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杨素现存完整诗歌19首,其中17首是写给薛道衡的赠答诗。薛道衡现存有两首答诗及《出塞二首和杨素》。杨素与薛道衡的赠答诗传递出两人之间深切的友情。在长期的朝廷共事中,杨薛二人因具有共同的理想和爱好而日益亲密,情同手足。薛道衡评杨素《赠薛播州诗》时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语主要体现了在薛道衡眼里杨素晚年对隋炀帝杨广态度的转变。
  关键词 杨素 薛道衡 赠答诗 《赠薛播州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12-0058-06
  杨素与薛道衡彼此之间写有大量赠答诗。杨素现存完整诗歌19首,其中《出塞》二首属于边塞诗,其余17首属于赠答诗。杨素所赠的对象只有薛道衡一人,它们包括:《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二首、《赠薛内史诗》《赠薛播州诗》十四章。薛道衡集中有《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重酬杨仆射山亭诗》两首予以回赠,另外薛道衡还有《出塞二首和杨素》。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某曾读《隋书》,见杨越公地处亲贤,才兼文武,每舒绣锦,必播管弦。当时与之握手言情,披襟得侣者,惟薛道衡一人而已。及观其唱和,乃数百篇。力均声同,德邻义比。彼若陈葛天氏之舞,此乃引穆天子之歌。彼若言太华三峰,此必曰浔阳九派。神功古迹,皆应物无疲;地理人名,亦争承不阙。后来酬唱,罕继声尘,常以斯风,望于哲匠。”直到晚唐,存世的杨薛唱和诗竟然多达数百篇。从李商隐对杨素薛道衡赠答诗的推崇,可以看出杨薛关系之亲密和杨薛赠答诗写作手法之高妙。“后来酬唱,罕继声尘”八个字足以说明杨薛赠答诗在中国赠答诗史上的重要性。目前,虽有多部文学史著作和多篇学术文章论及杨素诗歌和薛道衡诗歌,但尚未见到探究杨素薛道衡赠答诗的专题论文。本文拟结合史实,探查杨素与薛道衡赠答诗中的深厚友情,探究杨薛之间友情形成的原因,剖析薛道衡评杨素《赠薛播州诗》时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内在含义。
  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杨素诗歌的创作年代,据曹道衡、刘跃进先生《南北朝文学编年史》考证: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杨素伐突厥归,作《出塞》二首,薛道衡、虞世南俱有和作。开皇十九年(599年),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二首当作于是时,薛道衡有《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开皇二十年(600年),杨素作《赠薛内史诗》,薛道衡作《重酬杨仆射山亭诗》。仁寿四年(604年),杨素作《赠薛番州》诗。“播州”为“番州”之误,《赠薛播州诗》当为《赠薛番州》诗。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648~655页。按,杨素《赠薛播州诗》十四章,据《隋书·杨素传》:“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未几而卒,道衡叹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据此可知组诗《赠薛播州诗》是杨素在人间世的绝笔。十四章虽然可能写作于不同年代,但定稿当完成于杨素临死前不久,即大业二年(606年)。
  作为朋友之间的赠答诗,友情是诗中最重要的元素。杨素诗歌也不例外,对薛道衡的思念是杨素赠答诗的主线。开皇十九年(599年),在薛道衡出守襄州时,杨素写作了《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和《赠薛内史诗》。据《隋书·薛道衡传》:“仁寿中,杨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道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高祖怆然改容曰:‘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今尔之去,朕如断一臂。’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金带,并时服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409页。在隋文帝眼里,杨素和薛道衡过从甚密,杨素经常把朝廷的机密透露给薛道衡,故不得不把薛道衡调离京城。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其一:“居山四望阻,风雨竟朝夕。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其二:“岩壑澄清景,景肖岩壑深。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涧户散馀彩,山窗凝宿阴。