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是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经过四千多年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最终形成较为完备的冠服体系。
在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和人们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汉服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以“90后”,“00后”的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购买力和消费热情较强,以网络平台为主要销售形式。近年來汉服品牌层出不穷,由于缺乏权威的行业标准导致质量良莠不齐、盗版盛行等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更是忽略了汉服的文化内涵,严重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汉服市场的发展。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易·系辞》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周秦汉魏到隋唐宋明,汉服款式虽蔚为大观,但基本结构却万变不离其宗,衣冠服制的一脉相承正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证明。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断代之后,汉服如今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化表现形式,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等相关思想,承载了中华民族包容大气、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通过对汉服市场的研究,既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礼仪的了解,也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生活化、深层化。
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升温,大众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增长,汉服市场逐渐扩大。据统计,2020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到422.5万人 。汉服爱好者基数不断扩大,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具有较高的潜在增长力。在汉服本身的古韵之美背后,蕴藏更多的是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汉服市场潜在用户规模较大,且消费者购买能力强
据统计,2020年汉服市场规模达79.6亿元1。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汉服消费者购买汉服价格集中在300-500元,占汉服消费者人群比重的45.2%;300元以下占汉服消费者人群比重的27.7%500-1000元占汉服消费者人群比重的19.9%;1000元以上占汉服消费者人群比重的7.2% ,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
汉服的主要购买渠道为淘宝平台,淘宝店铺数量呈增加态势
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主要通过线上渠道购买汉服,其中通过淘宝购买的人数最多,占比为45.95%;其余通过实体店、微商、小红书平台购买,所占比例依次为21.62%、13.51%、2.7%。2018年汉服淘宝商家数量增至815家,同比增长24.4%;2019年汉服淘宝商家已达1188家,同比增长45.77%。
消费者购买考虑因素首位是质量,对汉服背后的文化了解不足
根据调查显示,在购买汉服对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中,“质量”以 5.65分位居诸多因素榜首,超过第二名43.4%。其余按照排名依次是:外观设计(3.94分)、价格(3.69分)、面料(3.08分)、品牌(2.69分)、个人购买体验(1.44分)以及潮流热度(1.42分)。
值得关注的是,当提及汉服的款式及背后的文化时,受访者对不同朝代汉服款式和由来的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只有10.45%的人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汉服,一般了解占38.81%,不太了解占43.28%,不了解占7.46%。
国家政策支持汉服产业发展
我国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复苏和发展越来越重视,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外显形式之一,得到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中国华服日”,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阐释的“中国梦”中包括汉服文化复兴、汉服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也是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议案。
汉服正逐渐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迈进,掀起了一阵“汉服热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让汉服陷入进退两难之地。
缺乏标准权威的汉服体系
在汉服还是被较为小众的群体所接受时,人们大多是因为热爱聚在一起,愿意主动了解并探寻汉服背后的古韵与魅力。然而随着近年来“汉服热”逐渐升温,很多人在初次购买时常常出现一些基础性的错误,想要了解却发现市场上众说纷纷,这是因为汉服中间经历了“断代之殇”,只能根据出土的各朝服饰进行复原,有着特定的形制要求,体系较为严格,但缺少权威的汉服标准体系,即便是了解汉服文化的同袍们在很多时候都莫衷一是。
