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舅的“抗大”精神

来源 :岁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建于82年前的“抗大”,当时叫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从陕北瓦窑堡前往延安,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随着抗日烽火蔓延,1940年11月,“抗大”迁到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深入敌后办学,对外公开称“青年抗日联合纵队”。
  我至少三次去过藏在太行山深处的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抗大”陈列馆,第一次是2008年深秋。当我听到讲解员解说“抗大”校训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立刻想起我五舅,一位九死一生的红军老战士。
  虽然母亲说不上五舅部队番号,可她为我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你五舅一身灰色军装,骑高头大马,可威风了!为此,我推测五舅是骑兵。果然,翻阅资料获知1937年12月17日,八路军总部指示第129师第769团的4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1个骑兵连,组成东进纵队,由第386旅副旅长陈再道率领东进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东纵”先后进入钜鹿(巨鹿)、南宫、隆平(隆尧)等地,土匪武装见大势已去,纷纷撤出,东纵队对留下的保安队、伪警队进行改编。不久,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率骑兵团抵达南宫地区,西进广平、曲周、平乡、南和等地,摧毁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不用说,五舅就在第129师第769团骑兵连,而非第129师直属骑兵团。
  那时我好奇母亲讲五舅的故事为何总出现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等那些大人物名字。记忆中五舅不过一个古怪的老头,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擦拭“德国撸子”,擦拭完毕后将枪支装在腰间的棕色枪套内;他还习惯把瘦长的身躯端坐于油漆班驳的圈椅中,右手抚摸着腰间的手枪,久久端详着悬挂在西墙上的镜匾,忽然高声朗读起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读罢,宛如槐树皮一般粗糙的脸上露出从容的微笑。我为写散文《古怪的五舅及其秘事》,主动找母亲聊天,才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为加强对冀南斗争的领导,指导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5月初,第129副师长徐向前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率领第769团和第115师第689团、第5支队等部到达冀南,经过威县等战斗,扩大了冀南抗日根据地。半年后,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第386旅主力和先遣支队一部进入冀南,根据斗争形势,确定依托广大乡村,依靠群众,坚持冀南平原游击战争,巩固抗日民主阵地的方针。他们在协助冀南地方党政机关继续执行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政策,改造乡村政权,加强群众的教育与组织工作的同时,还动员群众拆城挖沟,改造地形,三个月作战100多次,歼日伪军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最著名的是香城固伏击战,共毙敌250多人,活捉8人,缴获四一式山炮1门、九二式步兵炮2门、迫击炮1门,长短枪100余支,烧毁日军汽车8辆(《三八六旅战斗详报》)。
