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来源 :产经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ttwytp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强调制造业投资应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反映了中央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视.那么,技术进步偏向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02-2017年我国285个城市的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配置效率,实证研究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地级市技术进步整体偏向资本,但呈逐渐递减趋势,而偏向劳动的年份集中在2002年和2003年,且均集中在西部地区.分析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发现,劳动、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均有助于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外,人均收入、对外开放程度、外商投资、教育和科技投入也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因地制宜的对外开放,加强对落后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资本引进,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规范的中央转移支付,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其他文献
偏离—份额分析法产生于1940年代,经过近80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地理学、特别是城市和区域科学等多学科中的一种分析工具,并于1980年代末被引入我国.在基础的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一方面学者们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扩展出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和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法,试图降低时间与空间因素对分析结果造成的不确定影响.另一方面,学者们试图将分析法表达式进行更合理、更精确的分解,以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问题解析的有效性.以此为出发点,偏离—份额分析同位模型中的Esteban-Marquillas
以西北地区31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值、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索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①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最邻近指数R=0.364,符合凝聚分布模式.②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全局莫兰指数为0.878,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大部分传统村落分布在冷点区和次冷点区.③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主要集中于三个分布区:青海省与甘肃省的交界处,陕西省北部,陕西省东部.④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形成受到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影响.最后,就传统村落的
中国城市创新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协同性差的问题.政府大数据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宝库,是赋能城市创新、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政府传播视角,通过Netlogo仿真实验识别了影响政府大数据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并将其纳入企业公共信息资本积累函数,以此拓展了企业横向创新内生增长模型并探究了政府大数据赋能城市创新的微观机制;此外,本文以2014年实施的"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政府大数据对城市创新的赋能作用.理论研究表明:激励政府提高传播意愿和优化大数据传播情景能通过改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理单元和支撑平台,是旅游业众多关键发展要素的集聚地,其高密度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消费集聚迫切需要高效的快速交通设施作为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双变量LISA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究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快速交通与城市旅游生产率的空间关联特征,验证快速交通对城市旅游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及机理.结果 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生产率的双变量LISA集聚总体呈增强态势,二者互具空间依赖性.②长江经济带快速交通对旅游生产率存在显著
村庄发展类型识别作为统筹县域(市域)范围内村庄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对后续村庄发展与振兴有着重要影响,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为更好地巩固扶贫成果,尤为需要科学把脉村庄发展类型.文章通过构建村庄发展类型识别模型,以湘西地区凤凰县为例,对261个村庄进行类型识别.结果 表明:①村庄类型分为五类八型;②凤凰县以集聚提升类与基础整治类村庄为主;③凤凰县全域以低发展潜力低限制、中等发展潜力低限制型村庄为主,整体发展潜力较低导致集聚提升类村庄呈片状分布在国道、省道等交通干道附近.针对凤凰县不同村庄发展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旅游—生态—城镇化耦合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及分解等方法,测算2007-2019年京津冀旅游—生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并从时空两大角度分析其演化特征.结果 表明:①京津冀旅游、生态、城镇化指数表现各异但均保持增长趋势,整体上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并进入提质增效阶段,旅游指数相对较低并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而生态指数则反映出阶段性与时滞性.②三系统处于高耦合、低协调向高耦合、高协调转变的状态,且协调度在时间上由轻度失调向良好协调
本文定义了"数字金融能力"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检验了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的效应和作用渠道.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处理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均显著地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交互效应显示,在相对贫困样本分布越多的能力水平上,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减贫的概率越大.这种交互特征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在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的机制方面,提升收入、促进财富积累、缓解流动性约束、影响购物渠道四个中介渠道的贡献比例差异值得特别关注.致力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应重视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