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于形”的隐含义素在古诗文赏析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寄于形”的隐含义素
  隐含义素是指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未进入释义系统的附带义素,是“那些在共识前提下被暂时放弃的、潜在的、反映事物次要特征及其主观认识的义素”。不同类别的隐含义素有不同的探求方法:对于“寓于音”的深层隐含义(即核心义素),“语音线索是我们认识和研究词的深层隐含义的重要途径”,即根据同源词之间“音近义通”的规律,以语音为线索归纳同源词的共同核义素;对于“依于义”的隐含义素,一般以词的显性意义为依据,借助与词义相关的生活常识、社会文化以及心理认知规律等,分析、阐释伴随词义的潜在义素,因此词义是探求这类隐含义素的重要线索。除了这两种途径,隐含义素还有一种可依据的探求途径,即利用语词的书写形式—汉字形体——来探求。
  “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相关的新义或派生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表现。”显然,其中引申义赖于产生的“本义的特点”不同于本义,它往往不进入释义系统,而是依附于本义的隐含义素。如“落”的本义是“草木花叶等脱落”,蕴含着“离开母体”的意义特点,“离开母体”并不进入释义系统,属于“落”的隐含义素。这种依附于本义的隐含义素,其探寻途径不仅要追溯到词的本义,还要追溯到词的本义赖于抽绎的字形构意。因为汉字构意是结合语言意义分析出来的字形构造意图,是语义的具象化、可视化,所以,字形构意不仅是抽绎概括本义的重要依据,也是抽绎“本义的特点”即隐含义素的重要依据。我们称这种从汉字构形中抽绎出来的隐含义素为“寄于形”的隐含义素。
  隐含义素没有进入字典辞书的释义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隐含义素的作用可以忽视。隐含义素就像生物体所携带的遗传基因,虽经多代变异却仍对语词的使用有着不可忽视的规约作用,是词义引申发展的内在依据和线索。汉字构意的具象化和可视化特点决定了“寄于形”的隐含义素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因此非常适合用来进行中小学诗词教学。本文以“开”“发”为例,具体说明“寄于形”的隐含义素在古诗文赏析中的应用价值。
  二、隐含义素显性化有助于增强诗文意象的画面感
  隐含义素具有隐含性和潜在性,因此利用隐含义素解析古诗文时,首先要将隐含义素显性化。下面以统编本教材古诗文中的“开”“发”为例,具体说明。
  1.“开”的隐含义素在诗文解析中的应用
  范仲淹《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册)“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课下注释把“开”解释为“指天气放晴”;欧阳修《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课下注释把“林霏开”说解为“树林里的雾气散开”,即把“开”对译为“散开”。这两种解释都很准确,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把“开”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的变化特点显性化,并融入文意理解中,则“连月不开”的意象更为具体生动:连续几个月天空都被乌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就像一个闭合的整体,连个缝隙都没有。这样就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云雨笼罩、不见天日的环境中,从而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样,“开”的隐含义素显性化也使“林霏开”的意象更具体,更具画面感:雾气把树林笼罩得严严实实,一点儿缝隙都没有;太阳一出来,阳光把雾气驱散了,像掀开了罩在树林上边的盖子。这样就使太阳出来雾气散去的意象在读者眼前活起来,动起来,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2.“发”的隐含义素在诗文解析中的应用
  “发”的隐含义素“由此处到彼处”可表示具体人或物的位置变化,译为“出发”。如李白《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上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郦道元《三峡》(八年级上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中“发”的意思是“出发”,即由此处到彼处;其中“发”的宾语分别是代表此处的“清溪”和“白帝”,可见“发”的语义焦点在“此处”。
  “发”也用来表现抽象事物“由此及彼”的变化,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年级上册)中有两个“发”字:“舜发于畎亩之中”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两个“发”都含有“由此处到彼处”的意思,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舜发于畎亩之中”中的“发”侧重于“此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的“发”侧重于“彼处”。由于隐含义素的侧重点不同,两个不同语境中“发”的意义也不同。“舜发于畎亩之中”中“发”的意思是“发端、兴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舜从田地之间被起用。不难理解,“发”的隐含义素也包含“彼处”(指舜的功绩),但这里强调的是其出身“此处”,因而“彼处”被弱化而不出现。“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发”的意思是“显现、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发”的隐含义素也包含“此处(内心)”,但这里强调的是“彼处”即“在声音中”,因而“此处”被弱化而不出现。同样,《唐雎不辱使命》(九年级下册)“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和《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发”的语义焦点都是“彼处”,意思是“显露,表现出来”,这里不再详细分析。