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其一写在大山深处,风雨交集。风雨之后,日出鸟散。有酒不想畅饮,只因故人不在身边。其二写岩壑中所见的清幽之景。暮色四合,流水潺潺,诗人独居山林,琴声中寄托了对老友的思念之情。薛道衡以《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回赠,诗云:“相望山河近,相思朝夕劳。龙门竹箭急,华岳莲花高。岳高嶂重叠,鸟道风烟接。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叶舟旦旦浮,惊波夜夜流。露寒洲渚白,月冷函关秋。秋夜清风发,弹琴即鉴月。虽非庄舄歌,吟咏常思越。”在襄州,薛道衡同样在仰望远方,苦苦思念故人。在月光如水的秋夜,道衡独自弹琴寄托相思。因为杨素封为越国公,诗人一语双关地说“吟咏常思越”。杨素又有《赠薛内史诗》,诗云:“耿耿不能寐,京洛久离群。横琴还独坐,停杯遂待君。待君春草歇,独坐秋风发。朝朝唯落花,夜夜空明月。明月徒流光,落花空自芳。别离望南浦,相思在汉阳。汉阳隔陇吟,南浦达桂林。山川虽未远,无由得寄音。”诗人深夜难眠,独自弹琴,无心饮酒。从春到秋,从朝到暮,时光变了;从南浦到汉阳、到桂林,地点变了。唯一不变的,是诗人对故友的深情。薛道衡以《重酬杨仆射山亭诗》答之:“寂寂无与晤,朝端去总戎。空庭聊步月,闲坐独临风。临风时太息,步月山泉侧。朝朝散霞彩,暮暮澄秋色。秋色遍皋兰,霞彩落云端。吹旌朔气冷,照剑日光寒。光寒塞草平,气冷咽笳声。将军献凯入,蔼蔼风云生。”离别故人之后,无人可以倾心交谈。两个人就这样你来我往,情思缠绵。彼此的相思,没有随着年华的流逝而改变。
  在大业二年(606年)完成的组诗《赠薛播州诗》中,杨素回顾了两人的交往历史。杨素《赠薛播州诗》其四:“植林虽各树,开荣岂异春?相逢一时泰,共幸百年身。”两个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但为了事功都在不懈努力。有一天,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其五:“倾盖如旧知,弹冠岂新沭。利心金各断,芬言兰共馥。”《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杨薛二人倾盖如故,志同道合。其六:“自余历端揆,缉熙恧时彦。及尔陪帷幄,出纳先天眷。高调发清音,缛藻流馀绚。或如彼金玉,岁暮无凋变。余松待尔心,尔筠留我箭。”作为宰相的杨素,颇为欣赏薛道衡的才学人品,两人交情日深。其七:“荏苒积岁时,契阔同游处。阊阖既趋朝,承明还宴语。上林陪羽猎,甘泉侍清曙。迎风含暑气,飞雨凄寒序。相顾惜光阴,留情共延伫。”两人同时任职于朝廷,时常共同陪侍皇帝,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八:“滔滔彼江汉,实为南国纪。作牧求明德,若人应斯美。高卧未褰帷,飞声已千里。还望白云天,日暮秋风起。岘山君傥游,泪落应无已。”薛道衡因为与杨素关系过于密切而被贬谪为检校襄州总管,杨素在思念中也带有愧对故友的意思。其九:“汉阴政已成,岭表人犹蠹。弹冠比方新,还珠总如故。楚人结去思,越俗歌来暮。阳乌尚归飞,别鹤还回顾。君见南枝巢,应思北风路。”仁寿四年(604年)八月,薛道衡任番州刺史,前往岭南。从此天各一方,南北暌隔,但离别没有冲淡彼此的友情,组诗也描写了杨素对远在番州的故人的深切思念。《赠薛播州诗》其十:“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夐。唯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薛道衡远赴番州之后,杨素对景伤心,吊影自怜,身心俱疲。其十三:“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千里悲无驾,一见杳难期。”两人的关系如同庄惠之交,在哲学层面能够互相启发。其十四:“衔悲向南浦,寒色黯沈沈。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千里相思,孤独日暮。   虽然已经遗失了大量的诗歌,但现存的诗篇足以说明杨薛二人之间深切的友情。从传说中的苏李诗开始,中国文人特别看重友情,曹丕曹植与邺下诸子、陆机陆云与东南士族、李白与杜甫、元稹与白居易……无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友情之歌。杨薛友情诗比肩其中,毫无愧色。
  二、力均声同,德邻义比
  《隋书·杨素传》:“素性疏而辩,高下在心,朝臣之内,颇推高颎,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视苏威蔑如也。自余朝贵,多被陵轹。”②③④⑤[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285、1184、1281、1405、1406页。在整个朝臣中,杨素只欣赏三个人,一个是大隋丞相高颎。《隋书·高颎传》:“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②一个是他少年时的同窗、朝廷重臣牛弘。杨素曾与牛弘一起学习,研精不倦。另外一个是诗人薛道衡。杨素敬重牛弘高颎两位,自在情理当中。然杨素一生“与之握手言情,披襟得侣者,惟薛道衡一人而已”,多少有些出人意外。杨素为什么会与薛道衡如此相知呢?
