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迫切需要一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师队伍。陈旧的观念、僵化的知识已无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广博的知识的人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迫切需要。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人格魅力,前沿的学术知识,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关键词:教师;传道;授业;精神;知识;指路灯
温家宝总理说:“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发展,知识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各领域急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迫切需要一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教师肩上的职责任重而道远,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去完成这份崇高的使命,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教师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园丁”已不能仅仅满足于“辛勤”,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内涵。这样才能换来不断出彩的“满园春色”。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人格魅力,前沿的学识犹如一盏明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引导民族走向辉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老师,他首先注重的是“传道”,以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大道为最高目的。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对大学下过一个著名定义:“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以大师作为大学的灵魂,表明大学应以人为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而更应是培养人格、塑造精神、贯彻理想的地方。除了术业有专攻,学生也还需要接受人之为人的基本教育,以克服过度专业化所带来的精神缺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种社会期待历来都向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培养“健全人”的要求。这要求虽有难度,但却是每个为师者的努力方向。通过把文明史中的经典和人类精神中那些永恒不变的价值绵绵不断地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建立起健全的视野。复旦校长杨玉良也指出“大学教师必须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人类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这样,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才不会虚脱”。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的价值,追问活着的意义,探究如何活出意义来等问题。使学生在科学和人文中,重新找到一种平衡,并把大学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净化心灵的圣坛,所以理想的人格魅力便成为教师的日常修养。
作为一个老师,同时也是个知识的输出者,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个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掌握系统的高层知识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教学水平和才能的发挥便成为“无水之源”。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深入人心,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力加快,知识在社会各领域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各种专业知识互相渗透进一步加强,个人在其学习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终生受用,一次性受教育的传统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对高校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因而必须树立终生学习、全面学习、处处学习的观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增强自身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储备的知识成为“活的知识”,使教学不再固步自封在一支笔、一张嘴的填鸭模式里。一个教师只有积极地投身于学习研究,努力探索鲜活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技多不压身”的多面手。这种探索研究不仅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也为引导学生去认知一个个崭新的世界拓宽了道路。钱学森也曾多次提到:“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像钱老一样去不断探索,不断充实,那么融会贯通的知识“明灯”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前途,也指引了后继者的前进方向。不仅能“授之鱼”,也能“授之渔”,教会学生有了疑问时知道去哪里寻找答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走出框架后如何克服丧失方向的恐慌感,认准方向、发挥特长、施展本领。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导向和机制。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能激发教师的敬业心,引发主人翁的自豪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校的发展状况。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的才能被淹没。积极性遭受打击,师资队伍的建设便无从谈起,更难论学校的良性发展。教育部一道“评估”的指令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了各个院校。大小院校为了保证学校够资格、上台阶、评优秀、树示范,不惜代价不顾成本轻教学重行政、扩地盘、建新楼、购设备、开新专业——表象上的“高”与“大”已挤兑了教学上的“精”与“深”。学校已淡化了培养文明人的“摇篮”意识,反而强化了“加工厂”的色彩。为就业而培训,不是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设讲坛。在这种偏离“以人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之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遭到严重抑制。所以学校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应改革教育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积极、努力地保护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大气魄、大胸襟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教师以支持,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师资源。从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尽其才的角度重视人、使用人、吸引人,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为“提灯人”清除路障,获取双赢。最终由公众、由受教育者,由市场对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的声誉作出评价。
悠久的文化传承中,无数的先哲先贤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文化,精神楷模。“清贫乐道”“两袖清风”的描述里饱含了人们对为师者的深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教诲表达着人们的崇高敬意。这份敬意随着改革开放的渗入渐渐地褪色甚至被鄙视。政治、经济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使很多教师难以支撑师道尊严而为“五斗米折腰”。为生存不再“清高”,教学不再是事业仅仅是糊口的职业,导致学术界造假之风盛行。试想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有几人能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潜心为学术而学术?在自身充满矛盾的抑郁心境下如何去引导学生走向“阳光”?这是我们的悲哀。“教育强国”的口号喊了很久,却流于表面。有必要呼吁全社会拿出具体行动使这一意识深入人心。以实际行动解除教师后顾之忧,还教师做学问的清净之地,让师道尊严自然回归。
文化,是一种魂魄合一的东西,是一个整体。支离破碎的实用主义教学是急功近利的表现,难以支撑起民族崛起,社会进步的职责。“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职能部门应高瞻远瞩摒弃功利主义,加大宣传力度,具体落实教育强国的措施,为各大院校的科研,教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推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学校不再成为就业服务站,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骨。当大学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理想人格的教师时,大学才能为社会锻造有希望的高素质的人才,灿若群星的中华精英自然也就有能力肩负起一个民族的希望了。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教师;传道;授业;精神;知识;指路灯
