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临近,各地“模考”便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与教育教改同步、推陈出新,提高命题质量成为命题的最重要目标,确实涌现出了许多令人叫绝的“好题”。但“问题题目”也难免出现,有的还犯了科学性错误的大忌!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评讲时往往是告诉学生“题目出错了”草草了事,而这些错题又常会“错误水平”很高,不容易看出错因。这时教师若能帮助剖析出错因,则“错题”的意义将会比“好题”还大,“错题”就成了一个绝好的反面教材!下面就探讨今年较大规模“模考”中的一道题目(其他资料也出现了类似的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