以汉服的特点“交领右衽”为例,有些同袍认为汉服必须是交领右衽,左衽是逝者所穿,像《礼记·丧服大记》中写道: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说文解字》中也写道:凡敛死者,左衽,不纽。有些同袍则认为汉服左右衽可以并存,古时少数民族服饰常为左衽,《漂海录》里记载到:今大明一洗舊染之汙,使左衽之區為衣冠之俗。这说明明代时期已经出现左右衽并存的现象。正是由于定义模糊,没有官方明确回答,各派有各自的道理,使得汉服在很多方面无法得到统一,文化传播受到阻碍。
汉服市场较为混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汉服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汉服市场,商家都想要从“汉服”这块大蛋糕中获利。极强的功利性造成市场上山寨汉服横行,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商家在最基础的汉服形制上出现问题,这些衣服都不能称为汉服;有些商家衣服没有吊牌,面料种类不清;有些商家价格虚高,服务态度差,不能无理由退货,甚至故意拉黑中差评,损害消费者利益……种种问题导致同袍们想要买到心仪的汉服需要不断对比筛选。通过调查发现,按照从1分到5分严重程度逐渐增加的顺序,调查结果分别为:正版山寨难以分辨(3.81分);商家价格虚高(3.72分);商家服务及售后态度(3.67分);制作工期长(3.64分);上新速度慢(3.6分);获取讯息不全面(3.59分);衣服尺寸不合适(3.59分);服饰质量差(3.52分);常常忘记付尾款(3.47分);购买方式麻烦(3.4分)。 汉服文化传播较为浅层
根据调查,同袍们喜爱上汉服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颜值”占比62.5%,其次才是文化内涵占比59.56%。接下来按比重排序依次是:单纯出于好奇占比37.5%、跟随潮流占比16.18%、其他占比2.94%,大多数人对汉服基础知识了解程度低。
首先,文化断层对汉服文化造成了重大冲击,从清人入关到新文化运动再到大跃进等时期,汉服历经数百年的时代断层,民族的意识形态发生了由内而外的巨大改变,汉服在过去追求基本生活的时代也自然不被人们所接受。近代汉服的起源是2003年,一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穿着汉服走上了郑州街头。由此将汉服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汉服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
其次,社会方面对汉服的支持并不充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汉服并没有被设立特殊的场合和特定的日期去穿戴。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对汉服文化重视的不足导致其仪式感并不充分,文化传播也停留在表面,不能满足多数人的心理需求。
汉服与当代穿戴习惯相悖
汉服出现于古代,其主要特点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整体的结构在千百年间没有较大改变。从结构上来讲,汉服并不适合快速地行走或进行其他运动,且难以进行系统的清洗。根据调查,约有74.51%的同袍们因为穿起来太繁琐,行动不方便,不适合日常穿着等原因不选择在日常生活中穿戴汉服,高居榜首,其次分别是穿出门太过瞩目占比45.1%、价格不合适占比21.57%、只喜欢汉服文化而不喜欢穿汉服占比11.76%、其他占比3.92%。
这说明汉服穿戴的不便性严重制约了大众的穿戴意愿,不符合当今时代对于快速生活节奏的需求,导致汉服在非特殊场景的稀少性。需求决定了生产,需求低自然相对应的企业更少,而在少有的企业中,款型、真假等问题更是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的生态,所以导致了汉服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目前来看,汉服市场整体前景广阔。针对现存的相关问题,可以从国家政府,汉服商家以及汉服爱好者等不同层面做出改变,合力促进汉服市场更好发展,传承并发扬汉服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各方合力建立权威汉服体系,提高行业标准
由政府出面召集文物修复者、文物研究学者和汉服资深店家,资深爱好者们们一同讨论,从汉服基本特征、汉服的分类、穿戴礼仪、禁忌等方面制定出权威的汉服行业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当下市场提供一盏照明灯。此外,针对商家抄袭、盗版汉服盛行等现象,汉服市场可以建立内部的评价机制。盗版商家一经发现,进行罚款,警告等严肃处理,鼓励并保护原创设计,推崇并推广汉服文化。同时提升行业内部标准,设置准入门槛,让更多的人深层次地了解汉服,产生设计灵感。
合理运用营销手段,普及汉服文化
商家可以在商品详情页加入“设计灵感”,让消费者了解每件汉服背后的故事。知名商家还可以请一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汉服品牌定位的明星代言人,借助他们自身的流量和影响力,正确引导大众,吸引更多的人喜爱进而了解汉服文化。此外,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可以制作一档以科普汉服文化为核心的汉服设计,走秀类综艺节目,以娱乐形式普及汉服基础知识,传播文化,让汉服文化活起来,更加易于大众接受,唤醒了根植在中华儿女基因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让更多的汉服爱好者看到汉服蕴含的古典神韵与文化积淀。
汉服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推动文化传播
联合商家以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意象为蓝本举办相关活动,例如拟人画比赛、与店家合作公开征稿等。选择的元素可以是乐器,文房四宝,古典文学及其中的人物等等,使大众再重新回顾看待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渗透汉服文化。此外,将汉服和传统节日二者有机结合,让汉服作为一种服饰文化走入传统节日,融入生活之中。可以选择一些文化气息比较重的地点,例如乌镇、周庄等,邀请圈内知名模特及汉服爱好者,穿着汉服一同庆祝节日,例如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花朝节,一同踏青游园;中秋节,月下举杯痛饮,既能弘扬传统节日,还能加强同袍们的自我认同感,岂不乐哉!
