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首门学习的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对于其后续的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和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旨在探索如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关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力求让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76-02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代人们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间接提高了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最初接触到的具有奠基意义的计算机类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尤其对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既要参考公办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模式,也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素质,寻求适合自己的具有民办本科高校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
  1.1我校学生的特点
  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首先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随着中小学关于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普及,很多大学新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各个中小学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内容和难易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在入学时对于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掌握差距明显,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非常熟练,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动手能力也相对欠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大体可分为三类:零起点、似是而非、水平较好。虽然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掌握的程度不同,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却很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教学任务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2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现如今仍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该课程教学效果与预期教育目标仍有差距。
  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特点是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但是课时有限。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整理好的知识点按照其重要程度级难易程度进行时间分配。
  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既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等理论性知识,又要求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掌握关于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网络等部分的实际操作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
  3)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使得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易把握,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上机过程中,部分学生上机时由于好奇心驱使,往往会进行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操作,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5)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在平时也应该要不断进行学习,积累新知识,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新内容的引进,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2 教学改革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网络等基础操作,学会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将所学内容能够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转变教学观念,采用“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方式,注意营造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 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如果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属于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在实践合作中,寓教于动;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趣;在讨论合作中,寓教于思,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媒体为手段,通过教学设计,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图文声色并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知环境,使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加有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觉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操作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演示更加直观、形象,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
  3)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授课内容精要,教学方法恰当,授课语言简洁、精要、易懂,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和熟练操作的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完知识点的讲解和演示后,应立即布置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从而真正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 结束语
  计算机技能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6(2):12-14.
  [2] 王永庆,刘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C].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ETT). 2010:95-97.
  [3] 李禾.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0:10-12.
  [4] 肖念.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 王学慧,苑洪亮,汪东,等.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计算机科学,2008, 34(7):237-250.
其他文献
摘要:该文对高等医学院校Visual Foxpro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拓展教学空间、加强上机实验环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为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VFP;数据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
失步解列在保护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果缺少失步振荡中心的位置信息,失步解列策略将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由于传统失步解列判据不能有效定位失步振荡
研究测试了新型轧辊材料55Cr5NiMoV钢的接触疲劳性能,并应用SEM对接触疲劳坑的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热处理方式所得的不同形态的组织,其剥落坑形貌不同,起裂和扩
<正>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与美国标乐(Buehler)公司首次联合举办的《固态材料表面制备与显微分析》培训班,于1999年7月5日至7日在清华大学刚竣工的逸夫科学技术馆内新建的“清华
研究了平面波照射下无限大周期各向异性阻抗劈散射特性。基于阻抗边界条件(impedance boundary condition,IBC),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三维矩量法(MM)-物理光学(PO)混合算法。由于阻抗
通过模拟高寒地区自然条件,对西藏某电站坝址英安岩进行饱水条件下冻融循环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和单轴、三轴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对冻融循环条件下英安岩的物理特性(质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