  其一,两人出身相似,青年时代即具有非凡的政治抱负。杨素出于弘农华阴杨氏,其家族在汉魏时代就是赫赫有名的关中士族。杨素的十世祖杨瑶,是晋侍中、仪同三司、尚书令。杨素的祖父杨暄官至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杨素父杨敷为北周汾州刺史。杨素少年时代就胸有大志,落拓不拘小节。他的从叔祖、魏尚书仆射杨宽称誉他“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杨素善于写文章,工于草隶。《隋书·杨素传》:“武帝亲总万机,素以其父守节陷齐,未蒙朝命,上表申理,帝不许。至于再三,帝大怒,命左右斩之。素乃大言曰:‘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帝壮其言,由是赠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拜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渐见礼遇。”③杨素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位大才子。周武帝命杨素代为起草诏书,杨素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周武帝读后甚为赏识,他对杨素说:“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杨素应声答道:“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他对自己的才华和前程非常自负。
  薛道衡出身于河东士族,具有家学渊源,精于儒学。《隋书·薛道衡传》:“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祖聪,魏济州刺史。父孝通,常山太守。道衡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年十三,讲《左氏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颇有词致,见者奇之。其后才名益著,齐司州牧、彭城王浟引为兵曹从事。尚书左仆射弘农杨遵彦,一代伟人,见而嗟赏。授奉朝请。吏部尚书陇西辛术与语,叹曰:‘郑公业不亡矣。’河东裴谳目之曰:‘自鼎迁河朔,吾谓关西孔子罕值其人,今复遇薛君矣。’”④薛道衡后来曾经接待周、陈二使。并在武平初年,与诸儒一起修定过《五礼》。后来待诏文林馆,与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齐名友善,是北方著名的儒士。
  其二,薛道衡的诗歌才华为时人所公认,一时无人能出其右。《隋书·薛道衡传》:“陈使傅縡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⑤南北朝时期,虽然从整体上看北朝武力强盛,但南朝统治者向来看重衣冠礼乐,以为正朔在己,南朝文人经常以文采风流自诩,在诗歌创作上一直是北朝诗人学习模仿南朝诗歌。到了隋朝时,北朝终于出现了让“南人无不吟诵”的诗篇。而杨素并不是一介武夫,他才兼文武。《隋书·杨素传》史臣曰:“杨素少而轻侠,俶傥不羁,兼文武之资,包英奇之略,志怀远大,以功名自许。高祖龙飞,将清六合,许以腹心之奇,每当推彀之重。扫妖氛于牛斗,江海无波;摧骁骑于龙庭,匈奴远遁。考其夷凶静乱,功臣莫居其右;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然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阿谀时主,高下其心。营构离宫,陷君于奢侈;谋废冢嫡,致国于倾危。终使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究其祸败之源,实乃素之由也。”③④⑤⑥[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6、1407、1408、1406、1406页。杨素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黄子云《野鸿诗的》曰:“越公《赠薛播州》数篇,高迥雅逸,纤靡扫尽,大业之朝,足称首杰。观者不以人废言可也。”王夫之等:《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63页。杨素和薛道衡两人在文学创作上能够做到惺惺相惜,彼此欣赏。
  其三,杨素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身为文人的薛道衡在政治上见解高超。薛道衡受到了隋文帝的赏识。《隋书·薛道衡传》:“高祖每曰:‘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诫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道衡老矣,驱使勤劳,宜使其朱门陈戟。’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高祖曰:‘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③由于薛道衡受到了皇帝的器重,太子和诸王也争相与之交往。《隋书·薛道衡传》载:“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竞一时。”④在整个隋朝大臣中,能够获得高颎、杨素两位宰相共同推重的也许只有薛道衡一人。
