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疯子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givi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 布莱克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本经营的袜商。从童年开始,布莱克就声称见到过幻象。4岁时,他看见上帝“把头放在窗户上”。大约在9岁的时候,一次在乡村散步,他看见一棵树上栖满了天使。尽管他的父母努力阻止他“说谎”,但他们还是注意到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没有强迫他进入正规的学校而在家里自学。10岁时,布莱克表达了希望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于是父母把他送进绘画学校。两年以后,他开始写诗。14岁时,父亲打算送他去一位著名艺术家门下当学徒。但是学费很昂贵,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在此期间,他曾被派往威斯敏斯特教堂为那里的纪念碑绘图,哥特式的艺术风格对他影响很深,在他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他从中汲取了很多灵感。
  七年的学徒生活结束后,布莱克在皇家艺术院学习了一段时间,但非常短暂。他开始制作水彩画,为杂志雕刻插图。1782年,布莱克与园丁的女儿凯瑟琳结婚。凯瑟琳是个文盲,布莱克教她读书写字,还教她绘画、着色。凯瑟琳是温柔的女人,对丈夫一直很尊敬,称他为布莱克先生。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没有子女,相互忠诚。妻子唯一的抱怨就是:“布莱克先生与我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他总是生活在天堂里。”
  1784年,布莱克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印刷店。但是,几年以后,他的店破产了。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主要靠雕刻和为书籍、杂志制作插图为生,生活非常艰辛。但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不戴面具的人”。他有某种隐密的快乐之源,这种快乐有时会促使他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有一次,有人看到他和妻子一丝不挂地坐在树阴下读《失乐园》,看到有人来,他高兴地喊道“进来,这就是亚当和夏娃,你知道吧。”
  除了妻子,布莱克也开始训练他的弟弟罗伯特画图、涂色、雕刻。1787年冬天,罗伯特因病去世。罗伯特死的时候,布莱克看见弟弟的灵魂穿过屋顶冉冉上升,“欢乐地拍着手”。他相信罗伯特的灵魂继续来看他,后来又声称在一次梦中,罗伯特告诉他印刷的独特方法——在一块铜版上用蚀刻方法来刻诗与插图。
  1783年,布莱克的第一本诗集《诗的素描》在朋友的资助下出版,主要收入了他12岁到20岁之间的练笔之作。1789年,他出版了一本诗与画的合集《天真之歌》。布莱克首先在铜盘上雕刻字和画,然后凯瑟琳用手涂色,才把书制成。
  1794年,他又出版了《经验之歌》。“天真”和“经验”是人类灵魂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天真之歌》是人类灵魂没有受到污染时的状态。摇篮中的婴儿,自由嬉戏的孩童,到处游荡的牧羊人,都是一样的纯真、欢乐、美丽、自由,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处于纤尘未染的境地。《经验之歌》则是灵魂被异化的沉沦图景,人的本真精神与经验现实发生了分裂,彼此冲突,充满了贫困、不义、悲惨与不幸的景象。《天真之歌》里代表温顺、和平、善良的羔羊在《经验之歌》变成了代表野性、凶恶、暴力的老虎。布莱克见证了时代的苦难。《伦敦》一诗记述的就是他那个时代悲惨的生存图景。“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这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凄惨景象的写照。
  布莱克痛恨18世纪流行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他一度参加了伦敦新耶路撒冷的斯韦登伯格教会,认为牛顿式的科学是类似迷信的胡说。他曾经画过一幅关于牛顿的画,牛顿赤身裸体,坐在粗陋的岩石上,手拿圆规,正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测算。牛顿身上肌肉隆起,目光锐利,这正是布莱克厌恶之人的形象。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断然否定代表理性的上帝,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唯一的生命,来自肉体。力是永恒的欢乐。”这宣告了一个崇尚激情、想象的浪漫主义的新时代的到来。
  布莱克的诗歌充满辨证精神,“没有相反就没有进程”,对立的事物可以达成统一,例如“羔羊”可以与“狮子”同眠,“天堂”与“地狱”可以结婚。他也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看天堂/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这些诗句是需要非凡的想象力的。
