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计算机学科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计算机教学往往采用的方式有接受式和活动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教师要善于合理安排,取长补短,寻找“中间地带”。本文有机地整合了“听中学、看中学、做中学、说中学”,探索出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中间地带”。
关键词:接受式教学;活动式教学;中间地带
题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老师带着30个学生去海边学游泳,老师会一声令下,“你们一起跳!”“你们要挣扎,不挣扎就要被淹死!”最后,20个孩子淹死了,10个孩子学会了游泳。而在中国,同样是学游泳,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再带他们去海边,结果,30个孩子没有一个被淹死,全部学会了。
顾泠沅(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美国的30个孩子,虽然只有10人学会了游泳,但这10人一定很优秀,而他付出了淹死20个孩子的代价;中国的30个孩子都学会了游泳,但付出了一部分孩子本来可以通过自己挣扎学会游泳的代价。两国的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接受式,一种是活动式,各有利弊,要善于合理安排,取长补短,寻找中间地带。
计算机这门学科它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计算机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这门学科在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上,一些人说“接受式教学”好,因为“接受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一些人则说“活动式教学”好,因为“活动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应具体分析以上两种方法的内涵,寻找出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中间地带”。
接受式教学
“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操纵教学媒体,学生主要是接受学习,通过教师与教学媒体产生间接的交互。教学内容是以现成的或结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不依靠学生独立发掘。学生只需要将所学材料内化,以便今后运用,其过程如图1。
活动式学习打破了以知识接受为唯一学习方式的局限,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和项目实施中求知,拓宽了有意义学习的课程渠道,可以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活动式学习打破原有以课堂为中心的界线,“边缘课堂”得到扩大,并向社会和大自然延伸,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活动式学习对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变和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起到驱动作用,教师从执教者变为引导者、咨询者或资料提供的伙伴,“能者为师”被师生在更高层面上所接受。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和探索精神。
做中学(学生投入,亲自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图片、课件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如此等等。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在这方式中,每个学生都是信息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交流是多向的。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让学生立足于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注重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强调全程参与。学生能做的,教师要让他们做一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要引导他们做一做。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做中学”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它可以是课堂中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课堂外的教学活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离开课堂,如到电子图书馆去查询,到计算机房去浏览,到论坛中去讨论,这些也都不失为一种办法。
说中学(讨论建构,交流成果)听懂的东西要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要说出来。“说中学”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体现,一是说自己,二是说别人。说自己:让学生说自己在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陈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构思以及在作品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当然也可以是自己对作品的评价。通过“说自己”,不仅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说自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方法。说别人,可以在“学生—学生”、“教师—学生”之间开展。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效果评价等方式来实施。“教师—学生”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评价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评价内容可以是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表达和归纳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生”之间相互评说,通过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总之,通过“说别人”,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图3是笔者设计的《网页设计—表单的制作》评价表。
参考文献:
[1]顾泠沅.寻找中间地带: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琳琳.寻找中间地带[N].中国教育报,2003-10-09,(8).
[3]王金发,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EB].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4-02-03.
关键词:接受式教学;活动式教学;中间地带
题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老师带着30个学生去海边学游泳,老师会一声令下,“你们一起跳!”“你们要挣扎,不挣扎就要被淹死!”最后,20个孩子淹死了,10个孩子学会了游泳。而在中国,同样是学游泳,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再带他们去海边,结果,30个孩子没有一个被淹死,全部学会了。
顾泠沅(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美国的30个孩子,虽然只有10人学会了游泳,但这10人一定很优秀,而他付出了淹死20个孩子的代价;中国的30个孩子都学会了游泳,但付出了一部分孩子本来可以通过自己挣扎学会游泳的代价。两国的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接受式,一种是活动式,各有利弊,要善于合理安排,取长补短,寻找中间地带。
计算机这门学科它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计算机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这门学科在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上,一些人说“接受式教学”好,因为“接受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一些人则说“活动式教学”好,因为“活动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应具体分析以上两种方法的内涵,寻找出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中间地带”。
接受式教学
“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操纵教学媒体,学生主要是接受学习,通过教师与教学媒体产生间接的交互。教学内容是以现成的或结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不依靠学生独立发掘。学生只需要将所学材料内化,以便今后运用,其过程如图1。

活动式学习打破了以知识接受为唯一学习方式的局限,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和项目实施中求知,拓宽了有意义学习的课程渠道,可以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活动式学习打破原有以课堂为中心的界线,“边缘课堂”得到扩大,并向社会和大自然延伸,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活动式学习对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变和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起到驱动作用,教师从执教者变为引导者、咨询者或资料提供的伙伴,“能者为师”被师生在更高层面上所接受。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和探索精神。
做中学(学生投入,亲自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图片、课件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如此等等。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在这方式中,每个学生都是信息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交流是多向的。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让学生立足于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注重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强调全程参与。学生能做的,教师要让他们做一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要引导他们做一做。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做中学”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它可以是课堂中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课堂外的教学活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离开课堂,如到电子图书馆去查询,到计算机房去浏览,到论坛中去讨论,这些也都不失为一种办法。
说中学(讨论建构,交流成果)听懂的东西要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要说出来。“说中学”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体现,一是说自己,二是说别人。说自己:让学生说自己在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陈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构思以及在作品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当然也可以是自己对作品的评价。通过“说自己”,不仅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说自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方法。说别人,可以在“学生—学生”、“教师—学生”之间开展。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效果评价等方式来实施。“教师—学生”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评价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评价内容可以是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表达和归纳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生”之间相互评说,通过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总之,通过“说别人”,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图3是笔者设计的《网页设计—表单的制作》评价表。

参考文献:
[1]顾泠沅.寻找中间地带: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琳琳.寻找中间地带[N].中国教育报,2003-10-09,(8).
[3]王金发,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EB].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