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俄散记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nbin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底深处,我把出访俄罗斯命名为寻根之旅。无论是我所从事的档案职业,还是我成长的轨迹,和这个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以俄罗斯为主体的苏联是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圣地,苏联人民的生活甚至是新中国奋发建设的目标之一。克里姆林宫尖顶的红星、白桦林、雪橇、草莓、茶炊、蘑菇……这一切都使我们刻骨地向往。即使是两国关系剑拔弩张,我们心中仍然驻着另一个苏联,它出版的书籍册数每年居全世界第一,它的文学名著伴随我们成长,它的歌曲耳熟能详。这个国度让我着迷,成长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人心灵深处,沉淀了浓浓的“苏联情结”。
其他文献
雄伟秀丽的中山陵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数不清的瞻仰者与游客。在中山陵园区域内,除了廖仲恺、何香凝合葬墓以外,还有一座墓合葬着一对老同盟会员夫妻,他们是辛亥革命先烈范
王芑孙(1755—1817),字念丰、沤波,号惕甫、铁夫、云房,又号楞伽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召试举人,官华亭教谕。工书逼刘墉,不期而合。吴门自明季以来,书家用笔皆以清
《新华日报》的筹备与创刊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准备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紧接着,周恩来约见刚出狱的潘梓年(潘汉年的堂兄),让他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就这样,有着"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为《新华日报》社首任社长。当时,要在国统区创办报刊,只有共产党单方面意愿不可能落实,必须获得国民党认可。抗战全面爆发,
10月17日至19日,国家档案局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了《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宣传贯彻暨全国数字档案室建设推进会.国家档案局副局长王绍忠到会并讲话,江苏省档案局局长陈向阳到会
奉安大典以后几年,南京国民政府又在中山陵四周继续营造了一系列纪念建筑,直至1933年初,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围墙、卫士室等各项工程才先后竣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
在中国的版图上,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另一个就是与其一衣带水、处于长江北岸的美丽南通。百余年前,先贤张謇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