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保有自己的尊严,就必须光明磊落,保有自己也保有他人的尊严。错了,连反思都不敢,连道歉都讳莫如深,自己先输了思想、输了尊严,又何谈尊重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的尊严?!华老为当代也为后世做出了榜样。
2010年6月13日,漫画家华君武95岁高龄逝世。
画家带走了一个时代,然风骨长存。他一生中融进几千幅作品中的最人性丑的批判、美的赞扬,不仅表达着老人自己的品格和追求,更启迪着许许多多的后来者,点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最尊严的理解和追求。
尊重别人,也要赢得别人的尊重
或许由于生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华君武的尊严意识觉醒得相当早。
中学时代的华君武是个调皮的、叛逆的少年,曾有过一次被开除、两次记大过的记录。其中一次被开除,就是在杭州初中毕业会考时,他因不满监考老师对有的同学搜身,就“挺身而出”,带头抗议,结果被校方开除。
当年,这种“抗击”带来的是被无休止地“打压”。多年之后,现在看来,这种倔强的自尊心让华君武笔下的漫画多了犀利、辛辣,畅快自然。更重要的是,成名后,尊重不再仅仅是一种对单纯个人尊严的争取,也包含了对自己和职业的严肃态度。
1999年,《文汇报》针对当时的社会热点策划了一整版漫画,当时时间很紧,版面负责人与华君武忐忑地约稿。谁知,华君武答应之后,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把画稿传真过来了。后来,这幅名为《哈哈镜里老鼠精》的漫画获得了2000年中国新闻一等奖。
华君武画漫画态度之认真由此可见一斑。他的作品永远以最及时的方式寄给约稿方,画面十分整洁,没有任何涂改。有时,他会画几幅,挑好的寄来,寄出后如果又有新的构思,会打电话来说“慢点用”,重新画了再寄来。
他不允许自己的作品存在遗憾。华君武的代表作《孔乙己不识洋酒吧》就画了三次,认为原先画的酒吧还不够洋味,又感到里面的“BAR”字不够大,于是再改……几易其稿,最终满意。
华君武有一幅作品,发表在很多报纸上。漫画中他用非常通俗化、幽默化手段塑造的蒋介石形象——假和平、真内战,十分生动和深刻。画中蒋介石磨刀时鬼鬼祟祟的神态,既阴险又空虚。华君武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蒋介石穿着一身美国大兵的服装,那时他就是依靠美国的援助才有力量来打内战的。蒋介石的生理特征是光头,高颧骨,小胡子和凹进去的眼珠,我除了刻画夸张这些特征外,还在蒋介石的额头上贴了块小小的、四方形的、黑色膏药,旧上海很多男女流氓常常贴这种膏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华君武先生的创作态度、创作精神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把小小的漫画作为一个主题性的大作品来创作,严肃而认真。其实,作为一幅作品的优劣不在于尺幅的大小,不在于用什么材料来画,甚至不在于“大师”的名头,衡量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标尺就是要看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原创性。华君武做到了。
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文艺学习》杂志,开设栏目约文艺家撰写稿件。华君武和池北偶(即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也在邀请之列,两人是多年的诗画搭档,在全国都很有影响。这一次合作的时候,池北偶先作了一首讽刺诗,题为《文坛公害》:“文坛有公害,歪风已成灾。版面做交易,吹捧尚往来。甲给乙吹嘘,乙替甲喝彩;你称我“泰斗”,我封你“天才”;拙著你发表,大作我登载;写序提身价,评论广招徕。互助为钓誉,和气可生财。溢美又何妨,肉麻也无碍。赞歌满天飞,少见莫多怪。”诗很好,尖锐泼辣,很有现实针对性。编辑把诗寄给华君武,请他作画。两边电话相约,华君武很爽快地答应,并很快画了出来。
