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步兵机枪装备发展简史(六)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_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结束后,枪械设计师们对机枪的理解和认知已经非常成熟。此时的风冷式机枪即使在高射速条件下也能很好的工作,关于机枪的战术应用研究也已经比较成熟,并且经过了战争的验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枪变得更小、更轻。从越南战争至今的这段历史中,美军的机枪装备体系和产品性能日趋完善,并再一次引领了世界机枪的发展潮流。

M60通用机枪(195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各军种对新型机枪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机枪不仅要质量更轻、更方便步兵使用,还要能固定射击,以完成更多的任务需求。为实现这些功能,上世纪40年代晚期,美国开始了M60通用机枪的研究工作。M60通用机枪是基于缴获的德军FG42伞兵机枪和MG42通用机枪,同时吸收了M1941约翰逊轻机枪的优点设计而来。
  FG42所采用的枪机回转式结构是以美国刘易斯轻机枪改进而来,而M60通用机枪的整体布局、机头和活塞导气系统又借鉴了FG42伞兵机枪。
  MG42通用机枪凭借着变态的射速和射击时发出的独特声音,被美国士兵称作“希特勒电锯”,使美国大兵闻风丧胆。而M60通用机枪的弹链供弹系统和供弹机盖则直接沿袭了MG42的设计。
2006年美国海军“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甲板上的一挺M60通用机枪
德国FG42伞兵机枪,上为早期型号,下为后期型号,均配备光学瞄准镜
刘易斯机枪枪机结构特写,依靠导气活塞尾部的导引柱与枪机上的曲线槽配合工作
FG42伞兵机枪分解图,可见该枪的枪机结构明显借鉴了刘易斯轻机枪
M60的第一型原型枪T44
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越南战争的顺化战役(号称越战中最为血腥和漫长的战役之一)中使用M60机枪
M13可散弹链
M60机枪不完全分解图
1987年的电影《全金属外壳》中作为舱门机枪使用的M60

  M60通用机枪的第一型原型枪T44经过改进后演变为T52型,T52型又对借鉴的MG42通用机枪的供弹系统和FG42伞兵机枪的导气系统进行了改进,新枪被命名为T161型。这两种原型枪都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风冷散热和弹链供弹,并且只能全自动发射,而导气方式则采用了独特的闭塞膨胀式导气装置。相比当时其它的导气结构,闭塞膨胀式导气结构更简单,非常便于清洁。
  经过多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发展出了T161E3型机枪。1957年,美军将T161E3机枪命名为M60通用机枪,正式装备部队。这款新枪发射7.62×51毫米NATO弹药,采用开膛待击击发方式,射速每分钟550发。
  M60通用机枪被广泛用于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是一场令美国人刻骨铭心的战争,也是第一次直升机大规模参战的战争。美军先后投入超过10000架直升机参战,被击毁4800架,其中有3300多架是UH-1“休伊”直升机。M60通用机枪作为UH-1“休伊”直升机的舱门机枪,虽然损失惨重,但也不能忽略这些直升机和M60通用机枪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因为M60在战场上射击时会发出类似猪的咕哝声,被士兵们戏称为“The Pig”。但关于这个绰号的起源也有许多说法,有人说是因为射击时的声音像猪,还有人说因为全枪重10.9千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每個班组在使用M60时,都需要携带200发弹链和一些备用枪管。   勃朗宁M1917和M1919机枪使用M1弹链进行供弹,而M60使用可散式M13弹链,发射7.62毫米NATO弹药。最初M60是被当作班组用机枪来设计,作战时一名士兵负责射击,另一名士兵负责供弹。后期的版本通过结构优化,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全部射击过程。
M60机枪内部机构图
一名美国士兵戴着石棉手套更换M60机枪的枪管
