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数学教育教学的一个大难题。本文从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了数学“学困生”的教育与教学策略。对于今后数学“学困生”的教育与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教育策略;教学策略
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1)思想上不重视数学学习。包括父母亲思想不重视和学生自己思想不重视。不少农村父母认为学好学差一个样,只要会基本的加减乘除就行。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自己则认为现在赚钱的机会多,不用认真学习也可以学门技术。
(2)数学基础差,后续学习日益乏力。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逻辑性强,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出现了断层,不具有必备的知识和经验,孩子的学习就非常的困难。如有的学生在小学时连混合运算都做不好,到了中学怎么能学好有理数的加减,怎么去解方程呢?
(3)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由于基础差,成绩落后,家长老师批评指责,再加上同学的看不起,这样使他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整个人开始变得自卑、孤僻,对数学厌烦,对老师反感。长此以往,成绩越来越差,很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4)社会不良环境诱惑力很大。有的学生小小年纪就经常流连网吧,营业性的歌厅,桌球房,哪有更多的时间钻研功课,完成作业呢?
二、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1)尽量创造机会,多鼓励“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学习经验不丰富,知识面有断层等等,所以学起来很困难,很吃力。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回顾,对新课一开始要尽量讲得浅而易懂,然后再层层递进,包括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练习的设计等等也要照顾“学困生”。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上课时要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知益友。这样,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才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3)正面引导,以理服人。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的学生犯了错误还不知不觉,对待这种学生,绝不能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等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解决。因为这样做,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敢怒不敢言”,使他们的心态扭曲,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很难沟通了,甚至会出现精神问题。只有坚持正面教育,用民主,说服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帮助他们改进不足。
(4)加强家校联系,多与家长沟通。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或者电话联系家长,有条件也可进行家访。多与家长沟通,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农村大多数家长思想有些愚昧,还存有一定的消极思想。通过家校联系,不仅可以更新家长的育子观念,还可以教会他们育子方法。这样可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三、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一)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授课时为避免平铺直叙,可适当地出一些趣味数学题。如学习有理数乘方应用时,提出假如给我一张足够大的报纸,通过折叠是否可以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这节课时,还可以用拉面师傅通过反复拉面,可以拉出从地球到月球的长度的面条。先问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新课内容。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进行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教学方法。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或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然后由老师总结“三个相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三)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的《平移》部分时,学生觉得画图比较难学,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就能很好地解决。我们教师可以恰当的选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等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帮助教师处理一些在黑板上画不好,用模型也看不清的图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四)重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价值。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采用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发表见解。各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发现有几种不一样的结论,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五)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悅
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要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稳定的学习情绪,保持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应让他们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总之,对待“学困生”我们要以公正的态度,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还要有信心、恒心,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巩固转化的成果。同时,老师也要明白,给予爱心是转化的前题;挖掘他们的潜力和优点是转化工作的突破口;沟通感情以心交心是转化工作的催化剂;严格要求则是转化工作的核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国红.父母对了,孩子就对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7.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教育策略;教学策略
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1)思想上不重视数学学习。包括父母亲思想不重视和学生自己思想不重视。不少农村父母认为学好学差一个样,只要会基本的加减乘除就行。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自己则认为现在赚钱的机会多,不用认真学习也可以学门技术。
(2)数学基础差,后续学习日益乏力。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逻辑性强,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出现了断层,不具有必备的知识和经验,孩子的学习就非常的困难。如有的学生在小学时连混合运算都做不好,到了中学怎么能学好有理数的加减,怎么去解方程呢?
(3)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由于基础差,成绩落后,家长老师批评指责,再加上同学的看不起,这样使他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整个人开始变得自卑、孤僻,对数学厌烦,对老师反感。长此以往,成绩越来越差,很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4)社会不良环境诱惑力很大。有的学生小小年纪就经常流连网吧,营业性的歌厅,桌球房,哪有更多的时间钻研功课,完成作业呢?
二、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1)尽量创造机会,多鼓励“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学习经验不丰富,知识面有断层等等,所以学起来很困难,很吃力。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回顾,对新课一开始要尽量讲得浅而易懂,然后再层层递进,包括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练习的设计等等也要照顾“学困生”。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上课时要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知益友。这样,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才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3)正面引导,以理服人。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的学生犯了错误还不知不觉,对待这种学生,绝不能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等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解决。因为这样做,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敢怒不敢言”,使他们的心态扭曲,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很难沟通了,甚至会出现精神问题。只有坚持正面教育,用民主,说服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帮助他们改进不足。
(4)加强家校联系,多与家长沟通。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或者电话联系家长,有条件也可进行家访。多与家长沟通,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农村大多数家长思想有些愚昧,还存有一定的消极思想。通过家校联系,不仅可以更新家长的育子观念,还可以教会他们育子方法。这样可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三、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一)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授课时为避免平铺直叙,可适当地出一些趣味数学题。如学习有理数乘方应用时,提出假如给我一张足够大的报纸,通过折叠是否可以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这节课时,还可以用拉面师傅通过反复拉面,可以拉出从地球到月球的长度的面条。先问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新课内容。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进行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教学方法。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或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然后由老师总结“三个相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三)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的《平移》部分时,学生觉得画图比较难学,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就能很好地解决。我们教师可以恰当的选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等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帮助教师处理一些在黑板上画不好,用模型也看不清的图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四)重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价值。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采用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发表见解。各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发现有几种不一样的结论,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五)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悅
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要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稳定的学习情绪,保持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应让他们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总之,对待“学困生”我们要以公正的态度,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还要有信心、恒心,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巩固转化的成果。同时,老师也要明白,给予爱心是转化的前题;挖掘他们的潜力和优点是转化工作的突破口;沟通感情以心交心是转化工作的催化剂;严格要求则是转化工作的核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国红.父母对了,孩子就对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7.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