几天之后,华君武的画作寄到了。编辑打开一看,感到十分满意。池北偶诗的主题是互相吹嘘,华君武漫画的画面是两个人互翘大拇指,互闻脚丫子,横题是“闻臭脚举世有双”。到底是老搭档,诗画配合得相当贴切。兴奋之余,发现华君武还在里面夹带了一封短信,信中说:
画匆匆赶了,看能用么?本来还应请谭文瑞同志看看再定,现在来不及了。有两点要求:1、池北偶诗在前,华君武画在后;如我先画可在先,现在是他写的诗在先。2、诗在上,画在下,画可缩小些……
华君武4·29
今天,再读这匆匆间、短短几句话的简单交待,华君武的思想风格依旧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和那一辈的很多人一样,华君武和池北偶也都不是爱计较这类小事的人,但互相尊重却是他们的一贯品格。即便是细微之处对彼此的尊重,也让他们自己都树立起了自己牢固的人格魅力。
华君武完成绝笔之作是在2006年。那幅漫画是为“纪念鲁迅·孺子牛画展”而作,当时华君武已经停笔多年,连电话都有些听不清楚了,但“言必信、行必果”,年近90岁的华君武仍然坚持用铅画纸,颤抖的手,颤颤巍巍地画了一幅笔触稚拙、返璞归真的《水牛吃功夫茶图》,从北京用特快专递寄到了画展办公室。
在华君武的漫画中,时政类作品很多。为了跟紧时代热点,他要求自己密切关注新闻。即便出差在外,他也绝不放松,而是坚持每天6点就起床锻炼身体,随身必带一个收音机,一边听新闻,一边嘴里念叨着:“这事情太不像话了,可以画幅漫画。”“平日里,华君武自己会上农贸市场买菜,去邮局寄信,他出差不喜欢坐软卧,说坐硬卧能观察生活百态,从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后来,年龄不饶人,华君武身体不便,不能上街了,他便给知己好友写信大吐苦水:“我现在出不去,到了创作的枯水期,今年只画了七八幅画。”
再后来,他更加郁闷,“我现在垂死挣扎,今年只画了一幅……”
一个老漫画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时光里,保有如此的创作热情和态度,足以让现今很多“出门勿认货”的作者汗颜。
批判别人,也反省自己
在华君武人生最后30年里,他除了画画,做的最多的就是道歉。每开一次画展,他都要求在序言里写这样一段话——50年代里,我画了不少错误的画,伤害了不少同志,“大跃进”里画了一些浮夸的错误画。
他特别提到在浦熙修、胡风、丁玲、艾青、萧乾和李滨声等蒙冤受难时,自己曾经“落井下石”。每开一次画展,他都道歉一次,至少道歉了30次。他还当面向丁玲道过歉,80岁时甚至专程去山东寻找当年工作队长道歉。
还有一次,在丰子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华君武也是以宣纸手卷恭恭敬敬献上自己的敬意,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以前觉得丰子恺是迷信画家,现在看到丰先生画作真正流传至今,读者三代,我自愧不如,要向他学习!”他当时已是美术界的领导、大家,仍然如此虔诚地自我批评。
华君武曾请人为自己刻一块闲章“大愚若智”,他说,“我这几十年画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画,也画了一些错误的漫画,尤其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在反胡风运动、反右斗争和反右倾斗争中伤害了许多同志。有人说不是我发动的,但我对自己应负的那部分责任还是要承担。”
很多人请华君武画自画像,都拒绝了,后来想了很久,终于构思出一幅精巧的个人画像来:画家正在案头创作,似乎陷入深思,用两手把脸捂上,以求入境。那熟悉的头型,那画作的风格,明眼人一看就是华君武,案头宣纸上的“华君武”三个大字更印证了这一点。构思精巧,那首打油诗更把自画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画兽难画狗,画人难画手,脸比手更难,一捂遮百丑。”打油诗写在脸的两侧,一边两句。 30次的道歉,与自画像的不以“真脸”示人,有无关系?他这样讽刺过自己:画不像自己,何必画,我这一捂,把我的缺点都捂住了。
为自己也为他人留下尊严——华君武一生画了2000多幅画,那支笔被誉为“抵得上千军万马”。
无疑,这就是思想的力量。那些蒙冤受难者,也都在自己著作中留下了思想,显示了思想的力量。要保有自己的尊严,就要光明磊落,保有自己也维护他人的尊严;错了,连反思都不敢,连道歉都讳莫如深,自己先输了思想与尊严,又何谈尊重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的尊严?