  可见,隐含义素显性化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诗文的意义,对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深刻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三、隐含义素显性化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文意义
  李贺被称为“鬼才”“诗鬼”,他的诗作想象丰富,语言瑰丽,常常刻意创新,因而显得晦涩难懂,后人在理解上常常出现分歧。他的代表作之一《雁门太守行》(九年级下册)“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注释就有各种不同的说解,以下通过“开”的隐含义素,对这首诗重新进行解读。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用黑云压城的自然天气状况作喻,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形势,对这句话的理解基本没有什么分歧。对“甲光向日金鳞开”的理解则分歧很多,统编本教材注释为“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这样翻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开”字的意义没有落实,因而诗中“开”字显得多余;二是说铠甲像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与铠甲的颜色特点不符,同时与上联“黑云压城”的衔接有点突兀,逻辑上说不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从“开”的隐含义素入手来分析。根据“开”隐含着“由闭合到张开”的变化过程,则作“金鳞开”的事物在“开”之前应该呈闭合状态,即看上去是一个没有缝隙的囫囵整体;这个事物“开”后的样子是中间裂开一条条缝隙,看上去像一片片金色的鱼鳞。那么,这个原是闭合整体而后裂开缝隙像金色鱼鳞一样的事物到底是什么?课下注释把这个事物看成铠甲,的确,排列整齐的铠甲跟鱼鳞十分相似。然而,根据“开”的隐含义素,如果“开”的对象是铠甲,则众多铠甲在“开”以前应该是相互连接的一个整体,这显然不合情理;同時,铠甲的颜色是灰黑色的,在阳光照耀下也不会呈金色。如果“金鳞开”的事物不是铠甲,那应该是什么呢?联系上句“黑云压城城欲摧”,“金鳞开”的主语也可能是黑云,或者说被黑云笼罩的天空。如果把“金鳞开”的主语理解为“黑云”,则以上问题都可得到解释。   第一,与“开”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的变化特点相符,“黑云压城”表现的是空中黑云“开”之前一点缝隙都没有的囫囵整体状态;“金鳞”(一片片金色鱼鳞)是对空中乌云裂开一道道缝隙状态的比喻。第二,“金鳞”之“金”的意义得到落实,太阳光照在裂开缝隙的一片片云上,把一片片云都染成了金黄色,用“金鳞”比喻十分贴切。第三,从“黑云压城”到“金鳞开”,既是对天气变化的描绘,又是对战争形势变化的比喻;“黑云压城”比喻敌军的强大攻势和守军的险恶形势,“金鳞开”比喻战争形势出现了转机,出现了一线希望。第四,对这一线希望和转机的来源也有所交代,即城内守军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情况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无所畏惧。这样,这一联诗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用“黑云压城”到“(黑云)金鳞开”的自然天气变化,象征守军将士的处境由艰难险恶到逐渐出现希望和转机。
  可见,从“开”的隐含义素出发,通过将“开”的隐含义素显性化来解析这首诗,使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诗意变得十分顺畅,意象更加具体生动,其诡丽奇峭的语言也迎刃而解。同时,对诗意的合理解释也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诗中象征、比喻、想象等艺术手法。
  诸葛亮《出师表》(九年级下册)“开张圣听”的课下注释为“扩大皇帝听闻的(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从词的隐含义素看,“开”包含着“圣听”由闭塞到打开的变化,它与“张”的“扩大、增大”明显不同,因此“开张圣听”的意思是打开被堵塞的言路,扩大圣上的听闻;而不应该像课下注释那样,把“开”的意思省略掉。
  四、隐含义素显性化有助于理解诗文炼字之妙
  “开”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也可用来表现花瓣从蓓蕾的闭合状态到张开、绽放为花朵的变化,即“开放,绽放”。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年级上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年级下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陆游《卜算子·咏梅》(八年级下册)“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秋瑾《满江红》(九年级下册)“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其中“开”的主语分别是“菊花”“梨花”“梅花”“黄花”,都是花,“开”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它们由蓓蕾绽放为花朵的变化,这与“开”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的变化特点”十分吻合。而《庭中有奇树》(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中用“发”而不用“开”,因为主语是“绿叶”,意思是从绿叶中“长出,生出”繁盛的花朵,也含有“由此及彼”的意义特点。
  欧阳修《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野芳发而幽香”,课下注释为“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即把“发”解释为“开放”,把“芳”解释为“花”。这样解释是否合适呢?根据“发”的隐含义素,文中“由此处到彼处”的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发”的主语是“野芳”,即“野芳”由此处到彼处,这正与“芳”的本义“芬芳、芳香”能够发散的特点相吻合。因此“野芳发而幽香”应该解释为:野生花草的芳香散发出来,(空气中)充满了清幽的香气。课本把“芳”辗转解释为“花”,把“发”解释为“开放”,是不恰当的。