M60E3机枪的过度减重导致出现枪管过热以及可靠性大幅降低等问题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海蜂”工程兵部队装备的M60 E4机枪

  用作直升机舱门机枪的主要是M60D型机枪,通过销子与作战平台相连。相比M60机枪,其枪身后部有两个“D”形握把,瞄具也被改为环形。为防止弹壳卷入螺旋桨或吸入涡轮发动机,抛壳窗口设有一个帆布材质的弹壳收集袋。M60D型机枪主要装备在UH-1B“休伊”直升机上,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ACH-47A武装直升机和UH-60“黑鹰”通用直升机上也有装备。现在,M60D型机枪基本上已经被新型通用机枪替代,但仍有少部分服役于SH-60“海鹰”舰载直升机上。
  尽管M60通用机枪在越南战争中表现优异,作用巨大,但到上世纪80年代,这款产品已经略显落后和不足,比如发射机组件会因为振动幅度过大发生故障。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些故事,M60机枪手会经常低着头找他们丢失的握把和扳机,而这些零部件可能早就掉在了几千米外茂密的灌木丛里了。
  M60通用机枪的导气系统仅通过一个螺母固定,在后坐力和持续射击产生的热量作用下非常容易脱落。士兵们经常将导气组件绑扎在枪身上,但这样会导致更换枪管比较麻烦。
  提把的缺失也是一个设计缺陷,尤其是当需要更换枪管时,稍不注意就会烫伤士兵的手。为解决这个问题,部队专门配发了一个防烫的石棉手套,但战场上戴着手套换枪管确实不是一个好主意。
  M60通用机枪的机匣为了减重,厚度设计得比较薄。越南战争期间,这些问题没有反应出来,但到了枪械寿命的后期,尤其是射击了几千发枪弹后,机匣的强度问题开始涌现,有些机匣甚至出现开裂现象。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军方的主持下,又推出了新型的M60E3型机枪,并于1986年装备部队。M60E3型机枪在减重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将整枪重量由10.9千克减小到8.4千克。为达到减重目的,使用了更细的枪管,枪械的射频也因此降低。为提高枪管的抗烧蚀磨损能力,枪管内膛处还增加了一个钨铬钴高温合金材质的枪管衬套,但持续射击造成的枪管过热问题依然存在。为此,M60E3型机枪根据不同的装备情况配备了两种规格的枪管,步兵装备的机枪使用轻型枪管,固定位置用于火力压制的机枪则使用了散热能力更好的重型枪管。
  为提高战场适应能力,M60E3机枪配备了一个安装于护手上的两脚架,不仅提高了射击稳定性,还更利于快速更换枪管。护手前部下方还增加了一个垂直小握把,使得M60E3机枪拥有了抵肩射击的能力。此外,保险装置在枪身左、右两侧均有设置,并使用了通用型背带环,使得士兵可以更灵活的携枪。枪管上还增加了一个提把,士兵们在更换枪管时再也不用戴手套了。导气系统经过简化设计,便于进行快速清洁工作。
  虽然M60E3机枪进行了许多针对性的改进,但过度的减重直接导致枪械可靠性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了更多的零件磨损加剧和断裂现象。
斯通纳手持自己设计的斯通纳63武器系统
斯通纳63武器系统家族,从上到下依次为:步枪型、卡宾枪型、自动步枪型(即弹匣供弹的轻机枪)和突击队员型(即短管的轻机枪型,弹箱或弹鼓供弹)

  为解决M60E3机枪在使用中的问题,军方又推出了M60E4型机枪。虽然M60E4型机枪的外形和M60E3非常像,但使用的前握把、机械瞄具、枪托和两脚架都进行了小幅的改进。内部结构方面,为了提高枪械的可靠性,供弹系统进行了升级,拨弹机构进行了改进以提高拨弹力。
  M60E4机枪的重量虽然比上一代产品有所增加,但仍然只有9.3千克。由于配备的标准枪管为突击型短枪管,使得M60E4机枪非常适合巷战或丛林战。最新装备的M60E4机枪已经配置了标准的M1913皮卡汀尼导轨,可以安装光学瞄准镜、激光指示器、夜视仪或其它战术附件。M60E4机枪的主要零部件还可以和所有老款型号通用,并且适配所有北约标准的安装座。尽管M60通用机枪经过各種升级改造,性能日趋完善,但最终还是被M249班用自动武器所取代。

斯通纳63机枪系统(1963年)


  1922年11月22日,尤金·莫里森·斯通纳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戈斯波特,高中毕业后进入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负责武器装备的安装工作。二战爆发后应征入伍,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航空兵。二战结束后进入一家名为惠特克的航空制造公司,并最终成为一名工程师。1954年,32岁的斯通纳入职仙童飞机公司下属的阿玛莱特公司。在阿玛莱特工作期间,斯通纳设计了一系列原型枪械,包括AR-3、AR-9、AR-11、AR-12,但都没有批量生产。唯一算得上成功的是一款名为AR-5的救生步枪,被美国空军采用。
