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普通话”的古人是如何交流的?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uyu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会发现剧中的古人不管来自北方还是南方,无论居身于市井之地或是蛮荒山野,他们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其实稍有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就算是今天,在远离行政中心的地区,仍有不会说普通话的人,何况连普通话都没有出现的古代?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靠统一的文字被传承至今,如今人们靠研读古文献来了解历史,在此我们不得不感谢秦始皇,是他统一了古文字,让分布在广袤华夏大地上的古人得以相互交流,并融合成统一的华夏民族。
  然而,尽管文字被固定了,思想文化的传播畅通无阻了,但碍于中国各地被山川河流所分割,不同聚落的人们形成了各自的地方口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言。人们日常碰面,不可能随身携带纸和笔,所以通常情况下都是依靠口头来交流,交谈双方来自同一个地方还好,若恰巧来自相距甚远的两地,可如何是好?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就有这样的描述:“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想象一下,苏东坡是四川人,北宋皇帝是河南人,难道苏东坡在见皇帝时,只能用四川话来和北方的君主交流吗?再比如康有为是广东人,而光绪皇帝是北京人,光绪皇帝能听懂康有为的粤语方言吗?前者还勉强,后者在没有现场“翻译”人员的情况下,除非光绪皇帝自学过粤语,否则是完全不可能听懂的。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这个概念来自于现代汉语,是近百年来才出现的官方语言,在此之前,根本不存在普通话这一说法。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与异乡人交流的呢?在古代,有没有一种统一的交流语言,以便于不同地方的人们日常沟通?
  历朝历代都有官方标准音
  别说,古人还真有统一的交流语言!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得知,古代也有“普通话”,被称为“雅言”,一般为当朝国都所在地的地方语言。
  先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时期,即夏、商、周说起,这个阶段的朝代都城都建在河南,所以当时的雅言就是河南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也就是周朝国都洛阳,号位东周,因此洛邑地方语言便成了东周时的雅言。《论语》里讲“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孔子虽然是鲁国人,但他不用山东话讲学,而是用河南话讲学。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建都咸阳,咸阳位于关中,所以秦朝时的雅言便是关中话。
  到了汉朝,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汉朝时期的雅言基本便是陕西话和河南话,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也有“正音”“雅言”和“通语”等不同的称谓。
  东汉灭亡后,经历了著名的三国鼎立时期,但没过多久,全国又被西晋统一了。西晋的都城在洛阳,因此雅言又变回洛阳方言。殊不知好景不長,接着又发生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闹得全国不得安宁,西晋王朝也只能迁都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当时从洛阳南迁而来的朝廷士大夫们,普遍说着浓重的洛阳方言,而南京本地人说的却是吴语,二者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新的口音,叫做金陵雅音,又称吴音。
  后来南朝也建都于此地,于是,整个南朝的雅言便是吴音。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在灭了陈朝之后建都长安,而隋朝的雅言,则以吴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
  唐朝的国都在长安,制定了《唐韵》,而《唐韵》理所应当以长安话为标准音,唐韵也是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的;不过当时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苏州话也是唐朝时候的通行语。
  到了宋代,朝廷在《唐韵》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广韵》。
  元朝时,则以当时的首都元大都的大都话为标准音,元大都在哪里呢?就是今天的北京。
  北京话到清朝才形成
  元朝灭宋后,很多宋朝的士人便衣冠南渡,所以后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便定都南京,因此元朝初期,标准语言是南京官话。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将明朝国都迁到了北京,但经过元末战乱,北京地区人口所剩无几,所以朱棣不得不从南京迁移四十多万居民到北京居住,以弥补人口不足,这样一来,南京官话便顺理成章被带到了北京。由于这批迁入北京的南京人占据了北京人口的大多数,所以整个明朝时期,其实标准音都是南京官话,北京话的通行范围反而很小,影响力甚微。
  南京官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维持着稳固的地位,直到清朝早期,都具有强大的惯性。不过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北京话”也在无形中产生,这种口音,是在北平话和南京官话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渗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形成的。
  可以说在清朝早期,尚未规定统一使用的“雅言”。直到雍正时期,由于部分南方官员在上朝汇报工作时使用乡音,导致与皇帝的交流出现困难,朝廷才设立了正音馆,专门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北京官话。
