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职校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策略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蓬勃发展,其规模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职业技术学生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个性发展中的特殊性和职校教师如何应对这种特殊性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现就这两方面提出如下浅说。
一、当前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职校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折时期,学生的心态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教师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表现,才能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自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因此,教师掌握并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加强对他们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参与意识强,行为能力参差不齐。职校的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一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但职业学校中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与人员的影响,综合素质偏低,性格内向,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严重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才智的展露,给人一种低能的印象。
第二、自我意识强,但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职校学生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三,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自责,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打架、甚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有的学生常处于一种无名的烦恼中,情绪常激动着,不能理智的控制。由各种不适应造成的内在紧张状态,引起各不相同的行为。此时女学生常爱哭泣,男学生常表示忧郁的沉默、冷淡、顶牛、暴怒、沮丧、故意损毁东西等。
第四,由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和教育引导的缺乏,以及对个性的否定性评价倾向,扼杀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导致个性发展不健全。表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格倾向,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缺乏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由于初中阶段学业上的反复失败,备受歧视,自卑感强,对学校、对社会充满冷漠、仇视。有不少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勇气。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有的怕吃苦,懒散,只追求享乐,上网、早恋及不受纪律约束情况日益严重。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打架等。
第五,在一些学生的眼里,个性仅仅被当作或是服饰上的怪异,或是行为中的张狂,或是价值观上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他们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外化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富有个性的“我”,抹杀了个性的内在稳定性。例如学生缺乏传统美德,突出表现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普遍成人化;生活阅历超越实际年龄,追求时髦,讲求所谓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知耻”之心;讲究义气,但不讲究方法;头脑一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做事没有毅力,挫折承受能力差;奢侈之风,盲目攀比之风渐长。
二、教师应对及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策略
学校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培养基本是在学校完成的。那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个性,使其健康发展?本人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欠缺,改进教育方式
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中职学生情感丰富而冲动,教师就更应教会学生保持健康的情绪。
第三、教师应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
中职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教师要促使同学间互相的眷恋、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了,其个性也就会得到健康发展。
第四、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面对基础较差、思想状态各异的城乡学生,教师更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教育中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师生“顶牛”现象,面对这些抗拒型学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而且要特别关注他们,真诚地和他们交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与对抗性;对于消极型的学生,教师则要着力培养其开朗大方,大胆自信的个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尽量获得胜利感和荣誉感,并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第五、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者之间展开充分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明确教育对象与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职校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策略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蓬勃发展,其规模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职业技术学生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个性发展中的特殊性和职校教师如何应对这种特殊性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现就这两方面提出如下浅说。
一、当前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职校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折时期,学生的心态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教师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表现,才能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自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因此,教师掌握并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加强对他们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参与意识强,行为能力参差不齐。职校的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一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但职业学校中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与人员的影响,综合素质偏低,性格内向,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严重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才智的展露,给人一种低能的印象。
第二、自我意识强,但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职校学生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三,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自责,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打架、甚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有的学生常处于一种无名的烦恼中,情绪常激动着,不能理智的控制。由各种不适应造成的内在紧张状态,引起各不相同的行为。此时女学生常爱哭泣,男学生常表示忧郁的沉默、冷淡、顶牛、暴怒、沮丧、故意损毁东西等。
第四,由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和教育引导的缺乏,以及对个性的否定性评价倾向,扼杀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导致个性发展不健全。表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格倾向,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缺乏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由于初中阶段学业上的反复失败,备受歧视,自卑感强,对学校、对社会充满冷漠、仇视。有不少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勇气。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有的怕吃苦,懒散,只追求享乐,上网、早恋及不受纪律约束情况日益严重。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打架等。
第五,在一些学生的眼里,个性仅仅被当作或是服饰上的怪异,或是行为中的张狂,或是价值观上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他们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外化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富有个性的“我”,抹杀了个性的内在稳定性。例如学生缺乏传统美德,突出表现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普遍成人化;生活阅历超越实际年龄,追求时髦,讲求所谓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知耻”之心;讲究义气,但不讲究方法;头脑一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做事没有毅力,挫折承受能力差;奢侈之风,盲目攀比之风渐长。
二、教师应对及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策略
学校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培养基本是在学校完成的。那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个性,使其健康发展?本人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欠缺,改进教育方式
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中职学生情感丰富而冲动,教师就更应教会学生保持健康的情绪。
第三、教师应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
中职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教师要促使同学间互相的眷恋、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了,其个性也就会得到健康发展。
第四、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面对基础较差、思想状态各异的城乡学生,教师更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教育中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师生“顶牛”现象,面对这些抗拒型学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而且要特别关注他们,真诚地和他们交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与对抗性;对于消极型的学生,教师则要着力培养其开朗大方,大胆自信的个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尽量获得胜利感和荣誉感,并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第五、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者之间展开充分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明确教育对象与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