  这个谜团解开了,另一个谜团迎刃而解。1939年春,受到严重创伤的日军,将扫荡重点向山地转移。第129师师部在对冀南平原的游击战争作了部署后,旋即率第386旅主力、先遣纵队第2团、冀豫支队、青年纵队第3团和骑兵团等部返回太行山区,投入保卫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斗争中。我想,五舅没有跟大部队返回太行山区,反而转入隐蔽战线,定是与他熟悉当地环境、且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关。地下交通工作是抗日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日伪军对交通线极力进行破坏,做地下交通工作,既需要勇敢又需要机智,原因是交通站的工作充满危险。1989年冀南交通邮政史料组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全区共有144个交通站站长和交通员牺牲。其中,威县牺牲在这条战线上,就有30人。
  威县地下交通线共设5个站,从南宫镇南村路英海家起始,入威县境内,第一站为郭固村马连凤家,我姥姥家就在郭固村。当偌大的村庄没有犬吠之音时,五舅无声无息地进了大院,他凑近木格窗喊:“娘,我小五,开门。”姥姥麻利地拉开门栓,嗅到五舅身上一股浓烈的棉油味,肩膀上搭着一条沾满油渍的白毛巾,典型的食堂大厨打扮,院子里有他的自行车。五舅似乎回家只是看看老娘、弟弟和幼小的妹妹,只字不提部队上的大小事,趁夜色而来,又趁夜色而去。可到了第二天街上会出现传单,驻扎在贺钊的日伪军,到郭固村挨家挨户搜查。当村庄恢复寂静时,五舅像是从天上掉到村子里,他推着两轮的木头车,车上有梳子、篦子、胭脂、粉盒,还有各色棉线、丝线、针、顶箍,可谓五花八门。五舅手里摇动着拨浪鼓,“布—隆—咚、布—隆—咚”。
  不管五舅扮作绸缎庄老板也好,扮作食堂大厨和货郎也罢,目的无非是借一个看上去光明正大的身份,这些正是“抗大”校训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具体体现。
  之后,我两次去前南峪抗大陈列馆,似乎成了一种习惯,总不由自主地拿“抗大”精神方程,去解析具有钢筋铁骨般意志和身躯的五舅。五舅两次被鬼子抓获。第一次在1941年前后,五舅骑自行车准备去鬼子活动频繁的重镇去张贴宣传单,却被鬼子逮个正着。鬼子问五舅同伙在什么地方?五舅说没有同伙,自己不过是食堂里的伙计而已。鬼子自然不信,承诺五舅说出同伙,赏他个官做做,五舅一言不发,被惹怒的鬼子开始对五舅进行肉体摧残,灌辣椒水、站刺笼、热铁烙身。鬼子把五舅装进麻袋,丢进乱草岗。一条条眼露凶光的大狼狗,可劲撕咬麻袋里那些尚有一口气息的活人,到了五舅跟前,嗅了又嗅,最终不感兴趣地从旁边绕了过去,原因是五舅用闭气方法,躲过一劫。夜半人静时,五舅从死人堆中爬了出来,几经辗转,又回到了大部队。
  1944年初春,五舅再次被捕。鬼子先是用美色诱惑五舅,见五舅无动于衷,又以抓全家人相要挟,让五舅说出交通站地点,五舅内心一紧,可马上心一横,任由鬼子处置。无计可施的鬼子,把衣衫褴褛的五舅抬上闷罐车,押往沈阳,到煤矿上去当劳役。
  鬼子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严密地监督中国矿工。表面上五舅像是被鬼子驯服,第一个下井,最后一个升井,即便枪托子戳在同胞身上,他也无任何反应。其实并非如此,五舅已经下定决心,把战场带到井下,他在寻找下手机会而已。日本宪兵常规巡逻,当最后一个宪兵握着“德国撸子”提醒大家不可以交谈,大摇大摆地从五舅身边走过时,只见五舅纵身一跃,鬼子没发出任何声音,手中的枪被缴。五舅在其他党员的掩护下,换上鬼子的衣服,突出重围,克服重重阻难后,寻找到大部队,继而,随同刘邓大军投入了上党和邯郸战役,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战场上,五舅的右腿被一枚子弹击中,由于战场救护条件有限,那颗子弹在五舅腿肚“入住”两个月余,才被剥离出来。朝鲜战争爆发,五舅又赶赴朝鲜战场浴血奋战,一直到战争结束。
  之前,一直在思考一個问题,是怎样的信念支撑使得五舅在一次次生命受到危害时,如此泰然自若?难道他真的就不怕死吗?是前南峪抗大纪念馆的讲解员的一句话,让我顿时破解其谜。毛泽东主席曾在第二届抗大学员毕业时,激励学员要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显然五舅是把主席的叮咛牢牢刻在心坎上、骨髓里,用行动证明诠释了什么叫“抗大”精神。尽管我不敢断定他就是从“抗大”走出去的学员。
其他文献
我不止一次地想象过,彻夜无眠是如何难受;漫漫长天里,又是怎样一种煎熬。这浮世之痛,肉身拖着暗影,从黄昏到黎明,再从黎明到黄昏,不分昼夜。  调整一下窗户,让更多的风吹进来,我深深呼吸。母亲的话又回荡在耳边:这是什么命?我不想认。  生活给人痛苦,却要回复微笑。母亲说的。  我心刺疼。偷偷跑去寺庙拜谒,把心中的块垒说向佛,祈愿佛祖保佑母亲健康平安。长跪,双手合十。或许这是最虔诚的表达方式吧?  回程
期刊
