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在月光里舞蹈

来源 :小学生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人的银色月光里,优美的音符像小精灵一样,在音乐家脑海里、指尖上跳起迷人的舞。
  聆听着美妙的乐曲,和月光一起来跳支舞吧——
  吟唱一首迷人的诗
  
   曲名: 《月光》
  创作者:德彪西
  音乐素描
  一轮圆圆的月,安静地挂在半空中。
  高远的夜空,像黑色的天鹅绒一样铺展着,上面点缀着钻石般的星星。
  远处,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银子般闪亮。
  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辽远。石楠悄悄开出一朵新的小白花。虫儿在草丛里低声交谈。风儿轻轻哼着小曲。树叶跳起婆娑的舞,原野上充满迷人的香味。
  仙女挥动长长的衣袂,轻烟一般飘然起舞。教堂里,传来隐隐约约的钟声。
  
  故事点播
  伟大的音乐家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鼻祖”。他出生在一个浪漫的城市——法国巴黎。他喜欢用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创作,从不局限于传统的技法。他的音乐旋律优美,如梦幻般闪烁着斑斓的色彩,充满个性。
  在德彪西的音乐里,你能感受到柔和的月光,清晨的微风,花朵的低语。美丽的音符,像是在琉璃台阶上走走停停,清脆而雀跃。罗曼·罗兰称他为“伟大的梦境画家”。
  钢琴小曲《月光》是一首迷人的作品。德彪西用轻盈的音乐,描绘出一个迷人的月夜。
  这支曲子的灵感来自一首动人的诗。
  1884年,德彪西去意大利留学,贝加摩地区美丽的风光、浪漫的假面舞让他印象深刻。他想用音乐把它“记”下来,却迟迟没有动手。直到后来,偶尔读到诗人魏尔伦的《明月之光》——
  你的灵魂是一幅绝妙的风景
  村野的假面舞令人陶醉忘情
  弹奏着琵琶,跳啊,唱啊
  奇幻的面具下,隐隐透出忧郁
  
  当欢舞者用“小调”的音符
  歌唱爱的凯旋和生的吉祥
  他们似乎不相信自己的幸福
  当他们的歌声溶入月光——
  月光啊,忧伤、美丽、寂静
  照得小鸟在林中沉入梦境
  激起那纤瘦的喷泉醉心啜泣
  喷泉在石雕中间 苗条而又轻盈
  充满梦幻色彩的诗,和德彪西脑海中的动人景色交织在一起,灵感瞬间如泉水喷涌。他坐在钢琴前,优美的旋律在修长的指尖流淌出来。《月光》在黑白琴键上诞生了。
  饱含风霜的二胡曲
  
   曲名:《二泉映月》
  创作者:阿炳
  音乐素描
  路边,梧桐树掉光最后一片叶子。收割过的田野,空旷辽远。
  深秋的雾气在地面悄悄升腾起来。
  清冷的月光照在石板路上。
  盲艺人背着二胡,走在冷寂的小路上。风吹动他的青衫。月光下,孤单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穿过夜晚的小巷,走上桥头。远处传来谁家的琴声。
  抬起头,冷清的夜里,只有月照芦荻洲。
  故事点播
  阿炳是华彦钧的艺名。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他对民间音乐充满强烈兴趣,从小就跟父亲学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小小年纪,他就成为当地出色的乐师。
  阿炳34岁时,因病双目失明。贫病交加的他,流落街头,生活艰苦。他性格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阿炳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爱憎鲜明,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
  每天外出卖艺时,他穿的衣裳破旧但洁净。妻子用一根细竹竿或一把折扇牵着他的手,阿炳戴着墨镜,平静地昂头走在后面。《二泉映月》就是在这时创作的。阿炳用委婉流畅、跌宕起伏的旋律,诉说着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情感。
  这首曲子原本没有名字。阿炳经常在江苏无锡惠山的一个小亭子里,拉起这支动人的曲子。惠山脚下,有一泓美丽的泉水,被誉为“天下第二泉”。 后来,中央音乐学院几位老师来到阿炳家,录制这首曲子时,大家一起商量,取名为《二泉映月》。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舞台上演奏此曲,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它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二泉映月》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感动着无数热爱音乐的人。
  谱写一首爱的旋律
  
  曲名:《月光曲》
  创作者:贝多芬
  音乐素描: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大海浩渺无边。微波粼粼的水面,洒满银色的光。
  月亮在薄薄的云层中穿行。
  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划过一道银色的弧线。
  海鸟低低地盘旋着,用翅膀掠起一串水花。
  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被月光照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涌过来,不停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
  
  故事点播
  贝多芬,伟大的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谱写了许多动人的伟大乐曲。贝多芬喜欢沉浸到生活中,感受人们的欢乐和痛苦,把感受渗透在音乐中。他的音乐既壮丽宏伟,又朴实鲜明,内容丰富,深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月光曲》优美动听,饱含深情。关于它的创作,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在一个美丽的月夜,贝多芬在莱茵河畔散步时,遇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在茅屋里弹奏他的曲子。他深受感动,走进茅屋,在皎洁的月光下,即兴创作了这首动人的曲子。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的。它献给一个叫朱丽叶的美丽女孩。朱丽叶是伯爵的女儿,她和贝多芬真诚相爱,却因为门第的鸿沟,被迫分手。贝多芬把对爱情的向往和内心的悲愤,倾泻在这首感情炙热的钢琴曲中。
  后来,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到这首曲子时,想起了一幅迷人的画面:在瑞士美丽的琉森湖面上,月光在水面荡漾。出版商据此命名为《月光曲》。
  
   热情倡议:
  在安静的房间里,闭上眼睛,聆听不同的音乐。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脑海里会出现许多动人的画面。用笔把你想像中的场景记下来,或画下来。这就是迷人的“音画”。邀请几个好朋友,一起来创作“音画”。
其他文献
甲:你的眼睛好吗?  乙:视力1.5,没问题。  甲:好,那我就来试试你的眼睛。  乙:行!    甲:你看上面的两条线哪条长?  乙:(立即回答)上面的线长啊!  甲:你的眼睛有问题。你量一量这两条线的长度吧!  乙:(量两条线的长度)上下两条线居然一样长!看来,我的眼睛真有问题了。  甲:再来试试看,下图中从A点到C点和从A点到B点再到C点的路线哪条长?    乙:(观察片刻后回答)从A点到B
1  余言知道在哪个城市读大学这件事情上,永远无法与父亲达成一致,索性也不再与父亲争辩。这几天一吃完饭余言就一个人径直回学校,之所以说一个人,是因为谁都知道他爸是这所高中高三的年级主任,平常这个点都该是他俩一起进学校。  余言和他爸的关系不错,只要不是在学生面前余言都叫爸爸老余,他们之间的矛盾挺少,这也要感谢老余是教语文的,特会做思想工作。用老余的话说就是:还没有我三寸不烂之舌解决不了的学生。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