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来源 :农业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v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用地既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也是乡村生态空间重要的生态要素,面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修复的要求,科学划分农用地生态修复区域对新时期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于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农业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与要求,构建涵盖“生态功能、投入、耗散”3个维度的农用地生态修复评估框架,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区,以500 m×500 m空间格网为评价单元,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数据空间化、地理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在2010年和2018年两个时间断面下进行农用地生态修复潜力测算,并提出生态修复分区方案,探讨相应的修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时间断面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指数及生态功能、投入、耗散的空间分异显著.2)2010-2018年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指数明显提升,两者相差0.018,生态功能变化呈现出区域差异性,投入与耗散表现为降低态势.3)遵照潜力测算结果将苏南地区划分迫切修复区、优化提升区、重点管控区、协调发展区4个大区,每个大区包含综合因素型、功能约束型、耗散约束型、投入约束型4个小区,形成15个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并提出针对性修复对策.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用地生态修复评估创新思路,并希冀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与差异化管理提供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为量化城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相关规范中对于水土保持临时措施的布设要求,并为水土保持监管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深圳市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为例,基于工程堆积体特征及其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实施情况现场调查结果,结合深圳市多年自然降雨强度,概化设计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临时苫盖和拦挡措施在不同降雨强度及坡度下对工程堆积体坡面的减流减沙效应.结果表明:1)坡度为20°,降雨强度为1.45~3.33 mm/min,单一临时拦挡与苫盖措施平均径流率较裸土条件降低幅度分别为22.46%~38.22%和?20.59%~
明晰水资源紧缺地区粮食生产系统中水资源的贡献和利用效率,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该研究结合水足迹计算和能值分析方法,构建粮食生产系统水资源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2001-2016年黄河流域沿线小麦和玉米生产系统,解析沿线各省粮食生产系统中水资源能值投入、能值贡献与能值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资源能值投入增加,其中玉米绿水能值投入增幅达118.14%.蓝水能值贡献率高于绿水,青海、宁夏和内蒙古3省(区)粮食生产系统水资源能值贡献率最大.水资源能值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绿水能值利用效率均高于蓝水,各省(
探究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关键驱动因素,为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农村部近30年(825个点位,1988-2019年)全国农田监测数据,分析了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施肥、气候和土壤属性对产量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探究各指标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调控路径.结果表明,近30年,小麦、玉米单作和二者轮作下平均产量分别为5.05、9.05、6.01和7.08 t/hm2,相应的变异系数为36.6%、26.2%、32.1%和28.0%,相应作物产
艾叶具有巨大的食用和医用价值,近些年艾草种植面积在中国南方地区显著增加.掌握艾草空间分布信息对于区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艾草产业布局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中国艾草主要生产地——湖北省蕲春县为例,探讨国产高分1号(GF-1)和高分6号(GF-6)卫星影像识别艾草的潜力.本文首先基于高分影像构建了20个光谱特征,然后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分类,最后分析了红边指数对识别艾草的贡献度.为了评估协同GF-1和GF-6影像识别艾草的潜力,研究还比较了不同影像组合情景识别艾草的精度.结果表明,协同GF-1和GF-
沟谷侵蚀是黄土高原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性极大.为评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冲沟的中长期发育速率,该研究选取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一副区绥德县枣林坪流域为研究区,使用1968年的KH-4B卫星影像、2021年高分7号卫星影像及立体像对,估算近53年来冲沟的发育速率,探究冲沟体积-面积关系.结果表明:1)在35条调查的冲沟中,有10条没有明显增长,其余25条发育冲沟的沟长增长在0.09~0.93 m/a之间,均值为0.30 m/a;面积增长在0.74~51.93 m2/a之间,均值为14.03 m2/a
基于河南省109个气象站点1981-2019年的气象资料、农气站夏花生生育期资料以及76个县市的产量统计资料,根据夏花生需水特性将全生育期划分为前期(播种期-分支期)、中期(开花期-结荚期)、后期(饱果期-成熟期)3个时期,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为农业干旱指标,以累积湿润度指数Ma为农业涝渍指标,基于逐日的指标值监测各干旱或涝渍过程,以干旱或涝渍过程为危险性计算的最小单位,对河南省夏花生进行干旱和涝渍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夏花生各时期干旱和涝渍危险
直升机在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合理的航线规划对直升机航空施药至关重要.该研究针对直升机小坡度多片作业林区的情况,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单个林区施药航线规划的向量建模法(Vector Modeling Method,VMM)和适用于多林区间调度航线规划的双层嵌套遗传算法(Double Nested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DNiGA).VMM法以减少单林区间掉头次数和多余覆盖率为规划航线目标,DNiGA算法以外层遗传算法求解调度航线,内层遗传算法作为协助求解外层遗传算法适
为了探究磁化水和石膏共同作用对水盐运移特征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室内一维垂直入渗试验,分析未磁化和磁化微咸水两种类型的灌溉水入渗下,5个石膏施量(0、0.1、0.2、0.4、0.6 kg/m2)对土壤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和未磁化微咸水入渗时,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均随着石膏施量的增加而减小.不同石膏施量的磁化微咸水最终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深度减小,土壤含水率比未磁化微咸水提高了11%~14%.相对于未磁化微咸水,磁化微咸水降低了土壤水的入渗速率,减缓了湿润锋运移速度.磁化微咸水入渗下,施加石
推动实现碳中和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推动实现碳中和的根本.作为国际低碳行动的引领者和开拓者,中国承诺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生产活动是中国温室气体的第三大排放源,其中畜牧业贡献了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80%,是农业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因此,畜牧业的低碳减排对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该研究从动物呼吸、动物胃肠道发酵、粪污处理等直接排放源和饲料生产加工、设备设施能源消耗、动物产品加工及运输等间接排放源系统综述了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从源头
为寻求红外联合热风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热量传递的物理解释,克服水分输运现象不能直观获取的问题,该研究建立白萝卜片红外联合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和温度分布的数值模型.考虑到干燥过程中物料扩散系数动态变化,对实现精准模拟产生干扰,该研究对比考虑温度、收缩相关扩散系数两种方式下单独热风干燥及红外联合热风干燥过程中的热质传递情况并进行试验验证.考虑到二维轴对称几何结构,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5.2a对该系统的传热传质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基于收缩相关有效扩散系数能够准确描述白萝卜片在单独热风及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