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寿祺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han2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寿祺,以教育改革推动社会改革的倡导者,“创新新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及践行者,尊重人才的实干家,我国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创作者。
  
  刘寿祺(1901—1990),湖南省洞口县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受毛泽东、李达、熊瑾玎、李维汉等大批进步青年的影响,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从第一师范毕业后立志献身教育事业,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变革旧制度的斗争中。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先后在长沙私立晨光大学、长沙私立民范女子职业中学、湖南省教育厅、中央大学、中央教育部等处任职。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在四川、湖南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支持学生民主运动,宣传进步思想,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文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文教厅副厅长、湖南师范学院院长、湖南省哲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刘寿祺从事教育工作60多年,其教育思想及实践对我国尤其是湖南省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60多年中,他对教育改革的探索从未间断。1929年,他对比民国近20年的教育发展状况,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现状,引古论今,先后发表了著名的《教育与政治》《再论教育与政治》两篇数万字的文章,提出“政治改革,可以促进教育的改良;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政治的改革。良好的政治,必须有良好的教育方能巩固;良好的教育,必须良好的政治方能实施”“政治上变革一次,教育必进展一步;教育进展一步,政治必改革一次。中国的政治从雄厚的封建制度,一直进步到三民主义的政治实现,教育莫不是政治的推动机。从儒家教育,一直到中西文化结合的三民主义教育,政治莫不是教育的表现”等思想。他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认识是很有远见的。此后,他为了探索教育促进政治改革的道路,身体力行,到乡村中从事教育工作,并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
  
  “创新新教育”的实践者
  新中国成立后,刘寿祺结合当时的国情、教情,积极投身于“创新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并积极推行教育实践。
  刘寿祺阐释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951年,他指出“要深切认识教育为国家一切建设的重要条件”,国家建设最重要的是人才,要重视和关怀各级教育的发展。1958年,他在致报考高等学校的学生们的话中指出:“无论就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移风易俗,振奋民族精神,或者普及文化,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工农知识分子,实现技术革命,促进生产更大发展的任何一个方面来看,教育工作对于我国的建设事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我国工农业生产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时为湖南师范学院院长的刘寿祺大胆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他改革教学计划,突出重点学科,精简或合并了次要和不必要的学科。科目之间注意相互配合,每门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地位明确,有主有次,共同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他改革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用无产阶级立场、观点、方法来阐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教材要反映现代生产需要与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密切结合我国生产建设、文化建设的需要,坚决砍掉那些陈旧、落后、繁琐、肤浅、不必要的内容;他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革新教具,提出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做到教具现代化。校园内开始使用扩音器、唱片、录音、幻灯、电影等进行教学;他还提出要与中学教学改革相适应,适当调整师范学院各个系科的设置。湖南师范学院建院初期,设中文、数学和历史等7个系,1958年前后又增设了外语、政教、地理3系。刘寿祺的大胆改革是积极的,他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竭力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顺应了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刘寿祺还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函授教育,提出了很多好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当时的办学资源又非常有限,人才培养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他提出“必须大力办函授教育。要将所有初中教师未达到师专水平的一律提高到师专水平;将所有高中教师未达到师院本科水平的,一律提高到本科水平”。对函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他力主大力改革:改变集中面授的办法,对中文、数学、历史以书面辅导为主,将物理、化学、生物等的集中面授形式改为实验实习;课程设置要学用结合,教材选用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的结合,要上水平;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书面答疑、刊物指导和广播讲座等方式。
  刘寿祺还积极推动学术研究。他广泛团结教育工作者,先后发起组织了湖南省教联、湖南省教育工会等群众团体,创办了“湖南教育社”与“科学通讯社”,出版了《湖南教育》等多种学术期刊。
  