华君武为当代也为后世做出了榜样。
要犀利,但必须心怀善意
华君武先生画了一辈子漫画,也与不正之风斗争了一辈子。他身体力行,力拒不良风气。方寸漫画间,矛头直指的是社会的每一个阴暗角落。然而每一次矛头指向,看罢都让人心服口服,击掌称快。
在华君武书房的墙上,挂着他1961年创作的漫画《杜甫检讨》。画面上,唐代诗圣坐在案前正愁眉苦脸写检讨:“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周总理看到这幅漫画时不禁大笑。1962年8月,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这幅画作为文件的附件发给与会代表。
华君武的作品中,不乏这类富于思想性、批判性的漫画。《公牛挤奶》、《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大小家庭》、《盐包训墨水瓶》、《“何不游戏人间”图解》等等,数不胜数。1945年5月二战结束,表现墨索里尼曝尸示众的这幅漫画,题目为《榜样》,暗示出日本军国主义“应该考虑前途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有“进攻的踏脚石”;解放后,1958年他有《疲劳过度症》,批评大跃进的浮夸风;上世纪70年代末他有《克隆一个孔乙己》和香港回归《炒彭定康鱿鱼》等,强烈的时代特点,针对事件,与时俱进,使得华君武的漫画始终站在前沿,也要求他的视角必须尖锐。
有人说“他的漫画是他思想的形象化,是时代的一面哈哈镜”。也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漫画洞烛入微,入骨三分,触及时弊,犀利深刻,引人发笑中有刺痛感”。而这种与众不同,他往往从很小的一个角度切入,但揭示出来的主题宏大而深刻,恰恰这就是作为艺术家最为重要的素质——原创精神。他的画构思巧妙,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司空见惯的东西,也许我们漫不经意,但是他挖掘出来了,而且强化成一件作品。
华君武解放后长期担任政府部门领导工作,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各类的官场人物,他的漫画在选题取材方面都是与政治息息相关,直面官场,警戒世人。作于1961年的《误人青春——送给离题万里的发言》,讽刺开“马拉松”会议的官僚作风:画面上一个只看到背影的发言人正在喋喋不休,围坐会议桌的7个人都已变成长胡子白头发的老头老太;作于1962年的《永不走路,永不摔跤》,以一个裹在襁褓里戴着干部帽的小老头形象,讽刺那些因为怕犯错误而宁愿少做甚至不做工作的干部。
华君武用漫画针砭时弊,骨子里也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
有一次,华君武的一个亲戚来北京做客,他请大家一起去和平门的烤鸭店吃烤鸭。普通的鸭子98元,精品鸭168元,家人问两种鸭子有什么不一样,服务员说是一样的,家人就点了普通的鸭子,结果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后来的人点的精品鸭都上来了,他们点的鸭子还没来。“父亲看不惯,回来就画了幅漫画,讽刺烤鸭店的‘嫌贫爱富’。”
漫画家方成介绍,1980年自己应邀举办全国巡回画展。参展前他把画作拿给华君武看,请他指点。看罢画稿后,华君武说,《武大郎开店》内容很好,但里边的对联需要改,因为满大街都是那样的对联,漫画里再用就没了味道。方成回家想了4天,将原先的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改成了“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唯我独尊”。这一回,华君武很满意。
他早年长于政治时事漫画,用中国传统绘画方式,勾勒出富有战斗性的图画,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后期以讽刺画为主,华君武说过:“不平则鸣,看见世界上这些不平等,我就可以画漫画。”
“狗拿耗子”是他给自己的定位,他管的闲事则数不胜数。“在大街上遇到不好的事,他都要出面管一管,年轻的时候那样,90多岁的时候也改不了。晚年的时候,还跟冯小刚打笔仗。”然而,这所有的“闲事”管的都是希望社会更好,是尊重他人的权利,善意纯粹,从来不带一丝杂质。
有风格,更要有风骨
1930年,华君武借鉴新乐府诗里的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画了一个妇女在荷塘采莲的漫画,圆圆的荷叶中间画着十字,像“田”字,这幅画被《浙江日报》发表了。这是华君武向报馆投递的200余张作品中,第一幅被刊登的漫画。
这也是华君武漫画生涯的开端。不久,报馆通知华君武去领一元钱的稿费,当时身无分文的华君武,“穷得连3分钱的印花税钱都没有”。最后,报馆扣了3分税钱,给了华君武9角7分钱的稿酬。
近年来,有人说华君武是漫画家中的“革命家”,因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匕首般的力量。华君武一律不认可,漫画之外的他,同样爱憎分明。“第一,不要称我‘大师’,第二,我已经不是美协副主席了,一定要提的话可以称‘顾问’”,这是华君武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常有的开场白。
他看到南京“美龄宫”内,让游客和长相与蒋介石相像的人合影,每次收费20元,他把自己的批评建议写信告诉有关部门;湖南某银行职员频频来信向华君武索画,华君武见他每次都用单位的信纸信封,非常生气,把这些信统统转到他的单位,对滥用公信办私事的行为尖锐批评;有一年,华君武去东北某地出差,那里的领导宴请他,席间拼命地灌他喝酒。华君武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人喝酒讲究品酒,你们这是灌马尿啊!”