  1955年,当时的美国陆军正在寻求一款替代M1伽兰德步枪的新枪,而斯通纳设计了一款发射7.62毫米NATO弹药的AR-10步枪,但是没有获得军方的认可。大量采用轻质铝合金和高性能塑料材料的AR-10步枪虽然没有竞标成功,但比测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让军方刮目相看。军方建议可将AR-10步枪适当缩小,发射更小口径的弹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于是斯通纳又在AR-10步枪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发射小口径弹药的AR-15步枪,即日后大名鼎鼎的M16步枪。
斯通纳63模块化系统原理图:上图为步枪形式,下图为机枪形式,对比可以看出机枪形式的机匣是由步枪机匣倒置而来,导气系统、拉机柄由上方变为了下方布置,弹匣则由下方变为了上方布置
导气活塞的右下角为三种不同形式的拉机柄,拉机柄上设有凸起,可钩挂在机匣上,不随活寒杆做往复运动
机枪型枪机特写,活塞杆位于枪机下方
斯通纳63模块化枪械系统的步枪型,导气活塞位于枪管上方,护手上方的圆柱形凸起为拉机柄,钩挂在活塞杆上
斯通纳63武器系统的枪管组件,从上到下依次为:卡宾枪枪管、步枪枪管、自动步枪枪管(即弹匣供弹轻机枪)和轻机枪枪管(导气箍设有气体调节器)

  1959年,经营不善的阿玛莱特公司将AR-10和AR-15步枪的专利出售给了柯尔特公司。1961年,斯通纳离开阿玛莱特公司加入了另一家新公司,设计出斯通纳63武器系统。1972年与合伙人一起成立阿瑞斯(ARES)公司,并设计出了阿瑞斯(Ares)轻机枪,该轻机枪基于斯通纳63改进而来,又称斯通纳86轻机枪。1990年,斯通纳加入奈特武器公司,设计出了斯通纳SR-25步枪(S表示Stoner,R表示Rifle,25则是AR-10和AR-15的数字之和而来,因为SR-25成功的将二者融合到了一起)、SR-50半自動狙击步枪等产品。
  如果说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约翰·摩西·勃朗宁,那么越南战争则成就了另一位枪械大师——尤金·斯通纳。斯通纳于1960年代早期设计过一款发射7.62×51毫米(.308温彻斯特)弹药的模块化枪械,随着小口径弹药的流行,又将这款枪械改成发射5.56×45毫米NATO弹药,即斯通纳63的原型产品。斯通纳63之所以称之为模块化枪械,是因为可以在使用同一个机匣的前提下,通过变换不同的零部件组合出包括步枪、卡宾枪、轻机枪和车载机枪等各种型号的产品。
  斯通纳63的机匣设计比较独特,当从步枪转变为机枪形式时,只需将机匣倒置即可。所以,步枪形式时,导气系统和活塞在枪管的上方,拉机柄在机匣上方,向右抛壳。用作机枪时,导气系统和活塞则在枪管下方,拉机柄在机匣下方,向左抛壳。
  斯通纳63模块化枪械的首款原型枪于1962年完成设计,命名为M69W。因为这个英文名字倒过来念也是相同的,斯通纳认为这个名字可以体现这款枪械的特性。与此同时,斯通纳预感到小口径弹药很快便会普及开来,便将这款枪的7.62毫米口径改进为5.56毫米。改进后的新枪被命名为斯通纳63步枪,因为这款枪是1963年正式生产的。
  1963年8月,斯通纳63步枪被送往位于匡提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某发展中心进行评估,凭借着质量轻和高容弹量获得认可。而测试工作则在陆军装备司令部自己的测试场进行,但陆军对测试结果并不满意,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斯通纳又推出了改进型的斯通纳63A,并于1966年开始生产。
  斯通纳63的枪机采用7个闭锁齿与枪管节套配合,自动方式为长行程活塞导气式。
  斯通纳63/63A步枪型为斯通纳63模块化系统的标准型,使用30发的弹匣供弹。
  斯通纳63/63A卡宾枪型采用短枪管,枪托可折叠。
1970年的越南。照片中间的一名海豹突击队员手持斯通纳63A1 Mk23 Mod0型(即突击队员型)轻机枪
枪机对比图:上为步枪型枪机组件,下为机枪型枪机组件(实际工作时应该是倒置)
斯通纳63A自动步枪型分解图
一名海豹突击队员手持一支150发弹鼓供弹的斯通纳63轻机枪,注意其采用左侧供弹,右侧抛壳