  布莱克极富革命精神,他热烈地拥护法国革命。长诗《法国革命》第一章写出了法国国王与国民议会的尖锐对立。他坚定地站在议会一方。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敢于印行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为女权辩护》和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等激进的作品,可是当他印完布莱克的《法国革命》第一卷后,竟不敢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其他作品如《亚美利加:一个预言》、《阿尔比恩的女儿们的幻象》、《欧罗巴:一个预言》都表达了他对于英国君主制以及18世纪一切专制暴政的抗议。在其散文作品《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之中,他讽刺了教会的压制和权威。可以说,布莱克是早于拜伦、雪莱的“摩罗诗人”。
  布莱克不信奉国教,经常结交一些那个时代的激进的思想家,如托马斯·潘恩和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他反对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机构(而且他也很偏执),这一点很像后来的梭罗、尼采和劳伦斯等人。
  1800年布莱克搬到位于苏塞克斯的小城菲芬居住,在那里,布莱克为他那时的赞助人、诗人威廉·海莱制作插图。他思想上日渐深刻,为自己以后成熟的作品作了准备,大约在1804-1820年间他写下了他的那些充满伟大的幻象的史诗。布莱克相信他的诗歌能够被普通人阅读和理解,他决不为诗歌的流行而去牺牲他的幻象。“我看不见外在的创造物, 那是一种羁绊,激不起我的兴趣。”一次诗人这样解释为何他的作品充满了宗教幻象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在他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人认识到布莱克看到幻象并表现它的本领是一种天才。
  布莱克于1803年回到伦敦,一直没有间断画《圣经》题材的水彩画,包括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班扬的《天路历程》以及弥尔顿的《失乐园》与《复乐园》等作品制作插图。他是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位有意识地对抗传统标准的画家。他的画作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而是他内心世界的表现。他破坏了物象的真实,却投射出精神的力量,控制一切的是他的幻想。1809年其兄姆斯的房子里展览了他的作品。有一些人赞扬他的艺术,也有一些人认为他的画太晦涩,更多的人叫他疯子。布莱克曾以10英镑一幅画的价格出售,以换取家里一个月的食物,在当时这个价格足以让他兴奋不已。而如今,他的帆布画则每一张都身价百万。从1818年开始,他受到一些年轻学生的崇拜。但布莱克最后的日子还是在默默无闻之中度过的。他从来没有摆脱贫困,在竞争激烈的雕刻行业里,他无力与人竞争。1818年,他见到了约翰·林内尔,一个年轻的画家,为了帮助布莱克,委托他做很多工作,例如为《圣经·约伯记》制作铜版画。1825年,约翰·林内尔委托他为但丁的《神曲》制作插图。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做这项工作。临终之前,他还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他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终于完成了,我什么也不能再做了。”他的话含义很清楚,即这是他最后的一幅作品。他的妻子听了伤心地转过脸去。
  威廉·布莱克于1827年8月12日在家中去世。临终之时,他无比安详,面带笑容,吟唱着他在天国所见的景物。由于没有钱举行葬礼,凯瑟琳向人借贷,布莱克被葬在伦敦的非国教徒的山坡上。四年以后,凯瑟琳也埋在了那里,那里还埋葬着一些其他著名的不信国教者如笛福和班扬。现在,在他们的坟墓附近树立着一块坟墓的标志。1957年,人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诗人角为布莱克和他的妻子树立了一块纪念碑。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他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绰号是“神圣的疯子”。他在世时只有华兹华斯等少数人注意到他,并受到他的影响。直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被重视,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被确立无疑。布莱克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他凭借想象力或幻觉做诗,从这一点上看,他启发了爱米莉·迪金森和迪兰·托马斯,甚至阿尔蒂尔·兰波。同时他的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使其具备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对叶芝、艾略特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
其他文献
拉丁美洲是一片神奇而又富饶的土地。雄伟壮丽的安第斯山脉、丛林密布的亚马逊大盆地、广阔无垠的秘鲁沙漠孕育了绮丽多姿的风土人情;原始的印第安雕刻、诡异的盖丘亚建筑、热情豪放的探戈融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在种种拉美文化中,既有“华尔兹”、“梅伦格”那样的现代文明,也不乏神秘莫测的原始的土著艺术。其中拉丁美洲盖丘亚族的一个具有明显土著文化特色的“叫魂”仪式,就可稍稍领略拉美独特的文化瑰宝。  盖丘亚是一