曾经有位集邮的读者来信对他提出如下要求:一、在纪念封上画张画;二、彩色照片两张;三、500字的简历。华君武复信说:“您的要求比入党申请书还厉害,恕不能照办。”
还有一位读者声称专门收集各国元首及名人的签名和照片,要华君武满足他的要求,华君武回信调侃:“我不想和那么多总理、首相在一起。”
华君武最不喜欢自己被别人称作大师,“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党的文艺工作者。”
几年前,杭州曾有人找到华君武,想为他建个作品纪念馆,华君武当即拒绝,说“人能否被老百姓记住,不是靠一个馆来决定的”,后来对方要在西湖边修建漫画墙,华君武才同意,“他认为这是一项公益工程,漫画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
著名美术家、艺术评论家谢春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力赞誉华君武的艺术成就,一面也感慨现代艺术界对漫画的冷淡:“中国的漫画家和中国的漫画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对漫画的概念变成了对日本和美国的盲从。华君武曾经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不要我们了’,而今许多学者眼里,近当代美术史里面没有漫画的地位了。但我必须要说,华君武是最杰出的当代漫画家,他在文化艺术意义上超越了时代的最高标准,即使去和国际上的漫画大家打擂台也打不败,是世界漫画史永远抹不去的瑰宝,我的老师、华君武的‘老大哥’叶浅予是画界知名的‘倔老头’,从不轻易溢美他人,但他曾亲口对我说过,中国当代只有一位当之无愧的漫画大师,就是华君武。”
继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之后,华君武当之无愧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漫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此番悲哀感叹更让人感到悲伤心寒。
2007年2月6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华君武的一篇散文《寻开心》,写的都是他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小事,在文中华君武如是写道:“人生的经历会碰到不同滋味的喜怒哀乐,有得意也会有失意。所以,人要学会用各种方式寻开心。”这是华君武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或许也是老人心中为自己犀利而真诚、深刻却淡然的一生写下的注释。
2010年6月13日,漫画家华君武95岁高龄逝世。
画家带走了一个时代,然风骨长存。他一生中融进几千幅作品中的最人性丑的批判、美的赞扬,不仅表达着老人自己的品格和追求,更启迪着许许多多的后来者,点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最尊严的理解和追求。
尊重别人,也要赢得别人的尊重
或许由于生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华君武的尊严意识觉醒得相当早。
中学时代的华君武是个调皮的、叛逆的少年,曾有过一次被开除、两次记大过的记录。其中一次被开除,就是在杭州初中毕业会考时,他因不满监考老师对有的同学搜身,就“挺身而出”,带头抗议,结果被校方开除。
当年,这种“抗击”带来的是被无休止地“打压”。多年之后,现在看来,这种倔强的自尊心让华君武笔下的漫画多了犀利、辛辣,畅快自然。更重要的是,成名后,尊重不再仅仅是一种对单纯个人尊严的争取,也包含了对自己和职业的严肃态度。
1999年,《文汇报》针对当时的社会热点策划了一整版漫画,当时时间很紧,版面负责人与华君武忐忑地约稿。谁知,华君武答应之后,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把画稿传真过来了。后来,这幅名为《哈哈镜里老鼠精》的漫画获得了2000年中国新闻一等奖。
华君武画漫画态度之认真由此可见一斑。他的作品永远以最及时的方式寄给约稿方,画面十分整洁,没有任何涂改。有时,他会画几幅,挑好的寄来,寄出后如果又有新的构思,会打电话来说“慢点用”,重新画了再寄来。
他不允许自己的作品存在遗憾。华君武的代表作《孔乙己不识洋酒吧》就画了三次,认为原先画的酒吧还不够洋味,又感到里面的“BAR”字不够大,于是再改……几易其稿,最终满意。
