,因为,所以,处理抽象函数问题常采用赋值法……,学生不停地点头,教师也很高兴,整个答疑过程很是顺利。以上是我们常用的答疑方式.
反思:此种答疑是典型的“告诉式”,教师将自己的的解法直接告诉学生,不是学生的解法,学生每一步都能“听懂”“理解”,但“听懂”“理解”背后学生能有什么收获?“告诉”学生解法有多大意义,学生会迁移运用吗?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多大帮助?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我认为本案例可以这样处理效果会很好:
教师:抽象函数是指没有具体函数解析式或图像,只是给出了函数满足的一部分性质或运算法则的函数,此问题的求解常规方法一般很难奏效。对于本题的切入点是在给出的函数关系式中有三个“”,从中选出一个为,你尝试一下
学生:选①“等号”左边的“”为,另得
代入得,显然无法从此式求得;
②选“等号”右边第一个的“”为令代入得易得:
③选“等号”右边第二个的“”为,令代入得,易得;
教师若这样帮助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寻找到一个自然的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有了这样的解题分析,思维能力能不提高吗?高考又有何惧那。
案例二 学生“半路卡车”
问题2:若正实数满足,求的最小值。
这是一道人教A版《数学5》的基本不等式“条件最值”问题。
学生思路:由得代入得……接下来该怎么做?学生半路卡车。教师:你的解法麻烦,这样=。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9
学生:老师,你的方法真见简单。
反思:答疑到此就结束了,这样答疑有效吗?学生的疑惑解决了吗?学生到底是卡在那了?这种巧用“1”的代换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学生利用条件“消元”是处理多个变量的常用办法.我们应该接着学生的思路做下去。
教师:我们把分式中的变量若都能转换到分子或分母里此问题就好解决了
学生:用换元法设则,这样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9。
因此,当学生的解题半路卡车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一般有以下一些原因:①审题不清、书写潦草、丢三落四等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错误。②思路过于曲折、解题方向有偏差等策略问造成的错误。③在问题的转化上出现非等价转换等逻辑性错误。④学生基础知识连贯性差,残缺造成的错误。⑤解题时慌乱急躁、紧张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错误等等。教师只有弄清学生错误的原因,才能“把好脉,医好病”,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案例三 学生“半信半疑”
问题2:已知二次函数,满足,方程在区间上有两个实数根,则的取值范围
这是一道区间根讨论求参数的问题
教师: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特殊法令,判别式所以。题中的条件也没有上,这样做对吗?不知对不对?
教师:特殊化思路对填空题可行但对没有说明解答题是说不过去的。若要解答题你怎么算?学生:列出不等式组这个式子这么繁,对吗?如何解?学生半信半疑。教师:对。我们一起探究学生兴致高。将不等式具体化利用消元法和不等式性质得。
教师:要相信自己,不要怕繁,运算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目标之一。学生:很高兴的点着头,答疑完成了。
思考:答疑到此结束实在可惜。如果教师继续与学生探讨下去将会出现不一样的精彩。
教师:其实由已知条件,方程在区间上有两个实数根,若采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与直线相交与则(为抛物线顶点到弦距离)
学生:
,
教师:上述解题过程中将换成是否得到一般的结论?设二次函数与平行于轴的直线相交于两点顶点到该直线距离。
学生:我试一试,一会学生算出,学生兴奋。
教师:趁热打铁,你回去尝试做(2012年高考数学江苏卷13题)
由此可见,在以上答疑的过程中,师生思维互动,暴露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把问题一般化,使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得到升华。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还有很多答疑的案例,但不论什么样的答疑只要是有效地、能达到给学生解惑的就是好的答疑。因此在答疑过程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想法,善待学生的思维,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也许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根源,及时对思路作出调整,受到好的效果,而此时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
其次,教师要站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教师尽量不执笔,让学生动手。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悟解题思路、思想方法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解题能手,同时要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时时反思自己的答疑是否有效。
总之,具备了以上几方面,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听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