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助学贷款还款违约问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学生的诚信问题外,主要是相关工作不到位。出路在于发挥政府在助学贷款中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助学贷款的机制,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与制约,共筑和谐的助学贷款环境。
关键词:助学贷款;诚信缺失;诚信还贷;和谐环境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一项措施,旨在帮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助学貸款主要有三种形式: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其中,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力度和规模最大,是助学贷款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助学贷款的陆续到期,助学贷款从贷款高峰转化为还款违约高峰,使得助学贷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
一、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方面批露,自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全国申请并获准贷款学生总人数高达数百万人,贷款累计总计金额高达数百亿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靠此顺利完成了学业。然而随着助学贷款的陆续到期,贷款还款违约率逐年攀高。究其违约的原因,首先,诚信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诚信的缺失又分两大类:善意失信与恶意失信。(1)善意失信: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有的学生可能至今还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经济能力偿还;有些学生工作了,但收入低,除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暂无余钱还贷:还有少数学生是一时忘了还贷。(2)恶意失信:少数大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就弄虚作假,如虚开贫困证明,这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打算还钱。
二、多方营造大学生诚信还贷的和谐环境
1.政府在营造大学生诚信还贷和谐环境中应起的作用
中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宏观调控。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统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如果全社会有统一、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欠款不还的毕业生无法贷款买房、买车,他们在使用信用卡时都会有比其他人更多的限制。即使不通过法院,他们的其他经济和社会生活也会因他们失信而受到很大影响,这样的话,他们时刻能感受缺失诚信的代价,也就不会去恶意逃贷。(2)改革助学贷款还贷机制。现有还贷机制的设计存在瑕疵:第一,还贷期限较短,按照我国现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无息学生贷款还款期最长为毕业后6年,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最长为毕业后4年,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期限为1—8年,而偿还期限是从开始借款的时间算起,除去学生从借款到走上工作岗位的间隔,实际偿还期很有可能被缩短两到三年。第二,每年还贷数额设计固定,缺乏弹性。这既忽视学生未来收入的多变性和还贷能力的差异,也不符合人们一生的收入曲线规则。第三,没有考虑学生就业与否。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可以科学合理地延长还贷期限,设计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甚至可以采取人性化的减免措施。世界历史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高校毕业生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的阶段。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主要是由商业性银行承担的,而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所以银行方面应完善助学贷款风险机制。(1)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而加快建立学生信贷档案登记制度、学生信贷评估制度、学生信用风险转嫁制度应成为学生助学贷款信用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将有助于帮助借款学生积累个人信用财富,方便就业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促使其养成及时还款的守信行为。(2)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信贷关系中失信的法律边界。通过这种制约机制的设立,加大违约者的失信成本,促使其行为趋向守信,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化解助学贷款风险。(3)与高校紧密配合,做好助学贷款的有关工作。首先,要严把资格审查关,获得助学贷款的对象必须是品学兼优、家庭贫困、不断追求进步的学生;其次,严格程序关,规范审批程序。银行助学贷款风险机制的完善不仅有效地保全了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的诚信还贷。
2.高校在营造诚信还贷和谐环境中应起的作用
表面上看来,还贷工作只是针对学生的琐碎工作,实际上它是考验学校全面工作的一道大题目,破解这道大题,就能解决诚信还贷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的还贷能力反映着高校的培养能力。高校在为学生营造诚信还贷环境中主要要把好四关:(1)质量关。高校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银行方看来,“人才”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有偿还能力的学生。所以学校要千方百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2)就业关。人才必须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价值,才可能具备银行认同的还贷能力。所以学校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尽最大可能把人才推向市场。(3)诚信关。还贷工作最为关键的环节莫过于学生毕业后兑现承诺。学校在这项工作中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人文化的关怀,客观上促进大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去饮水思源,诚信还贷。(4)制度关。诚信是个人品格,同时又需要制度的约束。学校可以建立由“学校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院系学生工作组”的管理模式,银校双方定期沟通的工作机制,以及家长承诺与联系制度、与毕业生就业单位联系制度、毕业生联系档案和停贷制度等等。
3.学生在营造诚信还贷和谐环境中应起的作用
国家助学贷款是伴随着高校扩招后为解决贫困生读书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实际上属于商业性贷款,不是无期贷款,也不是无偿赠送,到了时间就要还贷,这是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的,逾期不还就会影响这一专项资金的周转,直接影响到下面学弟学妹的贷款,同时也会动摇银行对助学贷款的信心。大学生是助学贷款的主要受益者,也是诚信还贷的主体。再说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不用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了。为了能够让更多贫困学生有学上,能够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诚信还贷更是我们每一个贷款学生的责任。因此,大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为营造我国的诚信环境作出贡献。
缓解助学贷款诚信困境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学校、学生等多方努力,共同打造一个和谐的诚信还贷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助学贷款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良性循环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宝东.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缺陷及出路[J].理论与观察.