华君武有一幅作品,发表在很多报纸上。漫画中他用非常通俗化、幽默化手段塑造的蒋介石形象——假和平、真内战,十分生动和深刻。画中蒋介石磨刀时鬼鬼祟祟的神态,既阴险又空虚。华君武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蒋介石穿着一身美国大兵的服装,那时他就是依靠美国的援助才有力量来打内战的。蒋介石的生理特征是光头,高颧骨,小胡子和凹进去的眼珠,我除了刻画夸张这些特征外,还在蒋介石的额头上贴了块小小的、四方形的、黑色膏药,旧上海很多男女流氓常常贴这种膏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华君武先生的创作态度、创作精神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把小小的漫画作为一个主题性的大作品来创作,严肃而认真。其实,作为一幅作品的优劣不在于尺幅的大小,不在于用什么材料来画,甚至不在于“大师”的名头,衡量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标尺就是要看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原创性。华君武做到了。
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文艺学习》杂志,开设栏目约文艺家撰写稿件。华君武和池北偶(即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也在邀请之列,两人是多年的诗画搭档,在全国都很有影响。这一次合作的时候,池北偶先作了一首讽刺诗,题为《文坛公害》:“文坛有公害,歪风已成灾。版面做交易,吹捧尚往来。甲给乙吹嘘,乙替甲喝彩;你称我“泰斗”,我封你“天才”;拙著你发表,大作我登载;写序提身价,评论广招徕。互助为钓誉,和气可生财。溢美又何妨,肉麻也无碍。赞歌满天飞,少见莫多怪。”诗很好,尖锐泼辣,很有现实针对性。编辑把诗寄给华君武,请他作画。两边电话相约,华君武很爽快地答应,并很快画了出来。
几天之后,华君武的画作寄到了。编辑打开一看,感到十分满意。池北偶诗的主题是互相吹嘘,华君武漫画的画面是两个人互翘大拇指,互闻脚丫子,横题是“闻臭脚举世有双”。到底是老搭档,诗画配合得相当贴切。兴奋之余,发现华君武还在里面夹带了一封短信,信中说:
画匆匆赶了,看能用么?本来还应请谭文瑞同志看看再定,现在来不及了。有两点要求:1、池北偶诗在前,华君武画在后;如我先画可在先,现在是他写的诗在先。2、诗在上,画在下,画可缩小些……
华君武4·29
今天,再读这匆匆间、短短几句话的简单交待,华君武的思想风格依旧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和那一辈的很多人一样,华君武和池北偶也都不是爱计较这类小事的人,但互相尊重却是他们的一贯品格。即便是细微之处对彼此的尊重,也让他们自己都树立起了自己牢固的人格魅力。
华君武完成绝笔之作是在2006年。那幅漫画是为“纪念鲁迅·孺子牛画展”而作,当时华君武已经停笔多年,连电话都有些听不清楚了,但“言必信、行必果”,年近90岁的华君武仍然坚持用铅画纸,颤抖的手,颤颤巍巍地画了一幅笔触稚拙、返璞归真的《水牛吃功夫茶图》,从北京用特快专递寄到了画展办公室。
在华君武的漫画中,时政类作品很多。为了跟紧时代热点,他要求自己密切关注新闻。即便出差在外,他也绝不放松,而是坚持每天6点就起床锻炼身体,随身必带一个收音机,一边听新闻,一边嘴里念叨着:“这事情太不像话了,可以画幅漫画。”“平日里,华君武自己会上农贸市场买菜,去邮局寄信,他出差不喜欢坐软卧,说坐硬卧能观察生活百态,从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后来,年龄不饶人,华君武身体不便,不能上街了,他便给知己好友写信大吐苦水:“我现在出不去,到了创作的枯水期,今年只画了七八幅画。”
再后来,他更加郁闷,“我现在垂死挣扎,今年只画了一幅……”
一个老漫画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时光里,保有如此的创作热情和态度,足以让现今很多“出门勿认货”的作者汗颜。
批判别人,也反省自己
在华君武人生最后30年里,他除了画画,做的最多的就是道歉。每开一次画展,他都要求在序言里写这样一段话——50年代里,我画了不少错误的画,伤害了不少同志,“大跃进”里画了一些浮夸的错误画。
他特别提到在浦熙修、胡风、丁玲、艾青、萧乾和李滨声等蒙冤受难时,自己曾经“落井下石”。每开一次画展,他都道歉一次,至少道歉了30次。他还当面向丁玲道过歉,80岁时甚至专程去山东寻找当年工作队长道歉。
还有一次,在丰子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华君武也是以宣纸手卷恭恭敬敬献上自己的敬意,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以前觉得丰子恺是迷信画家,现在看到丰先生画作真正流传至今,读者三代,我自愧不如,要向他学习!”他当时已是美术界的领导、大家,仍然如此虔诚地自我批评。
华君武曾请人为自己刻一块闲章“大愚若智”,他说,“我这几十年画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画,也画了一些错误的漫画,尤其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在反胡风运动、反右斗争和反右倾斗争中伤害了许多同志。有人说不是我发动的,但我对自己应负的那部分责任还是要承担。”
