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现实视角、社会视角、发展视角”的理性审视,探讨了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以期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国际化人才,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24-04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上台阶的重要时期,也是参与新一轮全球化产业调整重组的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积极应对全球化经济竞争的政策和措施。作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高校来说,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理性审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维基点
  
  科学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又要考虑自身担负的时代使命,还要符合未来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1.1明确地方属高校的时代使命——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的现实视角
  总结高校发展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不断随着社会的阶段性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当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变革时,高校应义无反顾地作出应答,使人才培养的方案、途径和方法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相协调;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时,高校就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等进行调整,以求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大学教育中,专业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基础学养狭窄、人文意识弱化、学科建设滞后等弊端,已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尤其是地方属高校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及时反思和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适应度非常重要。“十五”后期出现的人才供需矛盾状况,实际上是对前一阶段大学教育跟不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反应,也是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呼唤。立足当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改革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的转型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服务,是新的历史阶段赋予地方高校的时代使命。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已根据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北京大学按“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改革单一的工程专业化的教育体系而成为兼容工程专业、人文、经济、管理和环境等内容的综合教学体系,以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复旦大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要求,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的基础教育,培养文理兼备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广州大学实行“学科基础平台 专业特色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武汉大学推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着力建设复合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这些大学都试图通过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2认清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社会视角
  面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省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在如何进行改革上,要认清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以浙江省为例,目前浙江省及杭州市的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从“十一五”全省及杭州市发展的重点行业、产业与各项指标要求来看,未来的阶段将是从工业化后期逐步过渡到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创造性或创新性将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知识将成为继“劳动力、原料、资本”三大市场要素后的第四大关键要素;教育将成为知识社会的中心,学校将成为知识社会的关键机构,高等教育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的原动力。这就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一是要着眼于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高校除了承担专业教育的任务外,基础性教育的任务将逐步增大;二是要致力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使学生具备继续求学、求职的潜力;三是着力培养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四是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树立起沟通、互补的理念。
  这一方面新加坡已经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新加坡提出了建设“思考型学校,学习型社会(TSLN)”的改革目标。“思考型学校”旨在使学校教育重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学习型社会”旨在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应对转型时期一系列变化的挑战。“TSLN”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实现从产品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从而顺利实现新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还推出了“优秀学校模式”(SEM)。他们认为一个理想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有文化,懂计算,熟悉IT,有综合比较能力,能学以致用,富创造力,有创新精神,勇于冒险,既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又有协作精神,坚持终身学习。新加坡的教育改革,成功地保证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1.3准确把握地方未来人才需求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发展视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应对后工业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策略。准确把握未来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性工作。
  在后工业时代,大多数的人要在中小型组织或者大型组织中较小的独立单位工作。这种组织或者单位是不稳定的,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可能就会变迁、重组、合并或消亡。因而,每个人都会经历多种多样的工作,转工、转行将成为常见的事。由于个人必须面对不断变动的职业生涯,必须在不同的工作、职位及职业间进行流动,就要求具备适应不同工作、职位及职业的能力。同时,人们要根据各自的专业技术,贡献自己的想法;在许多时候,个人要承担一个项目的全部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团队合作并不断地变换合作伙伴和社会关系,将成为普遍的方式。如此等等都透视出未来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趋势要求,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能胜任多个行业的工作,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变化,这是未来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仍以浙江省为例,根据该省“十一五”及下一个时期的人才需求规划,未来有四种人才最为急需:一是高层次人才,包括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具有国际和国内顶尖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二是国际型人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所需人才,包括有国际认证的执业资格证书、熟悉国际规则与惯例、精通外语的各类专业人才;三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各级人才,即所谓的高级蓝领,包括具有高级技工以上资格证书的各类操作型、动手型人才;四是复合型人才,包括有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才以及精通本专业又通晓其他领域相关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等。由此可见,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开发,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将是今后高校教育非常值得关注的三大重点。
  
  2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框架思路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就浙江省而言,结合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研究全日制在校生培养模式,重点探索“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从复合型人才的类型和社会需求出发,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以下思路入手:
  第一,专业和专业之间的复合模式。又可分为几种类型:①支撑型。即以某一专业为支撑点,按知识的内在结构规律和社会需求,再确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的模式。如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外语 专业,外语 专业方向,外语 管理,外语 法律, 外语 经济等等;②平行型。几个专业同时纵向展开或跨学科展开取得双学位的;③主辅型。以某个专业为主再复合其他专业的。如“4 1模式”,四年学完本专业后加一年制的辅助专业学习,毕业文凭中注明A专业(主专业)和B专业(辅专业)。主辅型的另一种样式,是“优势专业 专业”,“特色专业 专业”的复合方式,学校可以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标杆,再根据社会需要,复合其他的专业。这样既可以发挥学校优势,做强做大自己的名特色专业,又可以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社会适合度更好的优秀人才;
  第二,宽口径知识基础和专业复合模式。如果用外在形态表述,其构造样式为“学科基础平台 专业特色模块”或“大理(大文)基础教育 专业教学”。这种模式主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文理兼备,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第三 ,学科交叉复合模式。学科交叉是学科间因横向有机联系而出现的综合化现象,如:前几年出现的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环境生物、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等都是学科交叉复合模式。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融合是其突出的特点。主要适用于培养跨学科衍生的新兴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主干学科 学科群”是它的外在形态构造样式;
  第四,通识课程和专业复合模式。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强调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学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责任感,强化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识课程一般可分为基础通识课程、核心通识课程、跨学科通识课程。形成综合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开设,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的选配。其外在形态构造样式为:“通识课程 专业模块”。
  