很久以来,就想写一点儿相关于江南的文字,然而,却总是有一丝惶恐,惶恐自己的粗陋,描绘不出江南之闺美。尤其周庄,被誉江南第一水乡,故每要执笔,都因着心境的踧踖而搁却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做了如此的定论。可见,甭管是始建周庄,还是初居周庄的,皆够得上适者的先觉。  周庄是确凿的水乡。它独厚天然,被澄湖、南湖、淀山湖、肖甸湖和白蚬江次第环绕,恍如枚睡莲,在水湄间卧着。  说及
期刊
大规模天线系统作为5G核心技术之一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作为分布式大规模天线系统的一个分支,Cell-Free Massive MIMO系统凭借其独特优势而逐渐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使网络中大量分布式无线接入点通过相互协作,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下为相对较少的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得以在避免越区切换的同时对抗阴影衰落并有效抑制干扰。然而这种分布式架构使得各无线接入点到用户间的信道不再满足独立同分布,传统集中式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很多上下行链路信号处理方法不再适用,因此上下行链路中信号处
中午时分,阳光不是特别刺眼。春分刚过,长沙的气温还有点低,这样的阳光让人感到厚道、暖和,相信园子里那些花花草草们的感受也会跟人一样,适合于换下旧叶,长出嫩芽,或忙于各自的花事,也适合于远眺,适合内心归于恬淡的人晾晒那些可有可无的阴影。最好是什么都不去想,当然这很难,换一句话或许更恰当——什么都可以想,而又什么都不会影响到你眺望的心情。总而言之,就是很放松的一种状态,这意味着你心里的那方天地正好和你
期刊
1  八月,秋夜微凉。父亲坐在隆起的玉米堆旁,一枝枣横斜在父亲头顶上方。  枣树靠近房子,风吹雨打烈日霜寒,枝干嶙峋苍劲,铁干虬枝上,新枝绿叶密不通透,沉甸甸的枣子压下来,枣枝不堪其重,下面用长木杆顶着。“七月枣,八月红。”母亲的声音从秋空里传过来,枣叶一样光鲜青翠。农历七月,满树青枣子泛白发酸儿了,抬手一颗,牙齿轻轻一嗑,脆生生酸味爽口。进了八月,新枝绿叶青翠不减,却早已掩不住满天星般的累累朱红
期刊
俗话说“江苏才子走天下”,我一直坚信,江淮大地是个钟灵毓秀的地方。而那些诞生并成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众多小说家及其作品,已成为我阅读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了。苏州·苏童  初闻苏童,源于四年前的一个盛夏傍晚。我至今仍清楚记得,那是2015年的8月16日,《新闻联播》节目用简短的篇幅,报道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结果。苏童凭借他的最新长篇《黄雀记》,成为该奖项的五位得主之一。  当时的我,还未读过他的任
期刊
我2004年刚到上海时,并没有租房子住,而是蹭住在同学的集体宿舍里。他那时在上钢三厂工作,就是后来开世博会那地段。宿舍是两人一间,两张上下铺的高低床左右分立,很容易就给我一个床位。这对于当时月薪2000多块钱的我而言,可是莫大的恩惠,省的不只是几百块的房租,还有水电煤和网络费。后来他跳槽走了,我凭借着他的面子和自己的好人缘,竟然又继续在那里蹭住了几个月。算起来,前后在那里住了大半年的时间。当然,钱
期刊
一  分娩太阳那抹虚脱的殷红,还没斜晃到照壁墙上,窗帘上一朵枝叶斜逸的喇叭花刚刚由暗淡变得莹亮,大生从梦寐的混沌中挣扎出来,清醒前的意识里反复纠结一道考卷上的数学题。联想自己的岁数对这种不搭界的荒诞很是费解,但费解也没功夫求证,一个哈欠之后他使劲把困倦往下摁摁,伸了伸一夜都没歇活泛的腰腿,半闭着眼睛摸索衣服。夏天干活,宁可早上蹚露水,也不想中午亲近毒日头。  水龙头绵延的清流直接激活脑细胞,抹脸的
期刊
一  于庐山,我并不陌生,早在秋其的散文集《轻呢》里,便知道这座神秘大山所散发出的柔和气质与诗性光芒。甚至知道它每一枚落叶,每一根细草,每一条溪水在母体裙裾上的优美睡姿,以及风裹挟着地表温度,从狭长飘摇的山道,再途经书页间吹来的气息。  匡庐,一个深情到可以落泪的地名。那个绿色山谷里,锁着大门几近废墟,李德利的三面透明的玻璃房,这座大山最初的造访者,曾以水晶般的姿态迎接着光与影的覆盖。秋其带着她的
期刊
1  车到凤凰,天已将暮,一团青霭在窗外流动,公路两旁树影滞重,这是有雨的迹象。在风桥附近的一家临河客栈,我卸下了行李。  女主人姓吴,四十多岁,土家族,身材瘦削,走路风快,用僵硬的普通话热心地指给我沈从文故居和墓地的方向。  问她陈渠珍墓园在何处,她疑惑地摇头,说没有这个人。我告诉她墓园在南华山森林公园,但不知具体位置。她立刻伸手一指说,后面就是南华山,但没有你说的这个人,你肯定搞错了,从来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