很多人请华君武画自画像,都拒绝了,后来想了很久,终于构思出一幅精巧的个人画像来:画家正在案头创作,似乎陷入深思,用两手把脸捂上,以求入境。那熟悉的头型,那画作的风格,明眼人一看就是华君武,案头宣纸上的“华君武”三个大字更印证了这一点。构思精巧,那首打油诗更把自画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画兽难画狗,画人难画手,脸比手更难,一捂遮百丑。”打油诗写在脸的两侧,一边两句。 30次的道歉,与自画像的不以“真脸”示人,有无关系?他这样讽刺过自己:画不像自己,何必画,我这一捂,把我的缺点都捂住了。
为自己也为他人留下尊严——华君武一生画了2000多幅画,那支笔被誉为“抵得上千军万马”。
无疑,这就是思想的力量。那些蒙冤受难者,也都在自己著作中留下了思想,显示了思想的力量。要保有自己的尊严,就要光明磊落,保有自己也维护他人的尊严;错了,连反思都不敢,连道歉都讳莫如深,自己先输了思想与尊严,又何谈尊重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的尊严?
华君武为当代也为后世做出了榜样。
要犀利,但必须心怀善意
华君武先生画了一辈子漫画,也与不正之风斗争了一辈子。他身体力行,力拒不良风气。方寸漫画间,矛头直指的是社会的每一个阴暗角落。然而每一次矛头指向,看罢都让人心服口服,击掌称快。
在华君武书房的墙上,挂着他1961年创作的漫画《杜甫检讨》。画面上,唐代诗圣坐在案前正愁眉苦脸写检讨:“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周总理看到这幅漫画时不禁大笑。1962年8月,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这幅画作为文件的附件发给与会代表。
华君武的作品中,不乏这类富于思想性、批判性的漫画。《公牛挤奶》、《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大小家庭》、《盐包训墨水瓶》、《“何不游戏人间”图解》等等,数不胜数。1945年5月二战结束,表现墨索里尼曝尸示众的这幅漫画,题目为《榜样》,暗示出日本军国主义“应该考虑前途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有“进攻的踏脚石”;解放后,1958年他有《疲劳过度症》,批评大跃进的浮夸风;上世纪70年代末他有《克隆一个孔乙己》和香港回归《炒彭定康鱿鱼》等,强烈的时代特点,针对事件,与时俱进,使得华君武的漫画始终站在前沿,也要求他的视角必须尖锐。
有人说“他的漫画是他思想的形象化,是时代的一面哈哈镜”。也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漫画洞烛入微,入骨三分,触及时弊,犀利深刻,引人发笑中有刺痛感”。而这种与众不同,他往往从很小的一个角度切入,但揭示出来的主题宏大而深刻,恰恰这就是作为艺术家最为重要的素质——原创精神。他的画构思巧妙,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司空见惯的东西,也许我们漫不经意,但是他挖掘出来了,而且强化成一件作品。
华君武解放后长期担任政府部门领导工作,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各类的官场人物,他的漫画在选题取材方面都是与政治息息相关,直面官场,警戒世人。作于1961年的《误人青春——送给离题万里的发言》,讽刺开“马拉松”会议的官僚作风:画面上一个只看到背影的发言人正在喋喋不休,围坐会议桌的7个人都已变成长胡子白头发的老头老太;作于1962年的《永不走路,永不摔跤》,以一个裹在襁褓里戴着干部帽的小老头形象,讽刺那些因为怕犯错误而宁愿少做甚至不做工作的干部。
华君武用漫画针砭时弊,骨子里也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
有一次,华君武的一个亲戚来北京做客,他请大家一起去和平门的烤鸭店吃烤鸭。普通的鸭子98元,精品鸭168元,家人问两种鸭子有什么不一样,服务员说是一样的,家人就点了普通的鸭子,结果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后来的人点的精品鸭都上来了,他们点的鸭子还没来。“父亲看不惯,回来就画了幅漫画,讽刺烤鸭店的‘嫌贫爱富’。”
漫画家方成介绍,1980年自己应邀举办全国巡回画展。参展前他把画作拿给华君武看,请他指点。看罢画稿后,华君武说,《武大郎开店》内容很好,但里边的对联需要改,因为满大街都是那样的对联,漫画里再用就没了味道。方成回家想了4天,将原先的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改成了“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唯我独尊”。这一回,华君武很满意。
