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需求为导向的微景观设计——以2021年扬州世园会微景观作品《未来邻居》为例

来源 :现代园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198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更好地将精神需求融入微景观的创作,从风景园林设计角度出发,阐释了"微景观"与"精神需求"的相关概念,并探讨人们的精神需求特征,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景观设计中体现"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以2021年扬州世园会微景观作品《未来邻居》为例,讨论如何以精神需求为导向进行微景观设计,为今后微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时能耗高、生态修复效果不佳及废弃混凝土的合理化利用问题,基于透水混凝土的净水特性,利用废弃混凝土、水泥等材料研制净水型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ZSCR),结合硅藻土、膨润土、赤泥进行改性处理,探究不同ZSCR的使用性能及其实际应用前景。通过XRD、SEM等测试手段,分析再生骨料、矿物掺合料对其净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透水混凝土相比,再生骨料对透水混凝土净水
目的 探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非整倍体检测(PGT-A)技术是否能改善反复妊娠丢失(RPL)或高龄患者体外受精(IVF)的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徐州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行PGT-A检测的RPL和高龄(≥35岁)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PGT-A技术检测RPL和高龄患者囊胚染色体非整倍体情况,选择单个整倍体囊胚进行解冻移植后比较各组人群的妊娠结局。结果 本研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在我国的舞蹈教育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优秀演员、编导以及教育工作者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任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培养民族认同感是每一个中国舞蹈人的使命担当。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历史出发,从身体和文化两个方面,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形态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现状,从而去伪存真、去粕存精,进一步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髁上短缩旋转楔形截骨联合尺神经原位松解术治疗创伤性肘外翻致迟发性尺神经炎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科收住的16例创伤性肘外翻畸形合并迟发性尺神经炎患者。手术时年龄17~60岁,平均42岁。依据顾玉东推荐的肘管综合征分期标准:轻度8例,中度5例,重度3例。所有患者均行肱骨髁上短缩旋转楔形截骨联合尺神经原位松解术治疗。结果:手术后随访时间
随着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课文中体会到快乐。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才能达到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目的?从改革创新、多媒体、平等互动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不仅是题材选取的问题,同时它更多体现为艺术家的时代敏感性与时代创造精神之间的密切关联。雕塑创作者只有关注现实并走进民众生活,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发现美、塑造美和表现美,也才能以仰视的目光、敬畏的态度创作出劳动者群体中的平凡英雄形象。笔者的雕塑创作以塑造平凡英雄为主题,将“符号叙事”这一表现形式作为研究生阶段艺术探索的新目标,而身份符号运用于主题性雕塑创作的具
为解决河湖淤泥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展了利用河湖淤泥制备透水路面砖的研究.选取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河湖淤泥,对淤泥基本物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以河湖淤泥替代部分混凝土骨料调配基层材料,再分别以透水砖的淤泥掺和量0.0%~30.0%、水灰比0.30~0.38和胶骨比1∶3.0~1∶4.5为变量进行试验,对透水砖的抗折、透水系数等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利用河湖淤泥制备透水路面砖的可行性及相应参数配比,得到最
基于我国社会保险征收体制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本文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考察企业社保规范化征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改革显著地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这一促进效应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强地区、非国有企业和竞争度较高行业内的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参保率提升、劳均社保缴费额增加和员工薪酬福利上涨是改革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机制,并且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劳动
<正>近年来,我省各级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通过“一帮一”结对子、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岗就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项目,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大力兴办生产项目,开发就业岗位;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与辖区内的单位结成对子,多渠道开发岗位……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社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就业,兜住了困难群体的就业底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