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中学的教育现已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多的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挖掘英语教材的创新要素,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3-02 创新是一种科学的素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综合体现,而创新又是源于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而这种潜力的开发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但长期以来,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机械灌输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种陈旧教学方法和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新目标《go for it》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语言技巧,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准确灵活的理解
  理解能力是指准确理解和运用某节目标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准确的知识之间存在着重大区别。现行英语教材的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次循环,逐步加深、扩展。教材趋向于生活化,密切结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做到学以致用,也很容易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潜能。
  三、有限的知识,无限的想象
   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有意想象的意识和习惯,促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想象状态, 想象是一种对原有的感性形象的思维重组。在科学思维过程中,想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培养逐步形成的。如何去创设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使学生对每天必上的英语课兴趣不减,无论是从课堂问候语到结束语,还是从导入新课的艺术性到创设语言情景的多样性,我尽量使用学生能听懂的词汇,加上浅显易懂、不落俗套的句式变换,创设出能紧扣学生心弦的英语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要起表率作用,用良好的习惯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真正扎根学习,认真思考,才可能培养创新思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谈创新学习就变成无本之木。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新时代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会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世静.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导参与,寓教于乐.2012年10月教育教学论文网
  [2]车小茜.实施创新教育开创英语课堂教学新局面.2011年3月教育教学论文网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为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学生的活动,包括动手实践与主动探索,应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自觉行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并非是使学生建立关于相应逻辑结构的牢固记忆,而应帮助学生形成适当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既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超出“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0-02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56-02《九年义务教育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历史的必然回归。它对语文学习目标的定位具有多维性,为语文学习支撑起了一个稳固的空间。《标准》立足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样化”“关心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6-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变得十分重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2-02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造性思维。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继而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积极地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59-02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将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上得如花似锦,妙趣横生,对一个有着深厚学养、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讲,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毕竟语文学科有着数理化等学科所不具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自身就对学生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但高考语文复习的目的是直指高考,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42-02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要从小学的德育工作抓起。众所周知,抓好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每个学校一项重要的准则。学生的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出现的,班主任理所当然地成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我们每个班主任必须学会做德育工作,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 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一、营造和谐
期刊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去组织教学呢?本文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主动参与【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8-02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培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71-02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7-02 责任感是对责任的心理体验,是对所负责任的一种道德情感和信念,以及对履行责任和义务的一种态度,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的自我责任感是在幼儿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道德情感,是幼儿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班幼儿一般年龄在3-4岁,处于入园初级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