  2.2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浙江省而言,从全省范围来看,由于产业的带动,国际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间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资本和信息的流动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不断加强。地方属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国际化观念和现代意识,还要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即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将日益广泛和频繁,国际性的或跨国建立的高等学校将成为普遍现象,各国互相承认学历,各校互相承认学分,学校之间互派学生参加交流学习,将是互相合作的常见方式。这些情况都给地方属高校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知名大学或国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相似或相近,专业优势互补的相互吸引,校际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就成为双方的最佳选择。校际合作办学的另一种方式是,集中两所学校的优秀师资、教材和实验器材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如武汉大学的中法经济学、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中法合作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班等均为此种类型;
  第二,“专业文凭+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就是一边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一边修习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并参加考试取得任职资格。如本科在校生可参加日本精算师考试(IAJ)、美国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考试(ACCA)等。这些职业资格都是国际认可的,都代表本行业的国际领先水平;
  第三,外语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深厚的外语功底,又有很强的专业的优势,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类培养模式,一般在前一、二年强化外语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沟通与交际能力,在后面的两到三年时间里,注重专业培养,但一般都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使学生在加强专业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和理解力。该模式外在形态构造样式为“外语+专业,外语+外语”。外语优势和专业优势的有效结合,为毕业生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3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高超的技艺和技能,只能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形成,理论的学习和指导会加快技艺和技能掌握的速度和高度,但决不能代替反复的训练和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为基础,以高技能的形成方式为特征进行构建。这从西方发达国家几类典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得到佐证。如: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等等,这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就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能力单元要素来构建学习模块。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地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有:
  第一,“高校-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就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部分,企业要解决的是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提高部分。校企双方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人才规格和考核测评等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要求,严格把好每一个关口。这种模式,既可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也可以走订单式培养的路子,还可以走学习和基地培训相结合的路子。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可以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企业通过合作办学,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研发攻关等,为产品的升级换代,企业上台阶增强动力;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体验到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酸甜苦辣,会促进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完善,学、做、想三管齐下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结构的更趋合理;
  第二,“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的模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这种模式要求较高,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达到较高的文化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应用技能水平,否则就通不过职业资格的鉴定。由于许多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需要有岗位工作的经历,所以,将选择部分职业院校进行预备技师考核试点。取得预备技师资格的毕业生在相应职业岗位工作满两年后,经单位认可,可申报参加技师考评;
  第三,“双层递进”培养模式。指通过高职大专3年的培养,再通过选拔性考试后读2年本科专业,完成学业后发本科文凭。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宽口径、较系统、前沿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又具有较高的技能技术,能解决比较复杂的前沿技术问题,成为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职业适应性强,可以成为高技能型人才的带头人;
  第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该模式常适用于定向培养的人才。学校指定专业及科研的导师,负责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科研能力的专向培养;用人单位指定专业技能的导师,负责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提升与拓展。两名导师必须密切合作,制订好培养方案,找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点,并安排好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的适时契合,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地方属高校只有构建起与地方未来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适时、适应、适合”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不辱使命并使自身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N].2006-04-18.
  2高雪莲.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1).
  3 凌翔.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6-07-07.
  4徐品中.复合应用性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
其他文献
某水电厂测速装置在电制动过程中误发过速信号,导致机组转速小于0.5%Ne后,励磁调节器无法由电制动过程中的空载态切换到停机态,通过对测速装置残压监测和测频回路检查、更换
针对自动识别系统(AIS)不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差分数据播发问题,本文开展了AIS差分电文信息传输及通信协议研究,提出了AIS播发BDS差分数据解决方案,搭建了一套测试演示系统,验证了AIS播发BDS差分数据系统的可行性和BDS AIS船台动静态定位精度可达米级,并对该系统在海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由于一些码头设施的限制,一种小型多用途重吊船应运而生。这类多用途船的显著特点是,大开口货舱,配备活动二甲板以及几台重型克令吊(200~400T及以上)。文章主要分析重型克令
摘要:如今互联网在我国的应用逐步深入,网络和经济间的结合逐步提升,网络经济时代逐步到来。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重要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推广和网络经济时代的逐步发展,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结合网络经济时代,及时推进财务会计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各类企业和会计行业的重要工作。理清网络经济时代下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发现网络经济时代下财务会计管理中的不足,并以此为
[摘要]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低迷,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知识性强,学生会缺乏一定的兴趣,教师的情绪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把“双赢”这个词借鉴到地理课堂中来,地理教学中的“双赢”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使自身得到发展;学生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发散自己的思维,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课堂教学的实施就至关重要,采用哪些做
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微创技术在结直肠息肉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1日到2018年6月1日收治的1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
文章分析了陕西省经济发展方式与科技贡献现状,探讨了创新驱动背景下的陕西省经济内涵式发展具体任务,提出基于创新驱动的陕西省经济内涵式发展路径:构建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
针对水厂粉末活性炭投加中存在的人工干预多、投加精度低的问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工艺要求,设计出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粉末活性炭湿法自动投加系统。系统包括料仓装置、上料
顺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综合设计型实验,将传统的设计-硬件实验两步教学模式,优化为设计-软件仿真-硬件实验三步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善现有实验教学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1-0087-03    1关于主题活动式教学    1)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涵义。其涵义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活动”,这里是指课程意义上的概念,它包括学生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以及社会性的形体活动;而“主题”,则是指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教育、教学目标,指向一个中心内客。“主题活动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指围绕一定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