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坚持 有益的探索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1985年12月27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会议讨论、制订了《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以下简称《规划》)。1986年11月,《规划》正式印发,我国的课余体育训练进入有目标、有规划、有要求的发展阶段。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在全国确定了51所高校为首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试点校,并于1988年公布了216所中学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开始了“教体结合”的实践与探索。30年后,2017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又是对“教体结合”的一种促进及巩固。本期本刊将与广大读者一起回顾和梳理“教体结合”提出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经验,加强对文件精神的认识与理解,指导下一阶段的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对此,特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宋尽贤对《规划》的制订背景等进行了撰稿回顾;并对参与《规划》實施15年后开展情况的调研与总结工作的首都体育学院杨铁黎教授,及作为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清华大学体委副主任陈伟强教授,从“教体结合”的指导思想与含义、发展阶段以及在实施“教体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专访;邀请一直关注学校体育教育及运动队建设的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小伟对实施“教体结合”30年的所思所想进行呈现。另外,还呈现了1所学校实施“教体结合”的案例,以供读者参考。
  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在山东掖县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会议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召开,是我国历史上第1次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讨论制订的《规划》明确了1986年-2000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规划》的制订标志着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制订《规划》的背景
  (一)学校体育拨乱反正初见成效,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于1979年5月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就恢复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也就“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建立健全业余竞赛制度”等与学校竞技体育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要注意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努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同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委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专门提到:“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学校要建立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
  根据国家体委、教育部制订的《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1982年分别在北京、太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这期间,中国女排勇夺世界杯冠军,并开始了“五连冠”的征程。在女排精神鼓舞下,胸怀“振兴中华”的壮志,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文化革命”中荒置的学校运动场又重新沸腾了。与此同时,校际体育比赛也逐渐活跃。先是由上海交大和清华发起、并得到上海金笔厂赞助在上海举办了“英雄杯”大学生篮球赛;之后分别在沈阳、武汉相继举行的“孔雀杯”“钢花杯”则吸引了更多的学校参加;北京航空学院等学校组织的大学生排球比赛,参赛学校也越来越多。由大学带头,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热情日益高涨,展现出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潜质和能力。
  (二)体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要求重点抓好学校体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
  1984年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体育代表团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还取得了金牌总数第4的优异成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体育热。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以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强国强民”,此通知指出:“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要积极发展城乡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健康水平,重点抓好学校体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家体委于1984年11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把贯彻这个通知与贯彻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结合起来,加快体育改革步伐。改革方向中有两点与课余体育训练紧密相关。一是体育发展机制的社会化,重新强调体育的社会分工,即在国家体委领带下,恢复国家办、部门办、单位办的三结合体育发展机制;明确学校体育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国际学生体育竞赛逐步由国家体委移交由教育部组织参与。二是体育训练体制改革,基本思路是坚持全国一盘棋,改变过分集中由省以上体委办优秀运动队的状况,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企业、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
  鉴于上述背景,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课余体育训练健康发展,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召开了本文开头提到的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高教厅(局)、体委的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部分基层学校的领导、教学研究人员160余人与会。会议总结交流了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经验,讨论、确定了《规划》的框架。《规划》的正式文本于1986年11月11日,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印发。
  二、《规划》的主要精神
  (一)“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部分”
  根据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总则第二条对学校体育的准确解释“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规划把原来的“业余体育训练”订正为“课余体育训练”,不仅指明了课余体育训练的教育属性,也宣示了与职业或专业体育训练的不同。   (二)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增强全体学生体质
  《规划》多处强调:“在增强全体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促进学校体育发展,造成关心体育、重视体育的风气,带动全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三)明确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目的
  1.《规划》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强调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也是人才,“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各个方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努力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科学文化知识合格,并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才能的优秀人才”。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充分发挥学校培养各类人才的功能,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
  3.“培养优秀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既能振奋师生奋发上进的革命精神,又能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造成教师、学生人人重视体育,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风气。通过正确的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能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明确了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带动师生参加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方针能以全面贯彻执行。
  三、《规划》颁布前遇到的几个问题
  “掖县会议”纪要于1986年3月发出,但《规划》却拖到11月才正式公布。《规划》的具体实施遇到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经费
  “掖县会议”拟定的《规划》初稿只是总体设想,并未对具体政策与实施步骤等做出规定,更没有提及课余训练的条件保障,特别是训练经费的来源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寄希望体育主管部门,体育部门认为应由教育经费列支,或由国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经费无着落,《规划》何从谈起?