  如今我们所使用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便是在清朝中后期逐渐奠定基础的。
  时间到了近现代,1903年,清政府在《学堂章程》中规定:“各国语言,全国皆归一致。兹以官音(即北京官话)统一天下之语言,故削币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至此,北京官话开始在全中国被普及开来。宣统元年,即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提出把“北京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
  可见,古人虽然没有“普通话”,但一直推行着朝廷官话,用这种官方通用语言,来确保朝臣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而普通百姓碍于古代交通不便,流动范围较小,再加上通讯手段落后,和异乡人接触的机会也较少,所以就算一辈子只擅长自家方言,也不会带来不便。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的作家巴人在他的《巴人的笔名》一文中,写到了他曾用过女性化的笔名,如“碧珊”、“碧珊女士”等。这种男作家以女性化的名字作为自己笔名的事,在民国时期的文坛上屡见不鲜,后来却似乎就不常见到了。  其实,民国时期的文人中用过女性化笔名的有很多。郭沫若用过“安娜”,茅盾用过“四珍”、“冬芬”这种既女性化十足,又中国味十足的笔名。不过,民国时期的一些男性文人更是有个性,他们不仅给自己取了女性化十足的
提到女巫时,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形象?你是否见过干瘪而皱皮的老太婆,她有着鹰钩鼻,戴着一顶尖帽子,一身黑衣打扮,站在冒热汽的蒸釜旁,她还能骑在扫帚柄上飞行?或许她身旁还有一只卷曲着的黑猫?你甚至还听到了嗖嗖尖叫的风声……  这是一种反复出现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关于女巫形象的老套场景。最典型的描写来自玛格丽特·汉密尔顿所著的《绿野仙踪》(1939年出版)。书中的女巫有帽子和扫帚柄,而且肤色发绿。除了
据世卫组织统计,每年有近5.5万人死于狂犬病,大多数死者来自亚洲和非洲,很少来自欧美。这是为什么呢?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狂犬病发病率低,是因为美国大多数州已立法规定家养动物,如狗、猫和雪貂要打狂犬疫苗,因此传播狂犬病的主要是野生的蝙蝠和小浣熊。但是欧洲则是另一个故事了,让狂犬病在欧洲几乎绝迹的,是瑞士鸡头。  在欧洲传播狂犬病的主要是赤狐。二战期间,携带狂犬病毒的赤狐袭击波兰。接着,狂犬病以每年
团圆宴   家里的相框多年来一直空着   想拍张全家福。大家伙却怎么也湊不齐   不说忙。只说不巧。更不巧的是还做了一家人   分灶之后,各人都回家吃自己   不知道。自己怎么个吃法。他家的日头也与我家的不同   堂弟喜早睡,而我偏爱晚起   高堂老迈,更多的人正被缺席。爷爷离开之后   第三个年头,在他墓穴的四周,我百无聊赖   抬头一看,只有落日兀自地团圆   繁衍   前年。正月初四,表嫂把
1.在一般人眼中,UFO代表着外星人快速运动的圆形飞碟。但鲜为人知的是,天空中一些怪异的云竟然也可能是高速旋转的UFO的一种,或者可能是与UFO有联系的一种独立形成的生命。這种怪异的云在毫无知觉中袭击或者绑架人类。  2.俄罗斯不明飞行物专家柯辛诺夫说,他曾亲眼目睹了这种怪异的云。那是1989年9月初,当时柯辛诺夫正在树林中捡坚果,感觉到背后总是有一双眼睛盯着他。但当柯辛诺夫回过头观察时,却发现身
显十字的兔子  一只名叫Fluff的棕色大兔子前额上出现了一个十字。来自康沃尔郡彭赞斯的凯特·哈泽尔养了Fluff不到一年,有一天她带着年幼的女儿罗莎去喂它时,罗莎告诉她:“妈妈,Fluff正在变成小耶稣,她的额头正中央长出了这个十字。”51岁的哈泽尔女士说:“我看了看,真的很明显。这个十字不是慢慢长出来的,而是突然出现的,它看起来就像圣皮伦十字凯尔特十字中的一种。所以,它要么是圣皮伦的转世,要么
对于动物来说,很难像人类那样很精确地使用手指,并做出各种抓握等复杂动作。这是因为我们拥有灵活的“大拇哥”,而灵长类动物猴子,之所以能剥香蕉,上树摘无花果都是依靠灵活的拇指。除了灵长类,其它哺乳动物,比如熊,它们手指头的排列方向和我们的脚丫更相似,都是向前的,因此让它们用“手”抓支笔,那可真是太难了。  大小熊猫的“假拇指”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身为熊中的超级巨星,大熊猫就以整天抓着竹竿、平和憨厚的
在冬天的公园、果园和马路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绿化树和果树的树干下部被刷成白色。这是为什么呢?  在冬天,树木上面刷一层白涂料通常称之为刷白。刷白都在入冬前进行。刷白一方面是预防冻伤,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预防虫的伤害。冬季天气寒冷,当白天有太阳时,人们可以出来晒太阳,晒完太阳后,晚上可以躲进被窝,可是植物无论多冷,都是站在原来的地方。这样,白天热,晚上冷,而且冷热差异很大,使植物受害的程度比人们生冻疮
《傲慢与偏见》中,因为女主伊丽莎白过早地对达西下了定论而差一点失去了一段良缘,伊丽莎白其实是一个喜欢钻牛角尖,看问题比较偏激的人,这样既影響了生活,还很容易错失爱情。我们每个人看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对待感情和生活也常常偏执,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情感交织中,偏激便会让人处处碰壁,成为一道阻碍。固执的人如果不善于开拓自己的内心,只会将自己牢牢锁住,这样也只能带来更多的痛苦。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能让你称
农耕中的牛  家牛是从原牛(“原始牛”的简称,即家牛的祖先)驯化来的。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大约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牛已被先民驯化。距今6000年左右,被驯化的黄牛与水牛已经广泛出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民的生活中了。  正史中关于养牛的记述早见于周代。据《周礼》记述,周代设“牛人”一职,专门负责照料国家的牛:“掌养国之公牛”。为了供养这些牛,国家还专门划拨出田地,称“牛田”。在犁耕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