寻求官方合作,提高汉服文化影响力
选择一些有资质的汉服品牌,良好口碑的服装厂可以与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权威文化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对于出土的文物进行鉴定、分类、复刻,对有价值的汉服品类进行有选择性的再现,可以通过小视频或者微电影等形式对出土汉服的相关历史、来历、制作过程进行宣传和介绍,还原历史场景,带你穿越千年,诉说那段往事,让消费者真实地感受到汉服背后承载的文化。在增加真实度的同时降低设计成本,取消中间经销商,由平台进行宣传、直销,尽可能降低成本,激发更多人的购买欲望。
与新时代消费,流行元素相结合
将汉服与新兴消费相结合,比如盲盒,可以为古代著名人物设计符合个人特色的汉服服饰,做成一系列盲盒人物,在特殊的节日或纪念日结合相应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出,还可以将绝版汉服制成限量盲盒,使顾客既能感受汉服的魅力,还能体会盲盒的趣味性,激起大众的消费欲。此外,在保证汉服基础形制正确的前提下,将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服装品牌打造,在汉服的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的流行服饰元素,走规模化和个性化共存的发展模式,包括设计工艺的改进、品牌的包装推出等,赋予传统文化内涵新时代元素和符合,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满足民族品牌在高新技术、市场讯息、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更好要求。
华夏复兴,衣礼偕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的形式,更是古代阶级制度和文明教化的体现。汉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演绎着中华传统的审美内涵和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
汉服既是汉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当代汉服应当以基本形制为骨,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为灵魂,时代转变为肉,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推进汉服与传统文化结合,唤醒华夏儿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本文系2020年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银河衣橱——三坑服饰专属平台研究成果。]
(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宇颖, 丁胜, 刘澳, 马中平.汉服文化及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 32(15): 141-142.
[2] 徐维, 邸阜霞, 官晶. 汉服市场的潜力分析与推广策略探讨[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 49(01): 126-127.
[3] 郭鑫, 弓倩倩. 当代大学生对汉文化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 科技资讯, 2020, 18(14): 210-212+215.
[4]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5] 何振阁, 李娟. 汉服品牌的电商策略研究[J]. 西部皮革, 2020, 42(07): 51-52+55.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最终形成较为完备的冠服体系。
在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和人们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汉服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以“90后”,“00后”的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购买力和消费热情较强,以网络平台为主要销售形式。近年來汉服品牌层出不穷,由于缺乏权威的行业标准导致质量良莠不齐、盗版盛行等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更是忽略了汉服的文化内涵,严重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汉服市场的发展。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易·系辞》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周秦汉魏到隋唐宋明,汉服款式虽蔚为大观,但基本结构却万变不离其宗,衣冠服制的一脉相承正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证明。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断代之后,汉服如今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化表现形式,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等相关思想,承载了中华民族包容大气、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通过对汉服市场的研究,既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礼仪的了解,也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生活化、深层化。
汉服市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升温,大众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增长,汉服市场逐渐扩大。据统计,2020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到422.5万人 。汉服爱好者基数不断扩大,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具有较高的潜在增长力。在汉服本身的古韵之美背后,蕴藏更多的是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汉服市场潜在用户规模较大,且消费者购买能力强