他早年长于政治时事漫画,用中国传统绘画方式,勾勒出富有战斗性的图画,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后期以讽刺画为主,华君武说过:“不平则鸣,看见世界上这些不平等,我就可以画漫画。”
“狗拿耗子”是他给自己的定位,他管的闲事则数不胜数。“在大街上遇到不好的事,他都要出面管一管,年轻的时候那样,90多岁的时候也改不了。晚年的时候,还跟冯小刚打笔仗。”然而,这所有的“闲事”管的都是希望社会更好,是尊重他人的权利,善意纯粹,从来不带一丝杂质。
有风格,更要有风骨
1930年,华君武借鉴新乐府诗里的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画了一个妇女在荷塘采莲的漫画,圆圆的荷叶中间画着十字,像“田”字,这幅画被《浙江日报》发表了。这是华君武向报馆投递的200余张作品中,第一幅被刊登的漫画。
这也是华君武漫画生涯的开端。不久,报馆通知华君武去领一元钱的稿费,当时身无分文的华君武,“穷得连3分钱的印花税钱都没有”。最后,报馆扣了3分税钱,给了华君武9角7分钱的稿酬。
近年来,有人说华君武是漫画家中的“革命家”,因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匕首般的力量。华君武一律不认可,漫画之外的他,同样爱憎分明。“第一,不要称我‘大师’,第二,我已经不是美协副主席了,一定要提的话可以称‘顾问’”,这是华君武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常有的开场白。
他看到南京“美龄宫”内,让游客和长相与蒋介石相像的人合影,每次收费20元,他把自己的批评建议写信告诉有关部门;湖南某银行职员频频来信向华君武索画,华君武见他每次都用单位的信纸信封,非常生气,把这些信统统转到他的单位,对滥用公信办私事的行为尖锐批评;有一年,华君武去东北某地出差,那里的领导宴请他,席间拼命地灌他喝酒。华君武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人喝酒讲究品酒,你们这是灌马尿啊!”
曾经有位集邮的读者来信对他提出如下要求:一、在纪念封上画张画;二、彩色照片两张;三、500字的简历。华君武复信说:“您的要求比入党申请书还厉害,恕不能照办。”
还有一位读者声称专门收集各国元首及名人的签名和照片,要华君武满足他的要求,华君武回信调侃:“我不想和那么多总理、首相在一起。”
华君武最不喜欢自己被别人称作大师,“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党的文艺工作者。”
几年前,杭州曾有人找到华君武,想为他建个作品纪念馆,华君武当即拒绝,说“人能否被老百姓记住,不是靠一个馆来决定的”,后来对方要在西湖边修建漫画墙,华君武才同意,“他认为这是一项公益工程,漫画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
著名美术家、艺术评论家谢春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力赞誉华君武的艺术成就,一面也感慨现代艺术界对漫画的冷淡:“中国的漫画家和中国的漫画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对漫画的概念变成了对日本和美国的盲从。华君武曾经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不要我们了’,而今许多学者眼里,近当代美术史里面没有漫画的地位了。但我必须要说,华君武是最杰出的当代漫画家,他在文化艺术意义上超越了时代的最高标准,即使去和国际上的漫画大家打擂台也打不败,是世界漫画史永远抹不去的瑰宝,我的老师、华君武的‘老大哥’叶浅予是画界知名的‘倔老头’,从不轻易溢美他人,但他曾亲口对我说过,中国当代只有一位当之无愧的漫画大师,就是华君武。”
继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之后,华君武当之无愧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漫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此番悲哀感叹更让人感到悲伤心寒。
2007年2月6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华君武的一篇散文《寻开心》,写的都是他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小事,在文中华君武如是写道:“人生的经历会碰到不同滋味的喜怒哀乐,有得意也会有失意。所以,人要学会用各种方式寻开心。”这是华君武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或许也是老人心中为自己犀利而真诚、深刻却淡然的一生写下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