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组织蛋白酶与自噬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i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肌细胞自噬失调与心肌肥厚进展有关,然而自噬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4].自噬过程由多种蛋白质控制,它由自噬体的形成启动,自噬体是一种双膜囊泡,与晚期内体和溶酶体融合,促进蛋白的降解.在溶酶体蛋白中,组织蛋白酶(cathepsins,Cts)是激活自噬所需最丰富的蛋白酶[5].自噬-溶酶体途径负责在应激条件下改变长寿命、大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的降解(巨自噬),同时也伴随着溶酶体隔离和其他特异性胞质蛋白降解(微自噬和伴侣介导的自噬).近年来发现,Cts作为一组潜在分子靶点因其在心脏不良重构中的作用而日益受到关注[6-7].本综述将重点关注关键的Cts在心肌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此外,本研究将探讨作为心血管疾病新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其他文献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1990~2015年,中国大陆的终身癫痫患者总数增长328%,从1990年的230万到2015年的984万[1].研究表明,癫痫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改变,同时,肠道微生物群与抗癫痫药物的代谢、药效密切相关,从而对癫痫的易感性、发病频率和药物疗效等方面产生影响[2-4].高原低氧、高寒的特殊环境可引起肠道菌群成分失衡、代谢活性下降,导致癫痫的发生以及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5-6].我们通过综述高原肠道菌群与癫痫的相关研究
目前,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全球人民的身体健康,是造成全球范围内因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尤以冠状动脉病变为重,冠状动脉疾病中最危急的当属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近几年,随着心肌血运重建治疗逐渐兴起,AMI患者突然死亡的概率大大减低,但AMI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的患者仍然在稳定的增加[1].近年来,抑制或逆转心肌重构是治疗AMI、改善AMI后心力衰竭的研究热点.然而,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在心肌重构的病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调控miR来改善心力衰竭的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变性病,具有高度致残性,致残原因不仅涉及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致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疼痛是PD非运动症状致残的原因之一.疼痛在PD患者中的患病率为40%~85%[1].疼痛可分为两种:继发性伤害性疼痛和原发性中枢性疼痛.继发性伤害性疼痛与运动症状和关节变形有关,通常出现在疾病后期,并与运动症状波动密切相关.原发性中枢性疼痛,被认为是疾病本身的直接后果,可能在首次出现运动症状之前发生.这种疼痛描述为模糊的紧张感、瘙痒或灼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