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的林业资源在总体面积上虽然还处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人均的面积却十分有限,而且随着林业资源管理的不当,林业资源的浪费程度相当之大,对此,笔者分析了当前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此为保护林业资源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林业资源 林权管理 监管
所谓的林业资源管理实际上是指通过政府公权对林业资源采取一些必要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切实使得林业资源得到保护,也能够使得林业资源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其效益的某种手段。不过,当前的林业资源管理并不是十分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以下论述:
一、当前林业资源管理中凸显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境界不高
在以往的认识概念之中,许多人认为林业资源森可以再生,对于其的开采便毫无节制,并没有认识到林业资源的再生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更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辅助,才能够使其处在良好的再生环境之下。同时,一些生活在林业资源周边的人们常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对其加以利用,导致滥砍滥伐的现象频生,而且在林区发展经济的时候,很多时候采用的经济模式相当的粗放,在对于林业资源的管理也是敷衍了事,从而导致林业资源管理下应实现的长期规划以及统筹安排流于形式,也使得采伐与保护不成比例,破坏了林业资源的生态平衡系统,直接性的阻碍了林业资源的管理。
(二)集体林权制度有待完善
当期,我国对于集体林权制度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让农户切实得到了集体林地经营权、树木拥有权以及经营主体位置,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得林业的经济整体发生质的变化。但是,时代的经济体制并不是一成不变,集体林权制度仍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改善,相应的林业资源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确保林业资源管理法规制度、林政管理制度同林权改革相符合,从而促进林业生产活动的规范性以及林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利用。
(三)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一般情况下,施行林业资源实际管理工作的主体为基层工作人员,而这些人员往往在技术以及文化知识方面又有所欠缺,受林业管理工作的实际生活条件影响,很难留住高文化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并不是特别高,很多时候都会因为薪酬过低或者生活艰辛而致使自身的情绪波动,工作处于消极怠工状态,从而使得现有基层员工的素质与真正实现林业管理工作所需员工的素质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林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的逐步加快,未来对于员工素质的要求只高不低,所以,如何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以及留住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四)林业生态工程质量、生态效益有待提升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生态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加重视,然而,许多地方的人们对于如何建设生态工程还处在较为浅薄的认识阶段,比如,在施行“退耕还林”的项目上,个别区域的退耕速度以及退耕面积同实际所需的建林工程难以在短时间内相符合,尤其是良种树苗的不足,造成新退耕出来的土地栽种上较为劣质的树苗,直接造成林地品质偏低,甚至成活率也不高,从而不得不返工重栽,加重林地工作的工作量,使得造林费用加剧。
(五)林业资源管理的监管力度欠缺
目前,在国家的强制公权等手段的实行下,森林保护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上收获,即在政府违规占用林地、毁林采伐以及退耕还原森林项目执行状况的监管方面得到强化,为国家挽回了损失。但是还有较多的监管管理机构的监管强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于林业作用管理机制、占据森林考核机制的监管强度以及损坏林业事件的监控强度还没有确切的落实到实处。因此,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的监管力度尤为重要。
二、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依法强化林地管理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法制是管理社会之根本,同样,林业资源的保护以及管理需要依法实施。而在依法强化林地管理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升林地的保护意识,要求各个基层林业资源管理部门将林地置于同耕地相等的重要地位,提升林地管理到林业资源管理的首位,施以严格的保护制度。其次,就需要规划好林地的用途以及相关利用,要求每个林业管理部门以自身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分区管理、分类保护”的指导原则进行林地等级确定,明确林地各区域用途以及利用方向,从而实现林地的用途管理。同时,在进行林地利用管理方面时,应当实时监控林地利用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核定出依法批准的征用林地的范围、选址情况等,而且还要在建筑建造期间监督建筑行为、林地利用情况,杜绝超范围使用林地、未批就建等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得依法强化林地管理得到有效施行。
(二)依法强化林权管理
基层林业资源管理的落实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林权权利人积极性的影响。对此,相关的部门应当对划分林权加以重视,在保障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时, 对于权属明确的个人或者团体,结合集体林权制度并及时颁发林权证,而对于权属不清、存在争议者则需及时进行调查、调节,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权属,并给予授权证书。同时,在确定林权的过程之中,还需要强化林权交易流转工作管理,特别是使用权流转档案的管理,还需要实時监管流转部分,从而保证林权登记手续完备发证合法有效。
(三)优化采伐制度
受滥砍滥伐的影响,林业资源的损害特别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出台完善的采伐制度,严格控制住采伐数量,严惩违规采伐行为,褒奖推行合法采伐行为,同时对采伐队伍进行教育,提高其对于采伐的认识。
(四)强化林业资源综合监管
在强化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时,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机关增加经费,完善基础管理设施、监测设备的建设,对林业资源施行实时监控、记录以及归档,为实现综合性监测提供强有力的硬、软件支持。还需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管理人才、经验及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森林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技能、森林安全素质等。
(五)施行林业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机制
确定良好的林业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管理的实际落实程度。而此评价机制应当确保公平、公正,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制定前提,并全面涉及到林业管理工作绩效、员工表现等,绝不能脱离实际。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于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分析,在往后的林业资源管理当中依法管理,实现林权、林地的有效分管,健全相应的资源监管制度,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郝志一.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2]吕永明. 试论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实践分析[J]. 科技与企业,2014,10:158.