  (二)实施规模
  受经费与其他物质条件不足的限制,《规划》的实施只能先从小规模试点起步。于是,1986年11月国家教委又对同年4月发出的试点学校申报、审批暂行办法作了补充,特别是对试点学校数量作了较严格的限定:沿海、经济较发达和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省3所,其他省1所;每所學校试点开展的项目1~3个;试点中学数量按每所试点高等学校与5所中学挂钩配置。
  (三)招生
  “掖县会议”召开前,教育界、体育界对课余体育训练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和设想,一些先行一步的大学都在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运动队、组织体育竞赛。对于如何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在“掖县会议”上、乃至会后一段时间仍然众说纷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龙”“混龙”之争。一种观点主张直接把一部分现职或退役专业队员引进学校,并自喻为“混龙”。“青龙”是主张“混龙”观点的人对另一种观点的称谓,认为“清一色”的小学-中学-大学相衔接的“一条龙”,即“青龙”体育训练体系,在当时那个阶段行不通。争论的实质是试点学校招生招什么人,怎么招。1987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试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对招生对象作了明确规定:在校学习的中学生,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条件,高中阶段获省级(含)以上体育竞赛前6名以上或二级运动员以上。通知发出后,“混龙”的主张有所收敛,但个别学校仍未按通知要求严格执行,为学籍管理、体育竞赛运动员资质审查招致无尽麻烦。
  (四)教学管理
  早在《规划》起草时,对课余训练试点学校学生运动员如何管理,就成为各方面,特别是准备申报试点高校关注的焦点。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87年7月印发了《试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办法(试行)》。
  (五)试点中学
  在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积极筹划大学试点的同时,中小学试点工作稳步推进。1988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中学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并公布了第1批216所试点中学名单,并明确小学仍以传统项目的形式开展课余训练。公布试点名单时正式定名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进一步强调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对“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称谓,有人认为不准确,但也没有更贴切的名称,权且从众,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历时近2年的广泛调研和艰苦论证,至1988年7月课余体育训练规划及相关配套文件全部完成。以1988年大学暑期招生为起点,《规划》正式实施。
  四、《规划》的实施
  《规划》的实施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课余体育训练机制初步形成
  《规划》的贯彻实施,使得学校课余训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了适当的位置。《规划》构筑的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框架被学校和社会普遍接受,试点学校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学校申请列入试点范围,一些非试点校也按《规划》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以试点中学为骨干,以试点大学为龙头的课余体育训练网络初步形成。在学校竞技体育水平总体提高的基础上,也为高等体育院、校和省、市专业运动队输送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
  1988年国家教委公布了216所中学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重视,也激发了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到2004年止,被教育部批准的“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达102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达320所,接受训练的人数达25000人左右。目前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注册的运动员人数为5835人。
  《规划》的实施,也促进了对课余体育训练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呈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并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模式。如,“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与高水平试点大学一条龙办学模式”“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办体育俱乐部的模式”“高水平试点大学与行业体协联办模式”“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与专业队联办模式”“传统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办模式”“传统校独立运行模式”等多元化的“教体结合”模式,并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二)课余体育训练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规划》实施以来,经过十多年探讨与实践,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规划》结束后的第二年,在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4枚金牌,获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9年在哈爾滨举行的第24届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上,我国学生运动员又取得了18金牌、18银牌、12铜牌,总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运动成绩逐年提高,一批学生运动员的体育运动成绩达到了健将标准,运动会各项纪录多次被刷新。
  (三)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健康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体育对于促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余训练和各种比赛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凝聚力,丰富了学校的社会形象,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加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如CUBA提出的“大学生自己的篮球赛”“打篮球是我的梦想,上大学是我的梦想,CUBA是我圆梦的地方”的宣传口号都带有鲜明的校园文化气息。使校园文化更有活力、有朝气、有个性。
  (四)学校体育竞赛拓展了国际教育交流渠道
  《规划》实施以来,由教育部门组织参加了多次国际中学生体育比赛,并在一些赛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有世界中学生越野赛、太平洋地区学校运动会、第十九届中学生足球锦标赛、第九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等。自从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国学生运动员夺得金牌总数第1以来,第22届、23届、24届我国学生运动员均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参加国际间学校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使我国学校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同各国学生间的友谊。提高了我国学校在国际学校体育界的地位和知名度,为今后由教育系统组队参加世界水平的学生运动会及各单项体育比赛积累了经验。
  五、经验与启示
  (一)立德树人
  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目的首先是培养合格人才。
  (二)坚持课余训练的教育属性
  运动队的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
  (三)坚持科学训练
  体育训练和竞赛要遵从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
  (四)实事求是
  切勿陷入盲目追求高指标的怪圈。
  (五)保持稳定
  经实践检验的政策措施要一以贯之,切忌朝令夕改。
  《规划》颁布至今已经过了30年。当年为实施《规划》呕心沥血、不懈努力的一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拓者绝大部分已经退休,“掖县会议”的主持者之一、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何振梁先生也已于2年前作古。回顾30年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及其继任者锲而不舍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也正是他们在课余体育训练领域的有益探索才有了学校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在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民族振兴第1个百年目标而奋斗时,希望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继往开来,把学校竞技体育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学校体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2.