  斯通纳63/63A自动步枪型实际上是弹匣供弹的轻机枪,因机枪型机匣与步枪型机匣倒置,所以其30发弹匣由机匣顶部插入,向左抛壳。因为弹匣在机匣顶部,其准星和照门偏左设计。
  斯通纳63/63A轻机枪型采用右侧弹链供弹,弹链则置于机匣下方的弹箱内,向左抛壳,枪管可以快速更换。
  斯通纳63/63A突击队员型是轻机枪型的一种衍生型,使用鼓形或方形弹箱,拉机柄位于护手下方,同时取消了枪管上的提把。
  斯通纳63/63A中型机枪是将轻机枪型加装三脚架的状态。斯通纳63/63A固定机枪型是将轻机枪型去掉枪托、握把和机械瞄具后,加装了一套电控击发装置,可以车载或机载使用。
  当斯通纳63被当作步枪使用时,采用闭膛待击击发方式,以提高武器的精度。而作机枪时,则采用开膛待击来提高枪械的散热能力。斯通纳63的缓冲器系统设计也非常独特,内部圆锥形的弹簧垫圈通过变形吸收枪机的后坐能量,而弹簧垫圈又在复位過程中赋予枪机一定的复进速度。这种独特的缓冲器设计,极大延长了武器的使用寿命。
  斯通纳63的早期型号被配发给了一支去东南亚作战的海豹突击队小分队。海军陆战队也于1967年接收了一批斯通纳63用于测试,具体型号包括步枪型、卡宾枪型和少许的轻机枪型。陆军于1970年对斯通纳63进行了测试,但以该枪结构过于复杂、保养维修困难为由,并没有列装。而海豹突击队却对斯通纳63的表现比较满意,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晚期,最后才被M249班用自动武器所取代。
  斯通纳63武器系统之所以在海豹突击队与海军陆战队、陆军中的评价截然不同,主要是由于使用和保养问题造成的。作为一款模块化枪械,斯通纳63武器系统结构上相对复杂,如果要想发挥它的最佳效能,必须进行非常好的清洁、维护保养工作。作为特种部队的海豹突击队,他们的作战周期比较短,同时对武器的精通程度更高,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斯通纳63的优点。而被当作常规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时,使用中的后勤保养与维护很难达到武器的设计要求,因此会出现许多耐用性方面的问题。
  1997年4月24日,斯通纳去世,享年74岁,安葬在弗吉尼亚州的匡提科国家公墓。(未完待续)
  [编辑/何懿]
其他文献
2019年6月12日,美国空军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成功完成了一次高超声速导弹的试射。在试射中,1架B-52H战略轰炸机发射了AGM-183A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导弹。该型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马赫,拥有多重变轨能力,由B-52H、B-21这类战略轰炸机运送,可对敌方目标实施远程打击,实战部署后将增强美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奋起直追——不足两年进入试飞阶段  美军一直特别重视各类高超音速武器的
教学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发挥板书的可视作用和语言话题功能。前者可以效益最大化地刺激学生对于语言内容的关注,后者可以帮助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的话题活动。  对话教学本身就是针对一个话题展开的语言活动,因此板书在呈现语言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更应保证对于学生开展话题活动时的启迪作用。在课堂实践中,只板书语言知识,忽视板书话题功能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发挥板书的可视功能和
“亚马孙丛林里,一只小小的蝴蝶,在阳光下轻舞它美丽的翅膀……几周后,由此引起的一场风暴席卷了德克萨斯……”这就是气象学上所谓的“蝴蝶效应”。它告诉我们,一件事物的初始状态常常具有重大意义,初始状态的极微小差异,往往会导致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巨大差异。小学生正处于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犹如那蝴蝶微微扇动的翅膀,时时舞动出亮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确的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中国画的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欣赏热情都不高。