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Ga磁致伸缩合金力学性能强化研究进展

来源 :钢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o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e-Ga磁致伸缩合金作为重要的磁驱动智能材料之一,不仅在低磁场条件下具有较高磁致伸缩应变的功能材料特性,同时还具有较高力学强度的结构材料特性,结构功能一体化特征明显,存在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国内外学者围绕该材料的磁致伸缩性能、力学性能优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通过在Fe Ga合金中添加元素来调控力学性能和磁致伸缩性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并初步获得了一系列结构功能一体化的Fe-Ga磁致伸缩合金.以材料的强韧化机制为重点,阐述了Fe-Ga磁致伸缩合金力学性能强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元素添加所引起的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细晶强化等强韧化机制对Fe-Ga合金力学性能、磁致伸缩性能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在Fe-Ga合金中添加的Al、Nb、Mo、V、Co、Mn、Cr、C等元素均可固溶于合金基体,合金的强韧化机制以固溶强化效应为主;而在合金中添加NbC、TaC等碳化物或Tb、Dy、Y、B等元素时,这些添加物在合金基体中固溶度较小,合金的强韧化机制以第二相强化和细晶强化效应为主.其中,添加适量Co、Al、C、B、NbC、TaC、Tb、Dy、Y均有可能实现力学性能、磁致伸缩性能的综合优化.最后,结合国内外学者对Fe Ga磁致伸缩合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为了探明钒添加量对X80级管线钢奥氏体化过程的影响,通过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奥氏体化加热处理、金相分析及理论模型推导计算,研究了含钒质量分数分别为0、0.042%、0.084%、0.130%的4种试验钢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晶粒尺寸变化规律并分析计算了含钒试验钢奥氏体晶粒长大动力学行为.结果 表明,当均热温度小于1050℃时,4种不同钒含量试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及变化趋势相近;但当均热温度大于1050℃时,不含钒试验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明显高于含钒试验钢.随着钒含量升高,钢中含钒析出相数量增多,
钢的连续冷却相变曲线(CCT)是组织调控的基本依据,为了优化紧固件用冷作硬化非调钢热轧态的组织和力学性能,采用DIL805A相变仪测定了试验钢在0.1~50℃/s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热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确定相变类型,并绘制了试验钢的CCT曲线.结果 表明,试验钢马氏体转变点(Ms)为280℃,在不同冷速范围内均有铁素体生成;随着冷速的增加,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开始温度降低,同时铁素体含量不断降低、晶粒尺寸减小;冷速小于3℃/s时,室温组织由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随冷速增加硬度变化不大,为156~166
为了更好地控制高钛钢在连铸生产过程中的钢-渣界面反应,利用电磁感应炉对w([Ti])为0.05%~1.91%的3个级别高钛钢和传统的CaO-SiO2系保护渣进行钢-渣界面反应试验,进而系统地分析了不同Ti含量对钢-渣界面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双膜理论,考虑组元的质量传输,进而判断钢-渣界面反应的限制性环节,并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平衡方程构建钢渣界面反应动力学模型,揭示钢渣界面反应机理,对钢渣界面反应程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钢中w([Ti])为0.05%时,钢渣界面反应较为微弱.w([Ti])为0.20
采用实验法研究不同无机纤维针刺毡(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高硅氧纤维)在高温下的外观变化、尺寸收缩率及质量损失率,综合分析了纤维毡的耐温性能.结果表明,在保温1.5 h条件下,玻璃纤维针刺毡耐温性在640℃左右,玄武岩纤维针刺毡的耐温性在850℃左右,高硅氧纤维针刺毡的耐温性超过920℃.玄武岩纤维针刺毡的耐温性能显著优于玻璃纤维针刺毡,略低于高硅氧纤维针刺毡,是一种可应用于汽车耐高温领域的高性价比材料.
为了提高多像素光子计数器(MPPC)的高速探测并改善光子数分辨特性,采用门控抑制的MPPC,并通过自平衡及低通滤波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将MPPC的容性尖峰噪声抑制到热噪声水平,在实现光生雪崩信号的线性提取的同时快速恢复探测.实验结果表明,200 MHz门控的MPPC实现了40 MHz重复频率激光下14个光子的有效分辨,平均每脉冲光子数高达6.8.与被动抑制模式相比,200 MHz正弦门控模式下的光子数分辨效果明显得到了改善,为高速光子数可分辨探测提供了参考.
为了提高凝固过程中溶质微观偏析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基于溶质分配系数及夹杂物析出对溶质偏析的重要影响,定量分析了溶质分配系数以及TiN析出对凝固过程溶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为微合金高强钢凝固过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针对22MnB5钢建立了耦合TiN析出热力学模型的溶质微观偏析模型,并探究了温度及钢液凝固路径对溶质分配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转变对kTi(钛的分配系数)和kN(氮的分配系数)的影响均大于温度对其的影响.当固相率为0.74时,发生L+δ向L+γ相转变,kTi由0.26降低至0.20,钛元素的偏析程度
为研究热轧结构钢氧化铁皮厚度、结构及其对酸洗质量的影响,设计了“高温、低冷速”和“低温、高冷速”两种热轧工艺,并进行了热轧结构钢的生产制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了带钢宽度方向上氧化铁皮的厚度分布、结构特点和带钢酸洗后的表面形貌;基于不同热轧工艺下氧化铁皮厚度、结构差异,对带钢的酸洗效果以及酸洗色差缺陷的产生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 表明,热轧结构钢氧化铁皮由外侧Fe3O4和内侧FeO的低温转变组织构成.由于热轧过程和卷取后温度场的不均匀分布,带钢边部氧化铁皮厚度小、结构致密,Fe3O4的含量比中部高;
烧结机机头除尘灰是炼铁过程中产生的高铁含量小颗粒粉末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理机头除尘灰一直是冶金领域的难点问题.鉴于其较高的铁含量,开发了一种以烧结机除尘灰为原料,通过控制还原剂与铁元素的比例,制备高附加值的类球状α-Fe2O3、Fe3O4纳米颗粒以及Fe3O4/Fe2O3纳米复合物的方法.利用多晶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紫外分光光度计、场发射分析扫描电镜(SEM)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控制还原剂的用量调整产品为纯α-Fe2O3、Fe3O4纳米颗粒,或不同Fe3
为了优化HRB400螺纹钢氧化皮结构,以提高耐蚀性能,采用热重法研究了试验钢空气条件下在800、850、900、950、1000和1050℃温度下的氧化行为,建立了氧化动力学模型,计算出试验钢的氧化激活能,借助扫描电镜(SEM)分析和确定氧化皮结构和组成.结合螺纹钢的实际生产情况讨论了螺纹钢氧化皮形成规律,建立了螺纹钢氧化皮生长模型.结果 表明,试验钢氧化初期为快速氧化阶段,氧化动力学曲线呈线性,中后期转变为慢速氧化阶段,氧化动力学曲线呈抛物线,从线性到抛物线转变所需要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通过
采用离轴角度90°、口径1 inch的离轴抛物面作为样品,比对了传统零位干涉测量结果和非接触式3D非球面光学面形测量系统Luphoscan之间的差异.利用Zemax仿真了离轴抛物面六个维度的调整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分析了离轴量误差在两种完全不同测量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解决了Luphoscan测量结果可用性问题.根据仿真结果搭建动态干涉仪的零位检验干涉光路,建立了离轴抛物面的六个维度调节标准流程,可快速消除调整误差和离轴量误差,多次复现性测试结果达到了pv=0.135λ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