  薛道衡积极主张平定江南,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隋书·薛道衡传》载:“其年,兼散骑常侍,聘陈主使。道衡因奏曰:‘江东蕞尔一隅,僭擅遂久,实由永嘉已后,华夏分崩。刘、石、符、姚、慕容、赫连之辈,妄窃名号,寻亦灭亡。魏氏自北徂南,未遑远略。周、齐两立,务在兼并,所以江表逋诛,积有年祀。陛下圣德天挺,光膺宝祚,比隆三代,平一九州,岂容使区区之陈,久在天网之外?臣今奉使,请责以称籓。’高祖曰:‘朕且含养,置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折,识朕意焉。’”⑤大业八年,平陈战役开始后,薛道衡被授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兼掌文翰。他对隋军的胜利充满了信心。《隋书·薛道衡传》载:“王师临江,高颎夜坐幕下,谓之曰:‘今段之举,克定江东已不?君试言之。’道衡答曰:‘凡论大事成败,先须以至理断之。《禹贡》所载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后汉之季,群雄竞起,孙权兄弟遂有吴、楚之地。晋武受命,寻即吞并,永嘉南迁,重此分割。自尔已来,战争不息,否终斯泰,天道之恒。郭璞有云:‘江东偏王三百年,还与中国合。’今数将满矣。以运数而言,其必克一也。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自古兴灭,皆由此道。主上躬履恭俭,忧劳庶政,叔宝峻宇雕墙,酣酒荒色。上下离心,人神同愤,其必克二也。为国之体,在于任寄,彼之公卿,备员而已。拔小人施文庆委以政事,尚书令江总唯事诗酒,本非经略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其大将,一夫之用耳。其必克三也。我有道而大,彼无德而小,量其甲士,不过十万。西自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卷之势,其在不疑。’颎忻然曰:‘君言成败,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尔。’还除吏部侍郎。”⑥薛道衡纵论天下大事,对时事政治的解析清晰透彻,见地高明,高颎对他心悦诚服。   从杨素薛道衡的边塞诗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入世之心和爱国情怀。杨素《出塞二首》充满了豪情壮志。《出塞》其一:“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诗中塑造了一位汉将的形象,他的身影活跃在漠南、塞北、辽东、瀚海、长平等不同的地方,他万里征战,最终功成名就。《出塞》其二:“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这位“忧国不忧身”的人物就是杨素自己的化身。薛道衡以《出塞二首和杨素》与之唱和,其二:“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徵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汗北,直指夫人城。……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诗中用汉将霍去病来比喻杨素的神勇。两人诗中都写到了战争的艰难过程,对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大隋朝廷,文武官员人才济济,杨素一生最为亲密的朋友首推薛道衡。可以看出是因为在长期的朝廷共事中,杨薛二人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爱好。
  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隋书·杨素传》:“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未几而卒,道衡叹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⑤[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2、1407页。“人之将死”句语出《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杨素死前未与薛道衡会面,薛道衡所谓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乃是针对杨素《赠薛播州诗》而发的。薛道衡为什么要这样评价亡友?或曰薛道衡这样评价杨素,显得对死者不够尊重,可以看出薛道衡其人不够厚道,薛杨两人表面亲昵其实貌合神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薛道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评语呢?杨素《赠薛播州诗》中的“善”言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
  杨素《赠薛播州诗》固然是一组赠答诗,但其中却不仅仅限于友情的吟唱。沈德潜点评杨素《赠薛播州诗》说:“从天下之乱,说到定鼎,次说求才,次说立朝,次说薛之出守、颂其政成,次说己之归闲,末致相思之意。一题几章,须具比章法。未尝不排,而不觉排偶之迹,骨高也。”[清]沈德潜选:《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第358页。郑振铎先生说:“至于《赠薛播州十四首》中如:‘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便非齐、梁所得范围的了。殆足以上继嗣宗,下开子昂。”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杨素《赠薛播州》中不仅有哲学的元素,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比较杨素前后的赠答诗,我们发现《赠薛播州诗》像以前的诗歌一样表达了对薛道衡的相思之情。与此前不同的是在《赠薛播州诗》中,诗人的情绪变得消沉了,诗人思考的内容变得丰富了。《赠薛播州诗》其十:“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敻。唯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其中充满了孤独的情感、吊影自怜的心态、身心疲惫的感受。其十一:“养病愿归闲,居荣在知足。栖迟茂陵下,优游沧海曲。故人情可见,今人遵路躅。荒居接野穷,人物俱非俗。桂树芳从生,山幽竟何欲!”此时诗人疾病缠身,厌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其十二:“所欲栖一枝,禀分丰诸已。”知足不辱,失去了昂扬进取之心。其十三:“物华不相待,迟暮有馀悲。”在生命的晚年,面对时光的流逝,只能无可奈何。其十四:“衔悲向南浦,寒色黯沈沈。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陈祚明评本章:“亦可谓其鸣也哀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63页。总之,《赠薛播州诗》写杨素临死之前身体的病痛、生命的衰老;晚年的杨素失去了皇帝的恩宠,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体验到强烈的生命孤独感,哀伤的意绪弥漫在全诗。诗人看淡了金戈铁马,看淡了荣华富贵,看淡了功名利禄,他摘下戴了多年的面具,他不再需要伪装自己。此时的杨素是一个充满了全身远祸意念的老人,不同于以前那个纵横驰骋于疆场的将军,不同于以往那个宫廷斗争中的密谋者。
