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大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3160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10年创建的德国柏林大学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化身。在洪堡等人提出的先进理念指引下,不仅拓展了大学的职能,而且提出并践行了全新的大学理念,成为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本文通过对柏林大学创建背景的分析以及对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阐释,藉此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柏林大学启蒙运动学术自由
  在德国近代大学的发展中,1694年哈雷大学的建立开创了现代大学的先河,1737年哥廷根大学的落成,促进了现代化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而柏林大学的创建开创了大学教育的新纪元,为以后现代化大学的创立提供了范例。在19世纪初的德国为什么会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柏林大学?这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呢?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对目前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何启示呢?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柏林大学创建的背景、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以及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一、柏林大学创建的背景
  柏林大学的建立有其历史偶然性,但从她的创建及发展历程来看又是必然的。柏林大学创立和发展离不开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创办者们的先进理念。
  (一)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启蒙运动为柏林大学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时的欧洲诸国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由封建主义向资产阶级国家过渡的历史阶段。德国的启蒙运动虽然不像英国和法国那样的声势浩大,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其独特性。启蒙运动的意义在于解放人们的思想,肯定人的主体地位,鼓励人们运用理智的方式对一切事物进行批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为柏林大学之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第一个遭受工业文明冲击的“发展中国家”
  德意志处于欧洲大陆的正中央,是第一个遭受工业文明冲击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称之为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之后比利时、法国等国相继也进行了工业革命,而那时的德意志还是由处于落后的封建政权主导的国家,相比英法等国的先进生产关系来说德国还处于有待“发展”的阶段。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来看,无论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还是法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她们都是通过革命的方式使本国从封建主义国家过渡到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影响力也横扫欧亚大陆,而扫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德意志,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战役中被法国打败,从而失去了独立和强国的地位。1807年,时任普鲁士首相的施泰因开始进行的施泰茵——哈登贝格改革是普鲁士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变革封建土地制度、改变社会性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全面改革,而成立柏林大学是改革计划的一个部分。
  (三)开明的君主,尽职的“臣子”
  柏林大学创建于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执政时期。1807年俄普联军在弗里德兰战役中被法国打败,被迫接受拿破仑与沙皇签订的《提尔希特和约》,和约使普鲁士丧失了大片的领土,而且必须支付给法国大量的战争赔款。[ 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38.]威廉三世希望通过教育的现代化来优化国民,使国民获得理性。威廉三世为了表示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他将其家族的一座宫殿建筑捐赠柏林大学作为教学大楼,并下令把柏林当时有助于教学研究的博物馆并入柏林大学。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级的手段,唯有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在启蒙和教育上真正的世界领先地位。”普鲁士的君臣在物质上相对贫乏,并且深受外国侵略的情况下,希望寻找一个“精神世界”来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现状。
  二、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
  柏林大学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办学经验成为欧洲及世界各国纷纷仿效的对象,吸引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及青年学者前来求学和深造,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她有着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研究与教学相统一
  柏林大学开创了将科学研究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先河,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点之一。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是高等教育的特点,如果高等教育要保持这个特点,就不应该拘泥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要不断地探求真理、创造知识、更新方法、创新技术,这就必然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59.]柏林大学自从创建开始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将世界的高等教育引领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崭新时代。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践行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原则是密不可分的。
  洪堡认为研究与教学相统一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更是一种教育形式。柏林大学为此构建了seminar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一个seminar一般是由8——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组成,师生在固定的时间内针对事先设定好的主题进行探讨、交流。与传统大学的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大学教师是将已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是教师大多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方式,很少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而seminar则是师生之间共同的探讨未知的领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因而,在seminar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获得相对平等的地位,为师生的共同探讨提供了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在共同的探讨中创新了知识,成功的将研究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学术自由