  [2]袁伟民,李志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9.
  [3]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宋金贤,廖文科.中国学校体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宋尽贤简介: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曾主持起草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及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10多个教育行政法规及管理文件,组织《学校体育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体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艺术教育史》等。
其他文献
曾经一次次地登上江苏省和泰州市教学能手的比赛舞台,每一次的收获是自己明白了与优秀者之间的差距。一堂课,一个活动,一份教案,一声口令,原来追求的梦想就在每天的积累中。作为女教师,作为一名体育人,我们也一样成为“汉子”,在自己守护的这份事业中努力去获得专业发展的点点滴滴。十多年来,是体育让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成为一名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是教学中点滴的感悟让我有了一篇篇论文获奖;是工作的历练让我懂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潮的影响,关乎学生体质健康的体育课处境尴尬——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校对体育课的普遍不重视,也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长此以往,即便中国在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屡获佳绩,也掩盖不了学生近视率、肥胖率逐年上升、身体素质日趋下降的事实。“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体育不过关,会严重影响民族未来的发展。  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必须冲破思想
一、学习目标的分层  分层制订目标并开展差异性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课参与度的关键。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如,学习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将学生分成A(能力强,拓展型)、B(能力一般,掌握好)、C(能力差,做好分解动作)3组,针对不同组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制订不同的学习内容。这些分组是一种动态的流动,根据学生的表现,A组如表现不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作出了規定,提出幼儿园要为幼儿的成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做好幼儿进入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之前的衔接,而幼小衔接是两个学习阶段之间平稳转换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工作在衔接上虽然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衔接工作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幼小衔接工作现状  近年来,教育界
认真拜读了伍典金、李欣两位老师撰写的体育室内课教学案例《爱孩子,请从细节开始》。在众多体育教师的眼光关注室外教学时,他们这篇有新意、有创意、有实效的一年级室内体育教学案例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一、问题导向  刚入学1个多月的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特别是对体育课感兴趣,所以参与体育活动时格外积极。但他们规矩、规则意识模糊,体育课堂常规做不到位,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源于观察和反思
十二指肠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侵袭性较高的恶性肿瘤,是发生在十二指肠的多位腺癌。十二指肠位于小肠的最上端,可分为球部、降部、横部和升部。其中,降部是胰腺管与胆管的汇合处。该部位长期受到胆汁和胰液的反复刺激,容易患癌症。十二指肠癌病变还与家族性息肉病、管状腺癌等密切相关,但发病率较低。同时,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十二指肠癌分类  十二指肠癌原发于十二指肠,根据原发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十二指肠腺癌、肉瘤
2017年9月3日晚,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协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在杭州黄龙体育馆拉开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布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  本届学生运动会是首次将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的全国学生运动会,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执教教师设计的《毽球——踢球与起球技术》一课,教学思想明确,能够紧紧围绕现行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为根本,力求在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和突破;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组织得当,教法新颖,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在教学细节和主教材的练习密度上稍加调整,则会更加完美。  一、选材得当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体育教材除了包含本身的项目化运动技能之外,还包括体能(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说起伟鹏老师,我的记忆一下子就被拉回到25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天。  清晰的记得那时我刚刚读高三,当时我的英语学习成绩较差,自己感到考取大学似乎希望渺茫,情绪十分低落。同桌小朱是体育训练队的,他劝解我说:“我带你去找体育老师,参加体育训练,考体育专业,咋样?”经小朱的劝说,我心动了,便随他一同去体育组找带队训练的教师。小朱是个急性子,一进体育办公室便大声介绍起来:“老师,这是我同桌,英语跟不上,想考体
一、教学结构整体设计理性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绝非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部分的简单填空题,而是基于模块或单元背景的整体构划。近年来,部分研究者与一线实践者已形成共识,即模块或单元内容应当整体布局,课堂实施更应整体谋划,因为“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课堂理念观照下的全国展示课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瑕疵。  1.教案格式限定的疑惑  本次展示体现出体育课堂恪守传统教学结构的同时,彰显出整合与开放的双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