温家宝总理说:“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发展,知识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各领域急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迫切需要一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教师肩上的职责任重而道远,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去完成这份崇高的使命,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教师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园丁”已不能仅仅满足于“辛勤”,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内涵。这样才能换来不断出彩的“满园春色”。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人格魅力,前沿的学识犹如一盏明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引导民族走向辉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老师,他首先注重的是“传道”,以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大道为最高目的。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对大学下过一个著名定义:“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以大师作为大学的灵魂,表明大学应以人为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而更应是培养人格、塑造精神、贯彻理想的地方。除了术业有专攻,学生也还需要接受人之为人的基本教育,以克服过度专业化所带来的精神缺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种社会期待历来都向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培养“健全人”的要求。这要求虽有难度,但却是每个为师者的努力方向。通过把文明史中的经典和人类精神中那些永恒不变的价值绵绵不断地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建立起健全的视野。复旦校长杨玉良也指出“大学教师必须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人类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这样,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才不会虚脱”。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的价值,追问活着的意义,探究如何活出意义来等问题。使学生在科学和人文中,重新找到一种平衡,并把大学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净化心灵的圣坛,所以理想的人格魅力便成为教师的日常修养。
作为一个老师,同时也是个知识的输出者,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个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掌握系统的高层知识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教学水平和才能的发挥便成为“无水之源”。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深入人心,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力加快,知识在社会各领域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各种专业知识互相渗透进一步加强,个人在其学习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终生受用,一次性受教育的传统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对高校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因而必须树立终生学习、全面学习、处处学习的观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增强自身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储备的知识成为“活的知识”,使教学不再固步自封在一支笔、一张嘴的填鸭模式里。一个教师只有积极地投身于学习研究,努力探索鲜活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技多不压身”的多面手。这种探索研究不仅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也为引导学生去认知一个个崭新的世界拓宽了道路。钱学森也曾多次提到:“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像钱老一样去不断探索,不断充实,那么融会贯通的知识“明灯”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前途,也指引了后继者的前进方向。不仅能“授之鱼”,也能“授之渔”,教会学生有了疑问时知道去哪里寻找答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走出框架后如何克服丧失方向的恐慌感,认准方向、发挥特长、施展本领。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导向和机制。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能激发教师的敬业心,引发主人翁的自豪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校的发展状况。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的才能被淹没。积极性遭受打击,师资队伍的建设便无从谈起,更难论学校的良性发展。教育部一道“评估”的指令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了各个院校。大小院校为了保证学校够资格、上台阶、评优秀、树示范,不惜代价不顾成本轻教学重行政、扩地盘、建新楼、购设备、开新专业——表象上的“高”与“大”已挤兑了教学上的“精”与“深”。学校已淡化了培养文明人的“摇篮”意识,反而强化了“加工厂”的色彩。为就业而培训,不是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设讲坛。在这种偏离“以人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之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遭到严重抑制。所以学校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应改革教育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积极、努力地保护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大气魄、大胸襟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教师以支持,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师资源。从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尽其才的角度重视人、使用人、吸引人,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为“提灯人”清除路障,获取双赢。最终由公众、由受教育者,由市场对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的声誉作出评价。
悠久的文化传承中,无数的先哲先贤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文化,精神楷模。“清贫乐道”“两袖清风”的描述里饱含了人们对为师者的深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教诲表达着人们的崇高敬意。这份敬意随着改革开放的渗入渐渐地褪色甚至被鄙视。政治、经济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使很多教师难以支撑师道尊严而为“五斗米折腰”。为生存不再“清高”,教学不再是事业仅仅是糊口的职业,导致学术界造假之风盛行。试想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有几人能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潜心为学术而学术?在自身充满矛盾的抑郁心境下如何去引导学生走向“阳光”?这是我们的悲哀。“教育强国”的口号喊了很久,却流于表面。有必要呼吁全社会拿出具体行动使这一意识深入人心。以实际行动解除教师后顾之忧,还教师做学问的清净之地,让师道尊严自然回归。
文化,是一种魂魄合一的东西,是一个整体。支离破碎的实用主义教学是急功近利的表现,难以支撑起民族崛起,社会进步的职责。“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职能部门应高瞻远瞩摒弃功利主义,加大宣传力度,具体落实教育强国的措施,为各大院校的科研,教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推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学校不再成为就业服务站,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骨。当大学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理想人格的教师时,大学才能为社会锻造有希望的高素质的人才,灿若群星的中华精英自然也就有能力肩负起一个民族的希望了。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