  尊重人才的实干家
  刘寿祺非常尊重教师、尊重人才。1949年冬,湖南农村进行减租退押,不少教师被传唤回乡。教师队伍发生了动荡,教学秩序紊乱。当时教师地位低、生活待遇差,社会上普遍出现了轻视教育的现象。刘寿祺对此极为重视,1950年年初,他在《湖南教育》上连续发表《要深刻认识教育是国家一切建设的重要条件》《必须尊重与爱护人民的小学教师》等文章,并向湖南省委作了汇报,及时刹住了各地侵占校舍、侮辱教师的歪风,让老师重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刘寿祺认真贯彻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在主持湖南师范学院工作时期,到校不久,他立即提请组织,解放了在肃反运动中受到打击的解毓才等8名教授,纠正了一些人的错案。为了充实师资力量,他不断从湖南省内外选聘优秀教师,并选派一些教师去国内外重点大学深造。
  为了解决师资人才极缺问题,刘寿祺力主打破陈规,不拘一格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业待兴的局面,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革命,湖南省委提出“一年普及小学教育,三年扫除文盲,大力发展普通中学、农业中学和职业学校”的计划。要完成这样宏伟的计划,必须培养一支从数量到质量都能满足需要的教师队伍。他讲道:“目前阻碍我们工作向前进展的,不是缺少了什么客观条件,而是我们思想落后于形势,存在着一些保守和教条主义的思想。形势发展这样快,但我们培养师资的方法还是按陈规办事。要留洋的教授和副教授,要有多少图书仪器、房屋设备,才能办高等学校,把高等学校神秘化起来。因此,我们培养师资的学校不能扩大,不能发展。当然有教授,有好的校舍,好的图书仪器设备那很好。但是,我们的国家目前要发展工农业,要积累,不可能将更大的资金投入这方面。同时,形势发展很快,如果按陈规办事,即使有钱,也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一方面,我们要有较为完善的培养师资的学校,一方面也可以有别的办法来满足需要。……办高等学校,首先要打破资格论的迷信,打破陈规。”为此,他从中学中挑选基础好、乐钻研、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到师专、师院任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代师表,教育界的楷模
  刘寿祺倾心教书育人,行为世范,堪称一代师表,是教育界的楷模。
  在“文革”中,他成为湖南省教育界的“重点革命”对象,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其间他自己的极个别的学生乘势为虐,人皆为之愤然,而刘寿祺不但不予计较,反而引咎自责。他说:“学生有什么过错,是我们的教育不成功啊!”“文革”后,他从补发的工资中拿出2000元,为湖南师范学院每个共产党员赠送一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刘寿祺一生粗茶淡饭,粗布衣裳,生活非常俭朴。但为了聚集人才,培植后起,却常不惜个人利益,其博大胸怀于此可见。
  刘寿祺重回湖南省教育厅工作已是76岁高龄。他不顾年老体弱,主动承担起编写《教育学》的艰巨任务。他从全省师范院校抽调9名教师组成编写,并亲赴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初稿写成后,他病倒住进了医院,但还一心牵挂着书稿。眼睛看不见,就让人念读稿子,他躺在病床上逐字逐句地口述修改意见。25万余字的《教育学》初稿,就这样在他卧床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修改成试用稿。试用稿经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会审议后,他又进行了认真修改。1980年7月,我国第一部《教育学》正式面世。
  1985年,刘寿祺离休时,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南省教委联合举行了“刘寿祺从事社会科学62周年、教育工作60周年纪念会”,高度评价了他对湖南省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热情赞扬了他孜孜不倦、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离休后,刘寿祺每天仍然工作十多个小时,撰写革命回忆录,拳拳之心令人敬佩。刘寿祺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他对教育、对祖国的爱永无止境。
其他文献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项目建设带动了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文章在分析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反思了高职院校办
通过室内模拟,采用单一变量控制不同的环境条件探究大桥水库消落带土壤中氮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促进大桥水库消落带土壤中氮释放,但酸碱度变化以及恒温恒振荡器搅
采用冬季野外直接观测法,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降雪、拦截雪、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典型草原积雪深度和积雪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冬季典型草原立枯物的高度和
自从新课标出台后,教师们一直在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行为进行着反思,扬长避短,兴利除弊,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悄然改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    新课标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