据统计,2020年汉服市场规模达79.6亿元1。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汉服消费者购买汉服价格集中在300-500元,占汉服消费者人群比重的45.2%;300元以下占汉服消费者人群比重的27.7%500-1000元占汉服消费者人群比重的19.9%;1000元以上占汉服消费者人群比重的7.2% ,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
汉服的主要购买渠道为淘宝平台,淘宝店铺数量呈增加态势
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主要通过线上渠道购买汉服,其中通过淘宝购买的人数最多,占比为45.95%;其余通过实体店、微商、小红书平台购买,所占比例依次为21.62%、13.51%、2.7%。2018年汉服淘宝商家数量增至815家,同比增长24.4%;2019年汉服淘宝商家已达1188家,同比增长45.77%。
消费者购买考虑因素首位是质量,对汉服背后的文化了解不足
根据调查显示,在购买汉服对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中,“质量”以 5.65分位居诸多因素榜首,超过第二名43.4%。其余按照排名依次是:外观设计(3.94分)、价格(3.69分)、面料(3.08分)、品牌(2.69分)、个人购买体验(1.44分)以及潮流热度(1.42分)。
值得关注的是,当提及汉服的款式及背后的文化时,受访者对不同朝代汉服款式和由来的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只有10.45%的人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汉服,一般了解占38.81%,不太了解占43.28%,不了解占7.46%。
国家政策支持汉服产业发展
我国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复苏和发展越来越重视,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外显形式之一,得到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中国华服日”,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阐释的“中国梦”中包括汉服文化复兴、汉服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也是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议案。
现阶段汉服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汉服正逐渐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迈进,掀起了一阵“汉服热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让汉服陷入进退两难之地。
缺乏标准权威的汉服体系
在汉服还是被较为小众的群体所接受时,人们大多是因为热爱聚在一起,愿意主动了解并探寻汉服背后的古韵与魅力。然而随着近年来“汉服热”逐渐升温,很多人在初次购买时常常出现一些基础性的错误,想要了解却发现市场上众说纷纷,这是因为汉服中间经历了“断代之殇”,只能根据出土的各朝服饰进行复原,有着特定的形制要求,体系较为严格,但缺少权威的汉服标准体系,即便是了解汉服文化的同袍们在很多时候都莫衷一是。
以汉服的特点“交领右衽”为例,有些同袍认为汉服必须是交领右衽,左衽是逝者所穿,像《礼记·丧服大记》中写道: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说文解字》中也写道:凡敛死者,左衽,不纽。有些同袍则认为汉服左右衽可以并存,古时少数民族服饰常为左衽,《漂海录》里记载到:今大明一洗舊染之汙,使左衽之區為衣冠之俗。这说明明代时期已经出现左右衽并存的现象。正是由于定义模糊,没有官方明确回答,各派有各自的道理,使得汉服在很多方面无法得到统一,文化传播受到阻碍。
汉服市场较为混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汉服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汉服市场,商家都想要从“汉服”这块大蛋糕中获利。极强的功利性造成市场上山寨汉服横行,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商家在最基础的汉服形制上出现问题,这些衣服都不能称为汉服;有些商家衣服没有吊牌,面料种类不清;有些商家价格虚高,服务态度差,不能无理由退货,甚至故意拉黑中差评,损害消费者利益……种种问题导致同袍们想要买到心仪的汉服需要不断对比筛选。通过调查发现,按照从1分到5分严重程度逐渐增加的顺序,调查结果分别为:正版山寨难以分辨(3.81分);商家价格虚高(3.72分);商家服务及售后态度(3.67分);制作工期长(3.64分);上新速度慢(3.6分);获取讯息不全面(3.59分);衣服尺寸不合适(3.59分);服饰质量差(3.52分);常常忘记付尾款(3.47分);购买方式麻烦(3.4分)。 汉服文化传播较为浅层
根据调查,同袍们喜爱上汉服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颜值”占比62.5%,其次才是文化内涵占比59.56%。接下来按比重排序依次是:单纯出于好奇占比37.5%、跟随潮流占比16.18%、其他占比2.94%,大多数人对汉服基础知识了解程度低。
首先,文化断层对汉服文化造成了重大冲击,从清人入关到新文化运动再到大跃进等时期,汉服历经数百年的时代断层,民族的意识形态发生了由内而外的巨大改变,汉服在过去追求基本生活的时代也自然不被人们所接受。近代汉服的起源是2003年,一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穿着汉服走上了郑州街头。由此将汉服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汉服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
其次,社会方面对汉服的支持并不充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汉服并没有被设立特殊的场合和特定的日期去穿戴。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对汉服文化重视的不足导致其仪式感并不充分,文化传播也停留在表面,不能满足多数人的心理需求。
汉服与当代穿戴习惯相悖
汉服出现于古代,其主要特点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整体的结构在千百年间没有较大改变。从结构上来讲,汉服并不适合快速地行走或进行其他运动,且难以进行系统的清洗。根据调查,约有74.51%的同袍们因为穿起来太繁琐,行动不方便,不适合日常穿着等原因不选择在日常生活中穿戴汉服,高居榜首,其次分别是穿出门太过瞩目占比45.1%、价格不合适占比21.57%、只喜欢汉服文化而不喜欢穿汉服占比11.76%、其他占比3.92%。