  杨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桑榆日暮,年老体衰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人事方面的原因。检索史籍,我们发现在对待隋炀帝杨广的态度上两人明显不同。薛道衡对于晋王杨广一向敬而远之。当年,太子杨勇、晋王杨广、汉王杨谅等争相走近薛道衡。据《隋书·薛道衡传》:“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道衡)配防岭表。晋王广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将奏留之。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遂出江陵道而去。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⑤薛道衡配防岭表时,晋王杨广和汉王杨谅都在拉拢薛道衡,薛道衡在二王之间明显倾向于杨谅,由此得罪了杨广。《隋书·薛道衡传》:“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岁馀,上表求致仕。帝谓内史侍郎虞世基曰:‘道衡将至,当以秘书监待之。’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 ……帝览之不悦,顾谓苏威曰:‘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于是拜司隶大夫,将置之罪。道衡不悟。司隶刺史房彦谦素相善,知必及祸,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会议新令,久不能决,道衡谓朝士曰:‘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有人奏之,帝怒曰:‘汝忆高颎邪?’付执法者勘之。……及奏,帝令自尽。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诀。宪司重奏,缢而杀之,妻子徙且末,时年七十,天下冤之。”②③④⑤[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408、1575、95、1289、1292页。杨广登基之后,贬谪薛道衡去番州,明显出于打击报复。薛道衡“上表求致仕”未尝没有负气抗议的色彩。召回朝廷之后,道衡先是上《高祖文皇帝颂》,后来公然缅怀高颎,与杨广对立,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隋书·裴蕴传》云:“司隶大夫薛道衡以忤意获谴,蕴知帝恶之,乃奏曰:‘道衡负才侍旧,有无君之心。见诏书每下,便腹非私议,推恶于国,妄造祸端。论其罪名,似如隐昧,源其情意,深为悖逆。’帝曰:‘然。我少时与此人相随行役,轻我童稚,共高颎、贺若弼等外擅威权,自知罪当诬誷。及我即位,怀不自安,赖天下无事,未得反耳。公论其逆,妙体本心。’于是诛道衡。”②读此,我们知道隋炀帝对薛道衡的衔恨由来已久,帝恶道衡不是什么秘密。   较之于薛道衡,杨素一直是杨广的亲信。如果没有杨素的倾心相助,杨广能否成为太子,能否登基,都很难料。《隋书》本纪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③为了夺得太子之位,杨广多年矫情自饰,沽名钓誉,后来终于实现了愿望。开皇二十年(600年),晋王杨广为灵朔道行军元帅,杨素为长史,杨广开始卑躬结交杨素。杨素与之暗中联合。太子杨勇被废后,文帝立杨广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文帝病重之时,杨素等入内侍疾。当时皇太子杨广入居大宝殿,心神不安,多有担心,于是写信给杨素。杨素回太子的信,被宫人误送给了文帝,文帝读信大怒。加上文帝所宠爱的陈贵人又说太子无礼。文帝欲召长子杨勇。杨广与杨素密谋,杨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由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文帝在这一天去世,于是朝廷内外就有了很多议论。文帝去世后,杨广即皇帝位于仁寿宫。杨广即位后,马上杀掉了故太子杨勇。此时,兄弟中对他能够构成威胁的只有汉王杨谅。杨谅造反后,杨广派杨素率众数万前去征讨。《隋书·杨素传》:“初,素将行也,计日破贼,皆如所量。帝于是以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众数万讨谅。……谅退保并州,素进兵围之,谅穷蹙而降,余党悉平。”④杨广自从与杨素联手之后,披荆斩棘,所向无敌。
  当杨素为杨广扫清了一切障碍之后,他自己便成为杨广的眼中钉。《隋书》本传:“素虽有建立之策及平杨谅功,然特为帝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素寝疾之日,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极,不肯服药,亦不将慎,每语弟约曰:‘我岂须更活耶?’”⑤此时杨素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赠薛播州诗》就写于皇帝待他“内情甚薄”的时期,他的心态自然会反映在诗歌中。杨素《赠薛播州诗》之所以其鸣也哀、其言也善,与杨广有直接的关系。从薛道衡的角度看,杨素有了这样的转变,他们两人更加志同道合,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薛道衡说杨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含义应该不止一种。但其中最主要的含义或许就是指杨素晚年对隋炀帝态度的转变吧。薛道衡做出这样的评语不是对杨素的贬斥,而是对老友人格的一种肯定和褒扬。