人类最早驯化成功的野生动物是狗,然后是绵羊和山羊。接下来,驯化动物的闸门打开:在过去的3万年里,人类驯化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包括猪、牛、貓、马,一些鸟类和其他动物,这些驯化动物分别用于人类的食物、打猎、运输、材料、控制害虫和作为宠物等。但有科学家提出,在人类驯化这些动物之前,人类首先驯化了自身。驯化综合征与现代人类  达尔文甚至是亚里士多德都曾提出过人类自我驯化的想法,但都只是一种推测和设想。而现在
种族歧视是美国影视界历久弥新的话题,不断有作品来诠释演绎它。最近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撞车》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推向了更深处。它的探讨似乎已经超越了种族问题,指向了更普遍的世界。导演保罗·哈吉斯凭剧本《神秘河》闻名全球。他的这部导演处女作再次显现了他的天才。同《神秘河》一样,哈吉斯再次为我们展示了深藏于人们内心的深不可测的撒旦面孔。    ★心魔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怨气冲天的
译/甄春亮    三岁多的时候,翩翩第一次关心生死问题。一天在卫生间正开心地洗澡,她忽然担心地盯住我:妈妈,将来你老了的话,很快就会死的。是吗?  我安慰她:“那还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呢!”  某天路过一家花圈店,她大为惊讶:这么多漂亮的花呀!  我说这是花圈,是送给去世的人的。  她问:“为什么人死了要送花圈?”    我作循循善诱状:“因为大家都希望他快快乐乐地离开。鲜花会让他快乐。”  翩翩立
相比白色链球菌,另一种可能致命的真菌——隐球菌的“战斗能力”则更为强悍。隐球菌甚至可以潜伏在白细胞内,随着白细胞一起穿过它们自己根本无法通过的血脑屏障,之后隐球菌会迫使白细胞释放自己,并引发脑膜炎。  但与念珠菌不同的是,隐球菌并不是生活在我们身体里的真菌,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土壤内腐烂的植物当中。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在6岁时就开始接触隐球菌,但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这些隐球菌可以进入到人类体内生长,并带来疾
大江健三郎、渡边淳一、村上春树堪称当代日本文学三大家,在文学消费性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始终坚守了严肃文学的阵地。虽然三大家的写作风格各异,但是他们所关注的主题是相同的,他们都书写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状态,都探索着死亡的意义,都把笔触伸向了以往谈之色变的性领域,等等。而这些无疑代表着当代日本文学的发展走向。    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二战后,日本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科學家近日发现,1万年前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古人的食物中包括鱼类。科学家还在这些古人的活动遗迹中发现了蛙类、鳄鱼和鸟类的骸骨。从动物骨骼的数量来看,鱼类构成了当时当地人类80%的动物性食物来源,其中主要是鲶鱼。  虽然今天的撒哈拉沙漠十分干旱,但从这些发现中可以猜测,1万年前撒哈拉地区曾经有面积足够大的稳定水体,其中生活着大量鱼类。直到5900年前,那里的气候才开始变化,撒哈拉才逐渐演变成今天这样的
日本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要选出一个象征当年日本世态的汉字,由于当年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因此,“震”字当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大批的企业及金融机构倒闭,因此,“倒”字当选。2004年,世界各地劲刮“韩流”,因此,“韓”字名列当年象征日本世态汉字的第二位。  近日,日本汉字能力鉴定协会在京都市东山区的清水寺内公布了象征2006年日本世态的汉字“命”。日本清水寺贯主森清范当即挥毫书写了长1
一、中职学生普遍的学习特点与课堂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在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劳动技能型人才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   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复杂,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刀切”教学,按照“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考核方法”的方式教学,两极分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离开了原来的单位,我到一家网络公司应聘编辑。凭借本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不错的口才,很顺利就通过了面试,之后是笔试。考题非常简单—— 一篇早已打好的稿子,谁修改得最令人满意,就聘任谁,时间为半小时。  我拿过稿子,首先将几个明显的错别字改过来。通读一遍,略作思忖,便大刀阔斧地删改起来。紧张的二十多分钟过去了,我终于改完了稿子,看看被我修改得满纸鲜红的稿子,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从头到尾地检查一遍,觉得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