这说明汉服穿戴的不便性严重制约了大众的穿戴意愿,不符合当今时代对于快速生活节奏的需求,导致汉服在非特殊场景的稀少性。需求决定了生产,需求低自然相对应的企业更少,而在少有的企业中,款型、真假等问题更是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的生态,所以导致了汉服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漢服市场发展的策略
目前来看,汉服市场整体前景广阔。针对现存的相关问题,可以从国家政府,汉服商家以及汉服爱好者等不同层面做出改变,合力促进汉服市场更好发展,传承并发扬汉服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各方合力建立权威汉服体系,提高行业标准
由政府出面召集文物修复者、文物研究学者和汉服资深店家,资深爱好者们们一同讨论,从汉服基本特征、汉服的分类、穿戴礼仪、禁忌等方面制定出权威的汉服行业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当下市场提供一盏照明灯。此外,针对商家抄袭、盗版汉服盛行等现象,汉服市场可以建立内部的评价机制。盗版商家一经发现,进行罚款,警告等严肃处理,鼓励并保护原创设计,推崇并推广汉服文化。同时提升行业内部标准,设置准入门槛,让更多的人深层次地了解汉服,产生设计灵感。
合理运用营销手段,普及汉服文化
商家可以在商品详情页加入“设计灵感”,让消费者了解每件汉服背后的故事。知名商家还可以请一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汉服品牌定位的明星代言人,借助他们自身的流量和影响力,正确引导大众,吸引更多的人喜爱进而了解汉服文化。此外,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可以制作一档以科普汉服文化为核心的汉服设计,走秀类综艺节目,以娱乐形式普及汉服基础知识,传播文化,让汉服文化活起来,更加易于大众接受,唤醒了根植在中华儿女基因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让更多的汉服爱好者看到汉服蕴含的古典神韵与文化积淀。
汉服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推动文化传播
联合商家以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意象为蓝本举办相关活动,例如拟人画比赛、与店家合作公开征稿等。选择的元素可以是乐器,文房四宝,古典文学及其中的人物等等,使大众再重新回顾看待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渗透汉服文化。此外,将汉服和传统节日二者有机结合,让汉服作为一种服饰文化走入传统节日,融入生活之中。可以选择一些文化气息比较重的地点,例如乌镇、周庄等,邀请圈内知名模特及汉服爱好者,穿着汉服一同庆祝节日,例如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花朝节,一同踏青游园;中秋节,月下举杯痛饮,既能弘扬传统节日,还能加强同袍们的自我认同感,岂不乐哉!
寻求官方合作,提高汉服文化影响力
选择一些有资质的汉服品牌,良好口碑的服装厂可以与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权威文化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对于出土的文物进行鉴定、分类、复刻,对有价值的汉服品类进行有选择性的再现,可以通过小视频或者微电影等形式对出土汉服的相关历史、来历、制作过程进行宣传和介绍,还原历史场景,带你穿越千年,诉说那段往事,让消费者真实地感受到汉服背后承载的文化。在增加真实度的同时降低设计成本,取消中间经销商,由平台进行宣传、直销,尽可能降低成本,激发更多人的购买欲望。
与新时代消费,流行元素相结合
将汉服与新兴消费相结合,比如盲盒,可以为古代著名人物设计符合个人特色的汉服服饰,做成一系列盲盒人物,在特殊的节日或纪念日结合相应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出,还可以将绝版汉服制成限量盲盒,使顾客既能感受汉服的魅力,还能体会盲盒的趣味性,激起大众的消费欲。此外,在保证汉服基础形制正确的前提下,将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服装品牌打造,在汉服的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的流行服饰元素,走规模化和个性化共存的发展模式,包括设计工艺的改进、品牌的包装推出等,赋予传统文化内涵新时代元素和符合,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满足民族品牌在高新技术、市场讯息、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更好要求。
结 语
华夏复兴,衣礼偕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的形式,更是古代阶级制度和文明教化的体现。汉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演绎着中华传统的审美内涵和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
汉服既是汉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当代汉服应当以基本形制为骨,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为灵魂,时代转变为肉,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推进汉服与传统文化结合,唤醒华夏儿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本文系2020年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银河衣橱——三坑服饰专属平台研究成果。]
(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宇颖, 丁胜, 刘澳, 马中平.汉服文化及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 32(15): 141-142.
[2] 徐维, 邸阜霞, 官晶. 汉服市场的潜力分析与推广策略探讨[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 49(01): 126-127.
[3] 郭鑫, 弓倩倩. 当代大学生对汉文化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 科技资讯, 2020, 18(14): 210-212+215.
[4]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5] 何振阁, 李娟. 汉服品牌的电商策略研究[J]. 西部皮革, 2020, 42(07): 5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