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联系,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找到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结合点,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精品课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072-04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在学科发展起步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诸多内容和因素。其中,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
学科、专业和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科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要提高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前提。因此,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一起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示范性于一身,教学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课程彰显引力效应、愉悦效应、优质效应和主导效应的优秀课程。其课程之本、精品之基、魅力之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水平。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下,“05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具有自己的二级学科依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学科归属的“家园感”,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旨在“向精品,要质量”,“向课程,要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这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表现和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其目标依然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确立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根本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与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即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基本的理论原则、核心的思想观点、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教学符合学科要求,呈现出学科特色,凸显独特个性。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层面上来,整体提供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体系、范畴、原理、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品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更加坚实宽厚。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这“五个一流”中,一流教师队伍起决定性作用,是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课程的关键之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未上升为一级学科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归属感普遍缺乏,学术意识薄弱,学术氛围不浓,教学名师稀少,学术带头人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主持人及主讲教师素质不高。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全面统筹,整体规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队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支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凝练二级学科方向,认真做好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迅速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2个,共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1]2007年7月,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组织专家又评审出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些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将不断地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对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具有“优质”和“一流”的特性,课程教学彰显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效应”。这一课程定位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足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于发展困境,更加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吸引力,使学生“真学”,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研究
“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一外在表现,其教学能够像磁铁石一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坚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较之于一般课程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关键点,唯有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学生才会愿意走进课堂真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思想才可能入脑、入心。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很难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书斋性。如“物质”、“意识”、“质、量、度”等范畴以及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过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研究外,更需要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师能够采取大学生愿意接受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话语形式来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而非大众难以接受的学术的、书本的、抽象的话语形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斋,变得可亲、可爱、入脑、入心,真正成为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说服力,使学生“真懂”,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研究
“说服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二外在表现,其教学阐述的原理原则、思想理论、观点内容要令学生信服,能够澄清学生头脑中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世界是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剧烈变革和转型所产生各种问题在大学生头脑中不时浮现,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当代大学生极强的自我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说服力”危机,甚至出现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教材教学内容也动摇不定。真理的力量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力量,亦即灵魂。没有科学地、与时俱进地把握学习真理,研究真理,运用真理无疑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境况上讲,新的时代条件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借助于不全面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适当附加,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性理解,等等,都需要给予澄清和梳理。”[2]这些理论问题不是靠教材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能圆满解决的,它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聚合学科整体力量,以学术攻关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研究,通过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来解决。
3.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使学生“真信”,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
“感染力”原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或形象所具有的感动人、打动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三外在表现,“感染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能够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鼓舞,从而真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更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处理的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研究。即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来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由于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改革开放前沿中的实践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所有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都有现成的答案。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这些实践问题就不仅是教学疑难问题,更是属于学术研究问题。问题的解决单靠教材教法的研究已经无法圆满完成,而是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系统性,而不是按照以往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式的研究来加以解决。
4.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影响力,使学生“真用”,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终极影响在于影响大学生的实践,使其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针对问题应用,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宏观的理论叙事方式和强烈的社会本位的特性,在张扬个性与注重自我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似乎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特别是面临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剧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认为“我要主义,但我更要生存”,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看成“贵族学问”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必然要求上升到学术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失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有效途径。
1.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内容的研究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精品效应”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高度,探究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一流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如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原理以及针对某时某地某事提出的个别结论,弄清这些原理的适用范围。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采取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以课题项目的方式,加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既可以解决精品课程教学问题,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要加强富于地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际问题研究。如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所在单位、所在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探讨其现状、分析其问题,提出建设对策,其研究成果既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2.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的培养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目前,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为主体,必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内在统一,使得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持人的培养,增强其科研能力,丰富其科研成果,促使其由课程负责人向学科带头人转化。二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养,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增强其科研意识,提升其研究水平,促使其由课程教学骨干向学术骨干转化。三是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方向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建设的合理梯队。四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搭建的各种平台,如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等,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
3.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材的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课程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这二者之间,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3]所以,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研究,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一是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实际,加强新教材内容的研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细致化,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内涵。二是在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生活、走进大众。三是在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发展。四是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4.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效果的建设中,系统整体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材教法、教学管理、制度机制等诸多要素。在这项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不仅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而且能够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成果、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水平、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从而也能够系统整体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德荣,王忠桥.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79.
[2]王宏波等.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几个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35.
