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答疑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答疑就是由学生提出具体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回答,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对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它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也能有效地弥补大班额授课的不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多问。然而,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问过的题一段时间后还是不会,你讲他就懂而自己一做就不会,这种“懂而不会”的学生很多,我们往往把原因归结为学生太笨了,却很少反思自己在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是否真的有效?有没有真正解开学生的困惑?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答疑进行几点思考。
  案例一 学生“束手无策”
  问题1: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当,而且对于任意的实数都满足,求的值。
  学生:这道题如何解?我一点思路都没有,此时很多教师一定是边讲边演算给学生:令代入得,因为,所以,处理抽象函数问题常采用赋值法……,学生不停地点头,教师也很高兴,整个答疑过程很是顺利。以上是我们常用的答疑方式.
  反思:此种答疑是典型的“告诉式”,教师将自己的的解法直接告诉学生,不是学生的解法,学生每一步都能“听懂”“理解”,但“听懂”“理解”背后学生能有什么收获?“告诉”学生解法有多大意义,学生会迁移运用吗?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多大帮助?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我认为本案例可以这样处理效果会很好:
  教师:抽象函数是指没有具体函数解析式或图像,只是给出了函数满足的一部分性质或运算法则的函数,此问题的求解常规方法一般很难奏效。对于本题的切入点是在给出的函数关系式中有三个“”,从中选出一个为,你尝试一下
  学生:选①“等号”左边的“”为,另得
  代入得,显然无法从此式求得;
  ②选“等号”右边第一个的“”为令代入得易得:
  ③选“等号”右边第二个的“”为,令代入得,易得;
  教师若这样帮助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寻找到一个自然的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有了这样的解题分析,思维能力能不提高吗?高考又有何惧那。
  案例二 学生“半路卡车”
  问题2:若正实数满足,求的最小值。
  这是一道人教A版《数学5》的基本不等式“条件最值”问题。
  学生思路:由得代入得……接下来该怎么做?学生半路卡车。教师:你的解法麻烦,这样=。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9
  学生:老师,你的方法真见简单。
  反思:答疑到此就结束了,这样答疑有效吗?学生的疑惑解决了吗?学生到底是卡在那了?这种巧用“1”的代换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学生利用条件“消元”是处理多个变量的常用办法.我们应该接着学生的思路做下去。
  教师:我们把分式中的变量若都能转换到分子或分母里此问题就好解决了
  学生:用换元法设则,这样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9。
  因此,当学生的解题半路卡车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一般有以下一些原因:①审题不清、书写潦草、丢三落四等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错误。②思路过于曲折、解题方向有偏差等策略问造成的错误。③在问题的转化上出现非等价转换等逻辑性错误。④学生基础知识连贯性差,残缺造成的错误。⑤解题时慌乱急躁、紧张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错误等等。教师只有弄清学生错误的原因,才能“把好脉,医好病”,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案例三 学生“半信半疑”
  问题2:已知二次函数,满足,方程在区间上有两个实数根,则的取值范围
  这是一道区间根讨论求参数的问题
  教师: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特殊法令,判别式所以。题中的条件也没有上,这样做对吗?不知对不对?
  教师:特殊化思路对填空题可行但对没有说明解答题是说不过去的。若要解答题你怎么算?学生:列出不等式组这个式子这么繁,对吗?如何解?学生半信半疑。教师:对。我们一起探究学生兴致高。将不等式具体化利用消元法和不等式性质得。
  教师:要相信自己,不要怕繁,运算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目标之一。学生:很高兴的点着头,答疑完成了。
  思考:答疑到此结束实在可惜。如果教师继续与学生探讨下去将会出现不一样的精彩。
  教师:其实由已知条件,方程在区间上有两个实数根,若采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与直线相交与则(为抛物线顶点到弦距离)
  学生:
  ,
  教师:上述解题过程中将换成是否得到一般的结论?设二次函数与平行于轴的直线相交于两点顶点到该直线距离。
  学生:我试一试,一会学生算出,学生兴奋。
  教师:趁热打铁,你回去尝试做(2012年高考数学江苏卷13题)
  由此可见,在以上答疑的过程中,师生思维互动,暴露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把问题一般化,使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得到升华。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还有很多答疑的案例,但不论什么样的答疑只要是有效地、能达到给学生解惑的就是好的答疑。因此在答疑过程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想法,善待学生的思维,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也许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根源,及时对思路作出调整,受到好的效果,而此时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
  其次,教师要站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教师尽量不执笔,让学生动手。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悟解题思路、思想方法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解题能手,同时要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时时反思自己的答疑是否有效。
  总之,具备了以上几方面,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听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体验。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摘 要】 作文水平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更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效果的基本表现,同时作文也关系着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领悟程度等等,做好作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在起点打好作文基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作文理念,培养他们健康的作文习惯,为他们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笔者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全日制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在考试中,写作最能测试学生真实水平和综合能力,也是决定学生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题。但从考试的实际情况看,书面表达题的得分都比较低。所以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有利
【摘 要】 心理学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一个老师是否优秀,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培养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强烈的求知动机。那么,怎样去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本文根据个人的实际教学经历,简单的阐述了一些看法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学生写作文东拼西凑、东施效颦、不伦不类。学生作文形式单一、语音乏味、立意平常。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更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在此就如何培养初中生作文的创新能力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立意要新 
【摘 要】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但面对应试教育种种负面影响,在此,我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广的时候,从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分层的具体做法以及分层的优点等方面谈一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指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