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现代的网络环境指的是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为核心,以其他网络为辅助手段,共同构成的现代远程教学网络。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网络环境(特别是Internet)有其独特的特点。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化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3.按超文本方式组织的教学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
4.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5.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创设的各种模拟仿真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6.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网上协作学习带来了方便;
7.网络的开放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
一、网络环境下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人们重新认识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协商交流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1)应把学生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
(2)支持学习者发挥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
(3)设计真实的任务活动。
(4)设计支持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
(5)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商。
(6)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3.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指导思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4.信息素养理论
在以知识、信息和大量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经济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的信息素养能力对于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以至生存等方面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应包括获取信息、分析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能力,而且还体现在个体自主高效地学习、有效地与人协作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各种能力等等。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所具有的许多优势,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侧重于以下目标: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1)信息获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4)信息利用的能力。
2.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主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幅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5.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学生讲解因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三、网络环境下的师生角色
网络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许多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传统的“传道者”“授业者”角色将变得不像以往那么重要,“解惑者”“管理者”角色将一如既往,而且会针对不同的个体更个性化,“指导者”“协作者”“朋友”的角色会更加突出,教师“研究者”的角色将占很大比重:
(1)教师由知识的绝对权威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2)教师的帮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当学生逐渐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支架作用可以逐渐隐去;
(3)教师的主要工作由传统的讲授变为学生学习资源的设计、准备者和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帮助者;
(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更应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探索者。
对于学生来说,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全部责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学会计划、组织、管理、评价自己的学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最临近发展区的脚手架,学生沿着脚手架向上攀登,当学生有能力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帮助可转向其他的方面。
总之,老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各种教学理论也不断成熟,我们应该多思考,多研究,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努力适应现代化的师生角色。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县中学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化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3.按超文本方式组织的教学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
4.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5.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创设的各种模拟仿真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6.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网上协作学习带来了方便;
7.网络的开放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
一、网络环境下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人们重新认识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协商交流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1)应把学生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
(2)支持学习者发挥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
(3)设计真实的任务活动。
(4)设计支持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
(5)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商。
(6)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3.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指导思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4.信息素养理论
在以知识、信息和大量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经济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的信息素养能力对于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以至生存等方面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应包括获取信息、分析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能力,而且还体现在个体自主高效地学习、有效地与人协作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各种能力等等。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所具有的许多优势,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侧重于以下目标: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1)信息获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4)信息利用的能力。
2.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主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幅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5.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学生讲解因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三、网络环境下的师生角色
网络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许多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传统的“传道者”“授业者”角色将变得不像以往那么重要,“解惑者”“管理者”角色将一如既往,而且会针对不同的个体更个性化,“指导者”“协作者”“朋友”的角色会更加突出,教师“研究者”的角色将占很大比重:
(1)教师由知识的绝对权威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2)教师的帮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当学生逐渐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支架作用可以逐渐隐去;
(3)教师的主要工作由传统的讲授变为学生学习资源的设计、准备者和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帮助者;
(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更应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探索者。
对于学生来说,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全部责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学会计划、组织、管理、评价自己的学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最临近发展区的脚手架,学生沿着脚手架向上攀登,当学生有能力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帮助可转向其他的方面。
总之,老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各种教学理论也不断成熟,我们应该多思考,多研究,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努力适应现代化的师生角色。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