  杨素与薛道衡的赠答诗传递出两人之间深切的友情。在长期的朝廷共事中,杨薛二人因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志趣而日益亲密,情同手足。薛道衡评杨素《赠薛播州诗》时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语主要体现了在薛道衡眼里杨素晚年对隋炀帝杨广态度的转变。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魏策策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在理性主义的地平线上,毛泽东哲学辉目而砺宕。然而,在迷离的现代性朝雾里,毛泽东哲学还匿伏着独特的后现代险峰,处处怒放着异彩之花。出人意料的是,毛泽东哲学的“异质”,还引发了后现代思想家们创作的涌动。  关键词 毛泽东 后现代 哲学 创作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4-0001-06    福柯说:“在古代,人们追求规则,追求形
内容提要改革前信访制度就具有穿透单位体制的特征,改革后逐渐成为体制外社会成员利益表达的首选路径。十几年来信访形势和信访工作性质发生剧烈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渐稳定的单位制与非单位制并存的社会结构对滞后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增强的压迫。在原有政府管理体制内的某个局部职能机构中扩展功能,应对原有体制覆盖之外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是s市经验的主要特征。当今中国已分化为相对松散的社会,上访事件和集体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过,长的脚印深深留下,蓦然回首,这条路上,他牵着我的手,走过高山,渡过河流,一路走来,一路高歌……   小时候,我是一个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试一试的小顽皮。突然有一天,我迷上自行车,对爸爸嚷着:“我要学骑自行车!”“好啊,就怕你不敢骑呢!”“我才不怕呢!”我昂着头回答。   可谁料想,学骑车并不像我想得那样简单。刚开始还好,爸爸一直扶着车座,我还能歪歪扭扭骑着走,后来,
内容提要 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是指,政策执行客体和广大公众,对公共政策方案执行之可预期结果的主观评价和公共认同程度。其一般函数关系是:政策执行可接受性=政治权威的信任度·程序公正·分配公正的主观评价;其中分配公正的主观评价对“可接受性”起决定作用,程序公正是构成政策客体公平知觉的重要因素。当分配公正的主观评价为负时,强化政治权威的信任度,能够增进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考察当代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
摘要:提高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有:开展主体教育,培养中等生主体意识;改革评价策略,促进中等生发展;教师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等。  关键词:中等生;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7/08-0007-02    一、中等生问题不容回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企图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案;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8-0089-02    一、教材分析:    知识目标:1.能听懂、认知三种颜色:black, white, brown。2.听懂、会读、会说:on, in, under 。3.听懂、会实际运用:Where is? It’s…/I don’t know.Let’s
Do you still remember when you were vaccinated[進行预防接种] when you were a baby? Chances are you have no clue about it, except that you may have bawled[大叫] during inoculation[接种]. Then one day, when you’r
初夏时节,天气还不是很热,但在厨房里做饭却让我流出了热汗。这一方面是因为厨房里本身温度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女儿是九年级的学生,毕业班,放学晚不说,中午时间抓得紧,吃完饭要写作业,还得休息一会儿,所以吃饭不能耽误。我每天在她放学前半个小时下班到家,一到家就得赶紧做饭,争取在她进家门时饭菜就已摆在桌上,所以不免手忙脚乱、汗流浃背。但时间紧迫,尽管额头有汗,我也顾不得擦。突然,从身后刮过来一阵微风,我扭头
Crystal: Hey Duncan, thx for meeting me here.   Duncan: You know me; I’m always up for some after-hours libation.   Crystal: But for me, it’s less about the drinks and more about the conversations.
蜥蜴是一种爬行动物,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除了极少数的种类,绝大部分都生活在陆地上。  随着对蜥蜴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有些陆生的蜥蜴居然也是“潜水高手”,科学家曾观察到一只安乐蜥潜入水中长达16分钟之久而安然无恙。是它们进化出了能在水下呼吸的器官,还是藏有不为人知的绝技呢?这引起了科学家强烈的好奇心。  通过水下摄像机近距离跟踪拍摄一只安乐蜥,科学家们发现这只安乐蜥潜入水下后,并不是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