[3]杨瑞森.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27.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精品课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072-04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在学科发展起步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诸多内容和因素。其中,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
学科、专业和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科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要提高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前提。因此,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一起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示范性于一身,教学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课程彰显引力效应、愉悦效应、优质效应和主导效应的优秀课程。其课程之本、精品之基、魅力之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水平。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下,“05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具有自己的二级学科依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学科归属的“家园感”,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旨在“向精品,要质量”,“向课程,要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这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表现和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其目标依然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确立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根本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与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即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基本的理论原则、核心的思想观点、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教学符合学科要求,呈现出学科特色,凸显独特个性。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层面上来,整体提供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体系、范畴、原理、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品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更加坚实宽厚。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这“五个一流”中,一流教师队伍起决定性作用,是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课程的关键之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未上升为一级学科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归属感普遍缺乏,学术意识薄弱,学术氛围不浓,教学名师稀少,学术带头人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主持人及主讲教师素质不高。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全面统筹,整体规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队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支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凝练二级学科方向,认真做好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迅速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2个,共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1]2007年7月,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组织专家又评审出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些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将不断地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对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具有“优质”和“一流”的特性,课程教学彰显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效应”。这一课程定位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足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于发展困境,更加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吸引力,使学生“真学”,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研究
“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一外在表现,其教学能够像磁铁石一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坚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较之于一般课程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关键点,唯有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学生才会愿意走进课堂真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思想才可能入脑、入心。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很难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书斋性。如“物质”、“意识”、“质、量、度”等范畴以及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过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研究外,更需要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师能够采取大学生愿意接受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话语形式来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而非大众难以接受的学术的、书本的、抽象的话语形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斋,变得可亲、可爱、入脑、入心,真正成为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说服力,使学生“真懂”,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研究
“说服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二外在表现,其教学阐述的原理原则、思想理论、观点内容要令学生信服,能够澄清学生头脑中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世界是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剧烈变革和转型所产生各种问题在大学生头脑中不时浮现,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当代大学生极强的自我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说服力”危机,甚至出现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教材教学内容也动摇不定。真理的力量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力量,亦即灵魂。没有科学地、与时俱进地把握学习真理,研究真理,运用真理无疑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境况上讲,新的时代条件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借助于不全面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适当附加,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性理解,等等,都需要给予澄清和梳理。”[2]这些理论问题不是靠教材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能圆满解决的,它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聚合学科整体力量,以学术攻关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研究,通过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来解决。
3.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使学生“真信”,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
“感染力”原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或形象所具有的感动人、打动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三外在表现,“感染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能够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鼓舞,从而真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更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处理的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研究。即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来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由于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改革开放前沿中的实践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所有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都有现成的答案。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这些实践问题就不仅是教学疑难问题,更是属于学术研究问题。问题的解决单靠教材教法的研究已经无法圆满完成,而是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系统性,而不是按照以往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式的研究来加以解决。
4.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影响力,使学生“真用”,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终极影响在于影响大学生的实践,使其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针对问题应用,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宏观的理论叙事方式和强烈的社会本位的特性,在张扬个性与注重自我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似乎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特别是面临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剧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认为“我要主义,但我更要生存”,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看成“贵族学问”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必然要求上升到学术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失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有效途径。
1.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内容的研究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精品效应”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高度,探究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一流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如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原理以及针对某时某地某事提出的个别结论,弄清这些原理的适用范围。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采取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以课题项目的方式,加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既可以解决精品课程教学问题,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要加强富于地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际问题研究。如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所在单位、所在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探讨其现状、分析其问题,提出建设对策,其研究成果既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2.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的培养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目前,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为主体,必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内在统一,使得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持人的培养,增强其科研能力,丰富其科研成果,促使其由课程负责人向学科带头人转化。二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养,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增强其科研意识,提升其研究水平,促使其由课程教学骨干向学术骨干转化。三是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方向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建设的合理梯队。四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搭建的各种平台,如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等,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
3.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材的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课程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这二者之间,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3]所以,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研究,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一是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实际,加强新教材内容的研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细致化,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内涵。二是在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生活、走进大众。三是在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发展。四是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4.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效果的建设中,系统整体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材教法、教学管理、制度机制等诸多要素。在这项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不仅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而且能够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成果、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水平、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从而也能够系统整体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德荣,王忠桥.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79.
[2]王宏波等.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几个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35.
[3]杨瑞森.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27.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