  可见,“花”与“开”搭配,形象地表现了花瓣由闭合的蓓蕾绽放为花朵的变化;“芳”与“发”搭配,形象地表现了芳香由花朵散发到空气中的变化。这与动词“开”“发”的隐含义素“由闭合到张开”“由此处到彼处”十分吻合。由此可見,隐含义素显性化不仅有助于辨析“开”“发”的词义差别,而且可使诗文的炼字之妙既可“意会”,又可“言传”。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和谐师生关系,组织学生交流,树立心理榜样三个维度,谈一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帮助广大语文老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  【关键词】和谐关系;组织交流;树立榜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的学生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这与老师
课文解读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给树苗浇水的事情,介绍了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由此说明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特点鲜明:通过描写大自然中桃花心木这种植物的特点,抒发作者的真挚情感。表明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远的生活志向和独特的价值取向。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    “文以载道。”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要求,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问题”与学生知识习得方式结合起来,提出利用“问题 ”多样化教学方式来引领学生居家学习。通过问题创生,分类施策,提出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拓展型、实践探究型、引导支持型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空中课堂”由單向传递的学习方式转为多向、多项交换的学习方式。  一、聚焦中心问题,进行主题拓展型教学  有价值的教学
学生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家庭背景、学习上的个体差异等都是我们教学中的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学生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导学生,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
一对夫妻结婚20多年,要协议离婚。原因是自从结婚以来两人争吵不断,老是意见不合,个性上南辕北辙,十分不和谐。为了让彼此在晚年能自由地生活,不用再忍受那么多无谓的争吵,决定办离婚。婚离了,两个人走出民政局,男人说了一句:“再一块吃顿晚饭吧。”  女人想,虽然离了婚,但是两人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吃就吃吧。  吃饭时,服务生送来一盘糖醋鱼,男人马上夹起一块鱼给女人说:“吃吧!这是你最喜欢吃的菜。”谁知女人
楷书是在中国书道中最为普及、最具实用性的创作及表现形式。何谓楷书?翻看书史,楷书亦曾被称为“真书”“正书”,甚至“隶书”,其表现形式除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唐宋以来的正规楷书外,还包括晋楷、魏碑等。楷书是一个较之此前的甲金文字、篆书、隶书等有明显区别;在表现、书写等形式上十分复杂和丰富的书道门类。在书界言及书道的种类,至今犹说“真、草、隶、篆”,而不言“楷”,即是以“真书”作为“楷书”同义词。在唐代张怀
自国家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来,校本课程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全国的中小学校或多或少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范围内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随着深入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日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所谓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主要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之间的脱节甚至背离。例如,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只重视所谓的课程规划和设计,
过马路时,我习惯性地把手伸给女儿,说:“宝贝,把手给妈妈。”7岁的女儿走过来,将左手伸到我的腰间,右手则拉起我的手放在她的肩上,说:“妈妈,我们这样像不像姐妹?”女儿可爱的举动令我哑然失笑,心里却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失落。似乎是不经意间受了点化,女儿猝不及防地长大了。每当我以母亲的口吻命令她做什么时,她总是有意识地用言行淡化我的权威。可在我的眼里,她一直还是那个蹒跚学步时向我伸出小手、嚷着“妈妈抱”的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质量和速度。一个学生、一个班集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教育和管理。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在我看来,教育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一种艺术。一位管理班级不成功的班主任,其失败的理由可能会有一百条;而一百位优秀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经验中肯定有一条,那就是热爱学生。有了爱就会有信任,有责任,那么,教育就
传言很久以前,外国人在绘制中国地图的时候,可以不标明任何城市,却唯独不能没有瓷都——景德镇。这是一座既简单又复杂的城市,是一座有酒、有诗人、有画家、有泥土的城市。  都说瓷器是景德镇的灵魂,那么收藏了众多古代名窑的古窑民俗博物馆,便是景德镇最重要的地方。博物馆内处处都有瓷的痕迹,瓷铺的小路,瓷片砌成的小桥,甚至连垃圾桶也做成了瓷器状。如果你想要见识最炉火纯青的制瓷古法,便要去寻访博物馆里的制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