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的桥梁——成语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总感到有些吃力,对一些文言现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往往是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这是因为从古代的文言文发展到现代的白话文,其中的变化是比较大的。语言的障碍和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缺乏了解,使得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成语是固定词组,它脱胎于古代汉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它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语言当中,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可以把成语作为学文言文的桥梁,把成语引入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现象,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成语可以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更多的帮助。下面我就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通过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这一语言现象
  由于成语中保留了部分古义,因此多掌握一些这类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多掌握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如“痛哭流涕”中的“涕”是“眼泪”的意思,而非今天的“鼻涕”。再如“贻笑大方”这个成语中的“大方”是指“大方之家”,即“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或指“有某种专长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不吝啬”或”自然不拘束”之意。像这样成语还可以略举一些,如:飞沙走石、穷途末路、去日苦多、富贵不能淫、事必躬亲等等。以上画线的字都是古今异义字。
  二、通过成语掌握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一个文言词语往往有几个甚至更多的义项,这些义项有的延续到现在,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这些变化,把握文言词语的常用义项,以便更准确的理解其含义。
  如成语“厚古薄今”、“妄自菲薄”中的“薄”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义薄云天”、“日薄西山”中的“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再如成语“短兵相接”、“兵不厌诈”、“富国强兵”中的“兵”,分别是“兵器”、“军事”、“军队”的意思,掌握以上几个成语,就可以掌握相关词语的义项。
  下面再略举几个含有文言常用义项的成语:同舟共济(渡,过河)、无济(帮助)于事;日暮途穷(阻塞,不通)、穷(走投无路)寇莫追、穷(细致的描绘)形尽相、穷(极端)凶极恶。对于此类成语的掌握,需要教师在讲课中给予提示,把成语随时引入课堂。
  三、通过成语理解、掌握文言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却较少出现,因此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我们不妨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文言现象。
  1.名词用如动词
  看以下三个成语:(1)无所事事;(2)兵不血刃;(3)党同伐异。例(1)中画线的字“事”是“做”的意思。例(2)中画线的“血”字是“用血涂染”的意思。例(3)中画线的“党”字是“结党、结伙”的意思,以上三个词本都是名词,这里都用作动词。含有这种用法的成语还有不少,如袖手旁观、春华秋实、鱼肉百姓、文过饰非、苗而不秀等。以上成语中画下划线的词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
  2.形容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用如动词的现象在成语中也可见到,如:敬而远之、身先士卒、厚此薄彼、彪炳千秋、郑重其事、安之若素等。以上成语中画线的形容词都带有动词的性质,属形容词用如动词。
  3.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看以下三个例子:(1)选贤任能;(2)招降纳叛;(3)远交近攻。例(1)中的“贤”和“能”是“贤能之人”的意思。(2)中的“降”和“叛”是“叛变的人”的意思。(3)中的“远”和“近”分别指“距离远和距离近的国家”。这些词都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属于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含有类似用法的成语还有:去粗取精、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拈轻怕重、披坚执锐等。以上画线的字均属于用如名词。
  4.使动用法
  含有使动用法的成语比较多,如:(1)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飞沙走石;(3)汗牛充栋。例(1)中“善”和“利”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善”和“使……利”的意思。例(2)中的“飞”和“走”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带了宾语,是“使……飞”和“使……走”的意思。例⑶中的“汗”本是名词,这里带宾语,是“使……出汗”的意思。上述词语都属使动用法。再举例如:丰衣足食、打草惊蛇、兴风作浪、安邦定国、安身立命、沉鱼落雁、完璧归赵、洁身自好、闭月羞花等。以上画线的词均属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成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1)不耻下问;(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例(1)中的“耻”是“以……为耻”的意思;例(2)中的“先”、“后”本是名词,这里是“以……为先(后)”的意思,这三个词都属意动用法。再看下面一些成语:甘之如饴、师心自用、先人后己、兵贵神速、幸灾乐祸、是古非今。以上画线的词语同属意动用法。
  6.名词作状语
  含有这种用法的成语很多。如:(1)星罗棋布;(2)口诛笔伐;(3)风餐露宿;(4)日积月累。例(1)中“星”、“棋”表比喻,意为“像星星”、“象棋子”。例(2)中“口”、“笔”,表示行为工具,意为“用口”、“用笔”。例(3)中“风”、“露”表处所,意为“在风里”、“在露天”。例(4)中“日”、“月”为“天天”、“月月”的意思。上述名词都用作状语。再举例如:车载斗量、日新月异、风驰电掣、玉洁冰清、字斟句酌。以上画线的词都属名词作状语。
  另外,成语中也有为动用法和数量词活用现象。如,“以身殉职”、“争名夺利”两成语中的“殉”和“争”分别是“为……而死”、“为……而争”的意思,是为动用法。成语“二三其德”中“二三”为数词用如动词。
  四、通过学习成语,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1.掌握介词结构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因此很多学生也不在意,但做题时易出现错误。下面几个成语属于介词结构后置:无动于衷、烂熟于心、 毕其功于一役、行成于思、动之以情。以上成语画线部分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需提到动词前边。
  2.掌握宾语前置
  如成语“夜以继日”、“宽以待人”、“一言以蔽之”,介词“以”的宾语都提到了介词的前边。
  再看下面几个成语:何罪之有、毛将焉附、时不我待、莫予毒业、唯才是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利是图。这几个成语中画线的词在句中都是前置宾语。
  五、通过学习成语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准确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容。成语中保留了部分文化常识,掌握这些成语,对学生是很有益处的。下面,举些例子说明。
  1.称孤道寡、南面称孤、北面称臣、驷马高车、冠冕堂皇、布衣之交、膏粱子弟、三九之位,这些成语与人物的身份有关。
  2.总角之交、豆蔻年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之年、古稀之年、破瓜之年、黄口稚子等成语与人物年龄有关。
  3.千钧一发、半斤八两、咫尺天涯、退避三舍、锱铢必较等成语与计量单位有关。
  4.四书五经、三坟五典、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与文学常识有关。
  5.与纲常伦理有关的成语有:十恶不赦、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
  6.与婚姻有关的成语有:三媒六证、指腹为婚、结发夫妻等。
  另外,还有一些有特定意义的成语。如:三更半夜、铜壶滴漏、寿终正寝、五体投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等。
  了解了这些成语,对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一定帮助。成语中还保留有大量与佛教有关的典故,掌握这些成语,对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一定的帮助。
  把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作为桥梁引入文言文学习,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仅粗略地谈了成语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而且这里所说也只是一种方法、途径。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把成语引入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文言文会有很大帮助。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