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派南宗前三祖北地行迹考辨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j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白玉蟾创立的金丹派南宗主要活动于南方,固有“南宗”之称.综合运用道书文献、史志资料和田野考察中发现的新材料,分析南宗前三祖在北方地区的行迹,可以发现张伯端、石泰、薛道光均涉足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然其在北方地区多为匆匆辗转或丹道秘传,并未正式创宗立派.张伯端得金丹大道于成都,青城山圆明宫、金堂县真多观等地至今仍有道教南宗相关遗存,且其道众仍延续着道教南宗的修炼传统.张伯端离开成都后,于汉阴山中紫阳洞修炼,其地理位置属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自薛道光从关中南下后,数量众多的南宗后学也均活动于南方地区.从地缘上看,金丹派南宗并非源起于北方,而是起于南方并于南方正式发展成熟直至白玉蟾开宗立派.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五十余家公共图书馆的道教古籍收藏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共梳理出道家道教类书目约两千余条,重点分析了其中一些孤本、珍稀本道教文献,认为东北地区馆藏道书无论在版本还是在内容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价值重大.
利用新发现的珍贵文献重新梳理后期龙华教的传法世系和南向传播轨迹,再现其兴衰嬗变历史.后期龙华教在教义上大大淡化被官府视为异端学说的“三劫说”和修改“无生老母创世说”,提出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道基础,以佛教的念经斋戒为修道形式,以道教的内丹修炼为修道途径的三教融合主张,从而逐渐丧失其民间宗教的“叛逆”本色.在仪轨上,后期龙华教戒律基本不变,而教阶制度则从三级变为九级,道场科仪却越来越繁缛,导致其信徒关注宗教的外在形式甚于宗教的内容.在官府严厉禁止和教派内部分裂,以及教义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底层百姓的政治诉求和精
太清元年(547)四月,皇太子萧纲(503-551)作《马宝颂》献给梁武帝.李延寿《南史》作“《宝马颂》”.“宝马”、“马宝”看似只是词序颠倒,但其背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传统实则迥异.前者可在中国传统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学说中得到解释,后者却是佛教理想统治者转轮王(Cakravartin)的符号和礼器,反映的是佛教的王权理念.萧纲的《马宝颂》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反映当时思想、信仰与政治关系的文本,有助于揭开萧梁时期政治史的许多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更是南朝时期佛教理念渗入政治修辞和文学写作的经典案例.中古时期佛教流
宗教信仰与文化认同,既是一个历史文化研究内容,也是一个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具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对这一研究内容或现实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认知和总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和历史文化认同的经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历史上,唐蕃汉藏佛教交流真实地呈现了汉藏文化早期交流的具体情形,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使汉藏系佛教之间建立渊源关系.从汉藏系佛教的渊源关系中又实现汉藏民族之间的文化共通.不难看出
宝卷是根据唐、五代时期的变文、讲经文本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宗教文本,是除《佛藏》《道藏》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中国宗教经典体系.宝卷往往图文并茂,多由韵文、散文相间组成,可讲可唱,引人视听,方便向普通百姓进行“宣卷”的教化.事实上宝卷还有着多样的名称,其中渊源于佛、道教,用于道场仪式的宝卷多称为“科仪”“宝忏”“科”,与此类科仪文书类似的是以“偈”“偈文”为名的宝卷.另一类宝卷承袭了佛道的经典传统,径直将宝卷名为“经”“真经”“妙经”\'宝经“.用于神道人物传说或是祖师传记类的宝卷,称作”宝传“”传“.江浙一
期刊
近年来,民间信仰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推动民间信仰转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文化自其发生之时起,就随着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传播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开放性、和平性、包容性等多个特点.妈祖文化已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之中,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人员交流联系的
期刊
亲岑道夫的共融体涵盖着理论和实践两个互为表里又相互依存的部分.关于亲氏共融体的理论部分,本文在比较亲氏共融体与教派、宗派和教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亲氏共融体的内涵,即一个以基督为首领,以成员均与基督维系着个体的、体验性的关系为内容,以实现救赎为目标,超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宗派的团契,从而驳斥将亲氏之共融体诠释为“教会合一运动的雏形”的观点.关于亲氏共融体的实践部分,本文着重勾勒亲氏共融体思想的实践,即创建主护城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摩拉维亚兄弟会,从而驳斥将摩拉维亚兄弟会斥为路德宗教会分裂的推动者等观点.如此,亲
对“礼”和“观”意义的阐释以及据此显示出的“神道—时间性”共同构成了“圣人以神道设教”的整体结构.从这个整体结构出发可以显示“神道—时间性”的原初时间境域.圣人设教缘其事而显其时,因其时而行其事.所行循时,循时以天.“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的“天之神道”据其本己的“时间性”开显了从“天人相分”到“天人合一”的可能.“变”与“几微”正是“神道—时间性”的显露,天道和人事在“神道—时间性”境域中得以合一,合一是结构上的统一性.同时,“神道—时间性”显露出的使得我们可以对“天道”“如在”的领会则隐含了孔子为宗教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效率为主要立法目的 ,除发挥对应急主体的控权功能外,其主要为应急主体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设定连贯的行为指引.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的相互衔接,实现法律之间的贯通一致,要求立法主体明确各类法律的立法定位和立法内容.还应当避免重复立法、完善空白立法、防止法律冲突.
君臣之道,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纲常伦理.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君臣之道是怎么变迁的呢?正如有学者研究的那样,在明末,“五伦”序列发生了新的变化,君臣关系的绝对性开始大大地松动,夫妇或朋友通常被置于五伦之首.在人伦之中特重师友,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逃禅”风潮中亦出现了几乎同频而又别样的论述.对此,本文重点深入考察了澹归今释在明清之际“逃禅”风潮中有关君臣之道的诠释与表达.研究可知,澹归今释认为师道超于君道,臣统高于君统.除此之外,澹归今释借助佛教世界观中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