[2]罗道全.美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
[3]罗群英.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缺乏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社会科学.
关键词:助学贷款;诚信缺失;诚信还贷;和谐环境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一项措施,旨在帮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助学貸款主要有三种形式: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其中,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力度和规模最大,是助学贷款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助学贷款的陆续到期,助学贷款从贷款高峰转化为还款违约高峰,使得助学贷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
一、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方面批露,自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全国申请并获准贷款学生总人数高达数百万人,贷款累计总计金额高达数百亿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靠此顺利完成了学业。然而随着助学贷款的陆续到期,贷款还款违约率逐年攀高。究其违约的原因,首先,诚信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诚信的缺失又分两大类:善意失信与恶意失信。(1)善意失信: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有的学生可能至今还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经济能力偿还;有些学生工作了,但收入低,除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暂无余钱还贷:还有少数学生是一时忘了还贷。(2)恶意失信:少数大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就弄虚作假,如虚开贫困证明,这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打算还钱。
二、多方营造大学生诚信还贷的和谐环境
1.政府在营造大学生诚信还贷和谐环境中应起的作用
中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宏观调控。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统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如果全社会有统一、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欠款不还的毕业生无法贷款买房、买车,他们在使用信用卡时都会有比其他人更多的限制。即使不通过法院,他们的其他经济和社会生活也会因他们失信而受到很大影响,这样的话,他们时刻能感受缺失诚信的代价,也就不会去恶意逃贷。(2)改革助学贷款还贷机制。现有还贷机制的设计存在瑕疵:第一,还贷期限较短,按照我国现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无息学生贷款还款期最长为毕业后6年,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最长为毕业后4年,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期限为1—8年,而偿还期限是从开始借款的时间算起,除去学生从借款到走上工作岗位的间隔,实际偿还期很有可能被缩短两到三年。第二,每年还贷数额设计固定,缺乏弹性。这既忽视学生未来收入的多变性和还贷能力的差异,也不符合人们一生的收入曲线规则。第三,没有考虑学生就业与否。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可以科学合理地延长还贷期限,设计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甚至可以采取人性化的减免措施。世界历史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高校毕业生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的阶段。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主要是由商业性银行承担的,而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所以银行方面应完善助学贷款风险机制。(1)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而加快建立学生信贷档案登记制度、学生信贷评估制度、学生信用风险转嫁制度应成为学生助学贷款信用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将有助于帮助借款学生积累个人信用财富,方便就业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促使其养成及时还款的守信行为。(2)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信贷关系中失信的法律边界。通过这种制约机制的设立,加大违约者的失信成本,促使其行为趋向守信,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化解助学贷款风险。(3)与高校紧密配合,做好助学贷款的有关工作。首先,要严把资格审查关,获得助学贷款的对象必须是品学兼优、家庭贫困、不断追求进步的学生;其次,严格程序关,规范审批程序。银行助学贷款风险机制的完善不仅有效地保全了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的诚信还贷。
2.高校在营造诚信还贷和谐环境中应起的作用
表面上看来,还贷工作只是针对学生的琐碎工作,实际上它是考验学校全面工作的一道大题目,破解这道大题,就能解决诚信还贷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的还贷能力反映着高校的培养能力。高校在为学生营造诚信还贷环境中主要要把好四关:(1)质量关。高校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银行方看来,“人才”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有偿还能力的学生。所以学校要千方百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2)就业关。人才必须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价值,才可能具备银行认同的还贷能力。所以学校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尽最大可能把人才推向市场。(3)诚信关。还贷工作最为关键的环节莫过于学生毕业后兑现承诺。学校在这项工作中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人文化的关怀,客观上促进大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去饮水思源,诚信还贷。(4)制度关。诚信是个人品格,同时又需要制度的约束。学校可以建立由“学校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院系学生工作组”的管理模式,银校双方定期沟通的工作机制,以及家长承诺与联系制度、与毕业生就业单位联系制度、毕业生联系档案和停贷制度等等。
3.学生在营造诚信还贷和谐环境中应起的作用
国家助学贷款是伴随着高校扩招后为解决贫困生读书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实际上属于商业性贷款,不是无期贷款,也不是无偿赠送,到了时间就要还贷,这是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的,逾期不还就会影响这一专项资金的周转,直接影响到下面学弟学妹的贷款,同时也会动摇银行对助学贷款的信心。大学生是助学贷款的主要受益者,也是诚信还贷的主体。再说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不用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了。为了能够让更多贫困学生有学上,能够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诚信还贷更是我们每一个贷款学生的责任。因此,大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为营造我国的诚信环境作出贡献。
缓解助学贷款诚信困境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学校、学生等多方努力,共同打造一个和谐的诚信还贷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助学贷款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良性循环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宝东.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缺陷及出路[J].理论与观察.
[2]罗道全.美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
[3]罗群英.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缺乏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