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俗学是一门充分反映人民群众集体生活的综合性文化学科,也是现当代文学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渊源。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特定形成的一种集体文化意识,它是一门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这是民俗文化的本质所在。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演进不断驱动着民俗学意识的发展,因此,民俗学意识与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民俗学意识与现当代文学的联系,探究民俗与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为民俗学意识的发展演进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张娜(1996-),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并且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人类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学意识,主要是指以民俗学理论为依据、以民俗传统文化为内涵、以民俗风情为认知的文化意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意识已经经历了萌芽、发展、逐步成熟等阶段,其中,民俗学意识在文学中所展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一、民俗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文学创作自古至今都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提炼生活的生活艺术,文学的发展与民俗的演进是息息相关的。民俗与文学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不可否认,民俗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学是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果。不论是原始社会的鬼神文化,还是现代社会的宗教文化,都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民俗活动,正是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催生了文学艺术创作。比如《周易》、《风土记》等,都是民俗活动与文学艺术相互交融的具体表现。
  文学创作通常都是取材于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是在其基础之上进行艺术加工并创造出文学作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学创作者用文学独有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及艺术审美角度来重现民俗活动的特征,用文学的笔触渲染氛围、传达情感,让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提炼和升华。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现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文学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的变革,使得文学批评经历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漫长过程。“五四”文学的开放性与多维性促进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转变,其中,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现当代文学对民俗学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视角。同时,这也促使文学创造者将创作目标更多地定位在民俗活动上,将民俗文化巧妙地融合在艺术创作当中,极大地促进了民俗学的文学艺术创新,而文学作品也通过民俗文化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二、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渗透
  民俗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立于其他任何事物的文化意识,具有独立性和永恒性。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这种意识的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革命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主流思潮。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现当代的文学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文学创作者开始创新写作思维,将民俗学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学作品当中,使得文学作品更贴近群众生活,获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可。比如,鲁迅的批判小说《阿Q正传》,从社会的不同层面批判人性的缺失,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下扭曲的社会和腐朽的传统。鲁迅小说中批判精神所反映出的民俗学意识是国民思想进步的重要表现,文学创作的助推力使得民俗学意识突破了固守僵化的传统格局,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批判精神已经从社会、政治层面深入到了人性和文化价值的层面。
  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渗透是多维化的,这也促使文学创作更加注重文化的主题性和多义性。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强调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突显了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者倾向于通过塑造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来拓展思维空间和艺术张力,使得新时期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思潮不断更新、不断变化。比如,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俗文学,在挖掘民俗学文化的同时对乡俗文化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里面,有大篇幅描绘乡村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文字,“青山绿水、小桥白塔”,既突显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揭露了民俗文化的本质,也从文学的视角表现了深邃悠远的乡土意境。
  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得以表现,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意蕴深远。总而言之,将民俗学意识渗透到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民俗文化的理性掌握和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总结:
  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特定形成的一种集体文化意识,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人类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意识与现当代文学艺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二者关系紧密,使得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提炼和升华,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毛海莹. 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袁俊华. 试论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v.32;No.13102:14-15.
  [3]周水涛,江胜清.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v.52;No.22505:80-88.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学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小说、散文、戏剧、影视作品的语言均各有各的特色,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他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着,它受社会背景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因此,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是多样化的。就如我们不能用列夫·托尔斯泰时期的文学语言标准去衡量桐华玄幻小说的文学语言,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审美性。所以说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是一个没有界限的概念,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文学语言的大众审美性是
摘 要:天津作家李治邦的中篇小说《你不能动摇我的支撑》,写了老实人赵志军的境遇。以同情弱者、为老实人抱不平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态度声张着人性的正义。其可贵之处在于,作者重视社会变革中人的心灵的蜕变、做人生活原则的消弭,关注着当代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自觉履行着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职责。  关键词:李治邦;文学与道德;品行与责任;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赵石(1989-),女,汉族,河
摘 要:空间转向是我国在文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突破,基于空间转向理论下的中国文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我国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空间转向理论将文学带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促进了我国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对我国文学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空间转向理论的具体内涵,并分析基于空间转向视阈下的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以保持文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空间转向视阈;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