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情况下,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进行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其中,加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提高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具体介绍了设计内容的操作流程,希望对于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教育课堂,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学生和学习内容两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课程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就是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过程,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设计。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每个班级的都有不同的班风,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与班主任的教学和领导风格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班风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有所不同,甚至每个班级学习效率较高的时间段都有所差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班级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式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对word和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和掌握的程度,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等,同时还要能够熟悉不同年龄段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从学习内容角度出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和学期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课堂活动的设计,还有助于在对教材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决策。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信息加工研究法和层次研究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之间拥有较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用Visio 描绘知识网络图,将各个章节的知识原理、操作流程等串联起来,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具有连贯性,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
(一)导入性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开始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设计问题情境,是一个有效的模式。导入性问题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就向学生提出关键问题,即使这样的问题不能够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个人经验,来对问题进行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自主的深入到学习中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注重学生不同年龄段能够接受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同时还应该注意导入性的问题要能够具有一定的介绍性,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系列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出导入性问题之后,就要设计一系列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向课程中心内容前进,在解决各个问题的过程中,将学习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掌握。教师在提出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要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进行,同时注重个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将学习任务串联起来,有效内化相关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知识的整体把握。
例如,教师在讲解《信息的编码》这一课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提出本堂课程教学的中心问题,即“信息是如何在计算机内部进行表示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中心内容,从而掌握学习的方向。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导入性问题,例如组织学生统计一下班级的人数,计算一下学生的平均年龄及身高,当学生将具体的数据提供给教师的时候,还可以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提问,“这些信息的类型和进制是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这是数字类型的信息,并且是属于十进制的。通过这种方式引出计算机的进制类型,即二进制;在接下来,教师就要运用系列问题,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例如,鼓励学生查看资料,或者上网搜索,找出二进制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对二进制的描述,学生能够了解到它是表达数值信息的。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计算机二进制的用法,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计算机不使用其他进制进行数据的表达。接下来就通过计算机表示汉字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对汉字编码进行学习。这一过程中,由于问题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提出的,学生们很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积极进行思考,在解决掉每一个小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结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势在必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新时期,教师一定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加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并且有效运用问题设计的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蓉.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与教学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刘松梅. 基于虚拟现实平台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尹爽.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赵彩琴.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教育课堂,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学生和学习内容两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课程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就是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过程,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设计。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每个班级的都有不同的班风,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与班主任的教学和领导风格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班风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有所不同,甚至每个班级学习效率较高的时间段都有所差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班级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式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对word和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和掌握的程度,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等,同时还要能够熟悉不同年龄段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从学习内容角度出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和学期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课堂活动的设计,还有助于在对教材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决策。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信息加工研究法和层次研究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之间拥有较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用Visio 描绘知识网络图,将各个章节的知识原理、操作流程等串联起来,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具有连贯性,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
(一)导入性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开始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设计问题情境,是一个有效的模式。导入性问题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就向学生提出关键问题,即使这样的问题不能够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个人经验,来对问题进行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自主的深入到学习中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注重学生不同年龄段能够接受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同时还应该注意导入性的问题要能够具有一定的介绍性,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系列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出导入性问题之后,就要设计一系列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向课程中心内容前进,在解决各个问题的过程中,将学习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掌握。教师在提出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要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进行,同时注重个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将学习任务串联起来,有效内化相关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知识的整体把握。
例如,教师在讲解《信息的编码》这一课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提出本堂课程教学的中心问题,即“信息是如何在计算机内部进行表示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中心内容,从而掌握学习的方向。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导入性问题,例如组织学生统计一下班级的人数,计算一下学生的平均年龄及身高,当学生将具体的数据提供给教师的时候,还可以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提问,“这些信息的类型和进制是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这是数字类型的信息,并且是属于十进制的。通过这种方式引出计算机的进制类型,即二进制;在接下来,教师就要运用系列问题,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例如,鼓励学生查看资料,或者上网搜索,找出二进制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对二进制的描述,学生能够了解到它是表达数值信息的。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计算机二进制的用法,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计算机不使用其他进制进行数据的表达。接下来就通过计算机表示汉字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对汉字编码进行学习。这一过程中,由于问题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提出的,学生们很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积极进行思考,在解决掉每一个小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结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势在必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新时期,教师一定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加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并且有效运用问题设计的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蓉.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与教学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刘松梅. 基于虚拟现实平台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尹爽.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赵彩琴.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