[3]马洪潇,郭蕾,张玉泽,王柏威.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2014,22:109+145.
【关键词】:林业资源 林权管理 监管
所谓的林业资源管理实际上是指通过政府公权对林业资源采取一些必要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切实使得林业资源得到保护,也能够使得林业资源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其效益的某种手段。不过,当前的林业资源管理并不是十分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以下论述:
一、当前林业资源管理中凸显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境界不高
在以往的认识概念之中,许多人认为林业资源森可以再生,对于其的开采便毫无节制,并没有认识到林业资源的再生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更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辅助,才能够使其处在良好的再生环境之下。同时,一些生活在林业资源周边的人们常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对其加以利用,导致滥砍滥伐的现象频生,而且在林区发展经济的时候,很多时候采用的经济模式相当的粗放,在对于林业资源的管理也是敷衍了事,从而导致林业资源管理下应实现的长期规划以及统筹安排流于形式,也使得采伐与保护不成比例,破坏了林业资源的生态平衡系统,直接性的阻碍了林业资源的管理。
(二)集体林权制度有待完善
当期,我国对于集体林权制度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让农户切实得到了集体林地经营权、树木拥有权以及经营主体位置,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得林业的经济整体发生质的变化。但是,时代的经济体制并不是一成不变,集体林权制度仍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改善,相应的林业资源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确保林业资源管理法规制度、林政管理制度同林权改革相符合,从而促进林业生产活动的规范性以及林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利用。
(三)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一般情况下,施行林业资源实际管理工作的主体为基层工作人员,而这些人员往往在技术以及文化知识方面又有所欠缺,受林业管理工作的实际生活条件影响,很难留住高文化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并不是特别高,很多时候都会因为薪酬过低或者生活艰辛而致使自身的情绪波动,工作处于消极怠工状态,从而使得现有基层员工的素质与真正实现林业管理工作所需员工的素质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林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的逐步加快,未来对于员工素质的要求只高不低,所以,如何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以及留住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四)林业生态工程质量、生态效益有待提升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生态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加重视,然而,许多地方的人们对于如何建设生态工程还处在较为浅薄的认识阶段,比如,在施行“退耕还林”的项目上,个别区域的退耕速度以及退耕面积同实际所需的建林工程难以在短时间内相符合,尤其是良种树苗的不足,造成新退耕出来的土地栽种上较为劣质的树苗,直接造成林地品质偏低,甚至成活率也不高,从而不得不返工重栽,加重林地工作的工作量,使得造林费用加剧。
(五)林业资源管理的监管力度欠缺
目前,在国家的强制公权等手段的实行下,森林保护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上收获,即在政府违规占用林地、毁林采伐以及退耕还原森林项目执行状况的监管方面得到强化,为国家挽回了损失。但是还有较多的监管管理机构的监管强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于林业作用管理机制、占据森林考核机制的监管强度以及损坏林业事件的监控强度还没有确切的落实到实处。因此,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的监管力度尤为重要。
二、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依法强化林地管理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法制是管理社会之根本,同样,林业资源的保护以及管理需要依法实施。而在依法强化林地管理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升林地的保护意识,要求各个基层林业资源管理部门将林地置于同耕地相等的重要地位,提升林地管理到林业资源管理的首位,施以严格的保护制度。其次,就需要规划好林地的用途以及相关利用,要求每个林业管理部门以自身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分区管理、分类保护”的指导原则进行林地等级确定,明确林地各区域用途以及利用方向,从而实现林地的用途管理。同时,在进行林地利用管理方面时,应当实时监控林地利用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核定出依法批准的征用林地的范围、选址情况等,而且还要在建筑建造期间监督建筑行为、林地利用情况,杜绝超范围使用林地、未批就建等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得依法强化林地管理得到有效施行。
(二)依法强化林权管理
基层林业资源管理的落实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林权权利人积极性的影响。对此,相关的部门应当对划分林权加以重视,在保障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时, 对于权属明确的个人或者团体,结合集体林权制度并及时颁发林权证,而对于权属不清、存在争议者则需及时进行调查、调节,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权属,并给予授权证书。同时,在确定林权的过程之中,还需要强化林权交易流转工作管理,特别是使用权流转档案的管理,还需要实時监管流转部分,从而保证林权登记手续完备发证合法有效。
(三)优化采伐制度
受滥砍滥伐的影响,林业资源的损害特别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出台完善的采伐制度,严格控制住采伐数量,严惩违规采伐行为,褒奖推行合法采伐行为,同时对采伐队伍进行教育,提高其对于采伐的认识。
(四)强化林业资源综合监管
在强化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时,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机关增加经费,完善基础管理设施、监测设备的建设,对林业资源施行实时监控、记录以及归档,为实现综合性监测提供强有力的硬、软件支持。还需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管理人才、经验及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森林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技能、森林安全素质等。
(五)施行林业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机制
确定良好的林业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管理的实际落实程度。而此评价机制应当确保公平、公正,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制定前提,并全面涉及到林业管理工作绩效、员工表现等,绝不能脱离实际。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于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分析,在往后的林业资源管理当中依法管理,实现林权、林地的有效分管,健全相应的资源监管制度,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郝志一.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2]吕永明. 试论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实践分析[J]. 科技与企业,2014,10:158.
[3]马洪潇,郭蕾,张玉泽,王柏威.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2014,22:10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