  柏林大学将学术和自由创造性的结合了起来,作为其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不仅改变了传统大学学术窒息的氛围,而且更好的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产生,加速了现代化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自由作为柏林大学的一种支配性原则,分为外部自由和内部自由。外部自由是国家应尊重并保护大学的学术自由;内部自由指的是教与学的自由。本部分主要探讨的是内部自由。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费希特主张,以自由探索真理为办学主旨,并将学术自由分解为“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师在专业上享有自由探讨、发现、出版、教授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发现的真理,并且这种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听从任何权威的指挥,任何政治的、党派的和社会的舆论不得加以干涉;学生在教授的正确方法指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指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教师和学习什么的权利,在教育管理上参与评议的权利。他认为,“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是促进大学现代化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教师来说,“教的自由”可以使教师不必考虑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合乎时宜,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但是只要他们认为所传授的知识在更高的意义上有其价值和用途就可以。“学的自由”对学生在说,可以潜心于知识的钻研与探讨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科。学术自由的原则作为柏林大学最基本的原则,是柏林大学立于学术殿堂的根本。
  三、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柏林大学的创建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引领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向现代化迈进。了解柏林大学的创建背景及研究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内部,学术组织所受的外部强制力主要来自于大学内部的管理,这也成为学术活动的主体所面临的重要障碍。我认为大学中理想的管理体制应该主要分三个部分:由研究人员组成的学术团体,他们可以自由的进行学术探讨活动;其次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是保证大学各机构的正常运行及为学术团体的学术自由提供服务;第三是由国家委派的学术评审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学术及行政监督机构,他们的职责是协调学校行政机构及学术团体之间的平衡关系,保证学术团体及行政部门各司其职、各得其所。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部分都是相对独立的机构,只有协调好三个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才能促使学校学术、行政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行政部门和学术及行政监督机构主要是为学术团体服务的,但是学术团体的自由必须是在国家契约的框架之内。
  (二)给予教与学以自由
  自从柏林大学创建以来,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成为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自由是相对而言的,我国的大学教育相对来说缺乏应有的自由,不但教的自由难以保证,学的自由更无从谈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限制。自由的缺失使得我国大学教育缺少激情和活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学生趣味寡然,总是必修必考;课程整齐划一,选修课程只是点缀。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学生死啃书本应付考试。在教学管理上将严格管理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宝,崇尚“严师出高徒”的教育信条,片面强调规范化管理而忽视灵活变通的管理思想。所以,应该赋予大学教育充分的自由,让教育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自由、和谐、开放、宽容的环境中探讨学问、发展智慧。同时,改变僵硬的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营造自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38.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59.
  [3]张宝昆.人的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德、美、日三国大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思想家[J].比较教育研究,1988(1):38.
  [4]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6.
  [5]阎桥. 柏林大学办学模式的确立:理性的凯旋[J]. 复旦教育论坛,2010,06:16-19.
  [6]田培林.教育与文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557. (
其他文献
党十八大报告对于教育明确指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结合这一指导目标,我们提出研究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研究,带动教师专业水平更好发展.  一、开展课题研究,适应时代要求  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2012年中国文化界最振奋人心的喜事,也是中国2012年
教学内容:  教材112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以接触了一点组合知识,三年级上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简单的组合数。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我以小红过生日为线索,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
校长与教师交朋友,认真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扑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这是校长必备的重要基本功。如何提高与教师个别谈心的效果,是值得校长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之一,在与教师促膝谈心中,捕捉最佳时机及时教育对提高促膝谈心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与教师促膝谈心的最佳时机,就是指使教育对象最易于接受教育,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刻及教育效果最明显的时机。那么,与教师促膝谈心,实施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
【摘要】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  【关键词】交通安全中小学农村学校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农村交通条件逐渐变好,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要求,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成绩即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摆在我们面前。以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的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打造、完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何为优质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人们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
【摘要】 美术教育主要是通過美术教师美育艺术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在美术课堂中通过美育的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和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生 美术课堂 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我们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关键词】兴趣化学教学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促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
这段时间,我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了查有梁教授的《给教师的把钥匙》一本书。渐渐地,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这是一本增强研究能力的书,一本发展教师专业的书,一本提升教学水平的书,一本改进学习方法的书。它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新世纪的教育观、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学中应掌握的基本方法,读完后受益匪浅。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有以下几点感悟,与各位老师做进一步的探讨。  感悟一:要认识使命,
【摘要】语文之美,在于朗读。古有十分文章七分读。一篇美文,如果不会读或者缺乏读,生吞活剥,文章也就失去了应有之美。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反对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分析,强调语文必须注意阅读积累和阅读训练。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就是语言,而语言只有通过阅读的方式达到潜移默化。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朗读 之美 氛围 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