为此,笔者提出了“观感” “手感”的全方位欣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国画的欣赏水平。  一、“观感”、“手感”与“欣赏力”的关系  “观感”是指观者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与品读,形成的关于该美术作品的内心感受,是最直观的欣赏,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手段。“观感”是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总是在与环境进行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随着近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环境问题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人类共同的战略性任务。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可以理解为努力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的
水雷引信,是指水雷的引爆装置。它决定了水雷的起爆方式,是水雷杀伤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水雷性能的核心要素,体现了水雷对目标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对于水雷这类自主武器系统而言,引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引信技术落后,那么很可能使水雷偏离原有的作战设定,造成“该爆不爆,不该爆瞎爆”的错误。同时,引信技术还是水雷抗扫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水雷引信技术的发展反映了水雷技术的发展。  名副其实的“水底地雷
2016年1月3日清晨,记者就来到了宋副局长位于北京郊区某小区的家,因为他下午就要飞回江西执行任务,只有一上午的空闲时间,所以见面互相问候了两句,就进入主题。宋副局长是河北省张家口人,一派燕赵子弟的豪爽之情,讲话直来直去,丝毫不拖泥带水,眉宇间透射着长期军旅生活磨练而出的英武气概。  从军  我是张家口农村的,父亲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任何“背景”。这时进来给记者倒茶的宋副局长
金正恩在查看化学材料研究所开发的各种与导弹有关的部件和材料。就是这张照片官泄了“北极星”3。图中1处是“北极星”3潜射导弹,2处是金正恩语录,3处是“火星”13导弹2017年:官泄“北极星”3导弹  “北极星”3导弹是由朝鲜国防科学院负责研制的,是“北极星”1和“北极星”2的升级型号。朝鲜国防科学院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负责与国防相关的所有研究开发。该院设有导弹部、电气与电子部、金属与化学材料部
7月5日,珍珠港举行的“环太平洋-2014”参演舰艇开放日活动,包括“里根”号航母等14个国家的36艘舰艇参加。笔者有幸也获得参观的机会。由于舰艇开放的数量很多,全部参观是不太现实的,只能择其重要和有特色的部分以飨读者。  “里根”号航母——有枪走遍天下  “里根”号航母在6月26日抵达珍珠港,其硕大的外形立刻成为关注焦点。不要说珍珠港内的各国军人会注意到“里根”号航母,就连周围的民众开车经过福特
体育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可能是周围环境的变化,可能是一个学生的疑问,也可能只是一个无意的交集点……它们既不由我们教师单方面决定,也不是我们在备课时都能预设到的。所以,当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偶发事件“遭遇”时,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该如何处理这些“意外”呢?是该运用教师的权威去“同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按照我们的预设继续练习呢?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