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资源规模的日益扩大,学院科研实验室占有的仪器设备在数量、价值上都有明显增加。因此,如何提高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探索共享管理模式以及该模式在运行中的环节建设十分必要。本文将通过对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共享管理仪器设备实施情况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共享管理模式下仪器设备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仪器设备 共享管理 学院科研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050-01近年来,为了使得科研高速发展,大量的仪器设备进驻了各个学院的科研实验室。但是,由于设备分散管理机制的原因,出现了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以及重复购置等浪费资源的现象,并使教学科研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得高校资源最大化,所以建立新型科研实验室管理制度,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已势在必行。
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为了能更好地顺应当前的发展形势,所以引进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于2002年成立了生物技术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公共平台,并实现了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管理。笔者就学院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管理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集中管理统筹兼顾的实验中心以及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
首先建立集中管理统筹兼顾的实验中心以及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从而为能够更好地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建立由院长、副院长、院长助理、实验中心主任共同负责的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进而将仪器设备的课题组所有制变成统筹管理的仪器设备公有制,这样既可以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并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营造了大环境,且促进了院系各专业实验室的横向合作和学术交流,又能兼顾各科研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统一购买大家共同所需的仪器设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有效地加快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的进程。其次是建立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新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对实验员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他们将不再局限于为一个教研室服务,而是转变成为整个学院的实验平台服务,因此建立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应该在实验员们心目中树立起“为科研平台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从而为公共服务平台正常运作创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二、建设机能实验室以及对仪器设备进行资源共享化管理
首先是建设机能实验室,合理进行区域划分,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我院于2008年搬迁至总校校址以后,我院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购置了一大批精良的仪器设备,截止于2013年12月我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200多台,总价值达1000多万,为我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为仪器设备共享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下,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及摆放是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提供使用运作环境的必要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学院应该将科研实验室按仪器设备的功能以及教师的科研方向进行功能性的区域划分。各机能实验室主要放置常规的仪器设备,大型的仪器设备则需要按功能划分放置在由专管实验员负责管理的专用实验室。精良的仪器设备、可靠的安全措施、合理的区域划分是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是建立健全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管理模式。大型仪器设备不仅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根本基础,而且还在高校各种仪器设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应用水平更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以及科研潜力的重要标准。因而建立健全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建立合理的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化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是保障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趋势。
三、针对对仪器设备使用者的管理及培训
在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对仪器设备使用者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其中研究生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研究生还在老师和本科课题生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在研究生内部成立科研机能实验室的学生管理队伍,而且要制订相关科研实验室的管理章程和与其配套的处罚条例,使研究生爱护实验器材,且承担起管理实验室的责任,从而更好地配合实验员老师做好实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的工作。
四、结束语
想要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建设能够成功,就必须建立集中管理统筹兼顾的实验中心,建立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建设机能实验室,对仪器设备进行资源共享化管理,以及加强对仪器设备使用者的管理及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共享化。
【参考文献】
[1]王艳月.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6,20(4))94-96.
[2]张炜,刘雁红,胡煜.高校大型仪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34(2):169-170.
[3]尹招琴,朱维斌,李文军.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9,20(1):160-162.
[4]陈小飞.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仪器设备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03(1):80-81.
责任编辑:董豐
[关键词]仪器设备 共享管理 学院科研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050-01近年来,为了使得科研高速发展,大量的仪器设备进驻了各个学院的科研实验室。但是,由于设备分散管理机制的原因,出现了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以及重复购置等浪费资源的现象,并使教学科研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得高校资源最大化,所以建立新型科研实验室管理制度,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已势在必行。
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为了能更好地顺应当前的发展形势,所以引进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于2002年成立了生物技术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公共平台,并实现了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管理。笔者就学院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管理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集中管理统筹兼顾的实验中心以及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
首先建立集中管理统筹兼顾的实验中心以及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从而为能够更好地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建立由院长、副院长、院长助理、实验中心主任共同负责的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进而将仪器设备的课题组所有制变成统筹管理的仪器设备公有制,这样既可以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并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营造了大环境,且促进了院系各专业实验室的横向合作和学术交流,又能兼顾各科研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统一购买大家共同所需的仪器设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有效地加快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的进程。其次是建立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新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对实验员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他们将不再局限于为一个教研室服务,而是转变成为整个学院的实验平台服务,因此建立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应该在实验员们心目中树立起“为科研平台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从而为公共服务平台正常运作创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二、建设机能实验室以及对仪器设备进行资源共享化管理
首先是建设机能实验室,合理进行区域划分,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我院于2008年搬迁至总校校址以后,我院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购置了一大批精良的仪器设备,截止于2013年12月我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200多台,总价值达1000多万,为我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为仪器设备共享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下,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及摆放是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提供使用运作环境的必要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学院应该将科研实验室按仪器设备的功能以及教师的科研方向进行功能性的区域划分。各机能实验室主要放置常规的仪器设备,大型的仪器设备则需要按功能划分放置在由专管实验员负责管理的专用实验室。精良的仪器设备、可靠的安全措施、合理的区域划分是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是建立健全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管理模式。大型仪器设备不仅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根本基础,而且还在高校各种仪器设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应用水平更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以及科研潜力的重要标准。因而建立健全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建立合理的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化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是保障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趋势。
三、针对对仪器设备使用者的管理及培训
在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对仪器设备使用者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其中研究生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研究生还在老师和本科课题生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在研究生内部成立科研机能实验室的学生管理队伍,而且要制订相关科研实验室的管理章程和与其配套的处罚条例,使研究生爱护实验器材,且承担起管理实验室的责任,从而更好地配合实验员老师做好实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的工作。
四、结束语
想要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化建设能够成功,就必须建立集中管理统筹兼顾的实验中心,建立高水准的实验中心管理团队,建设机能实验室,对仪器设备进行资源共享化管理,以及加强对仪器设备使用者的管理及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共享化。
【参考文献】
[1]王艳月.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6,20(4))94-96.
[2]张炜,刘雁红,胡煜.高校大型仪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34(2):169-170.
[3]尹招琴,朱维斌,李文军.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9,20(1):160-162.
[4]陈小飞.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仪器设备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03(1):80-81.
责任编辑: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