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j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方式。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去探讨研究适合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方法。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此,在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认真探索、研究其教学方法的问题,并总结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课堂要多进行实例演示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要求70%左右的时间是上机操作,30%左右的时间是上理论指导课。但30%的理论课却指导着70%的上机操作课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对于很少接触计算机的中学生来说,对其内容和形式都缺乏了解,一句话:没有理论指导,学生面对计算机会觉得“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因此,教师在上理论课时要多做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任务要去完成,怎么去完成等等。精彩、新颖的演示还会使学生对新学科产生极大兴趣,激励学生对新学科的热爱。例如,在键盘指法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先进行一次高速度的指法实地演示,当学生看到教师运指如飞时,就会产生一种敬慕心理,就会产生一种“让我来试一试”的心理,就会对本来比较枯燥的指法练习产生很大兴趣,从而促进学习。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若能抓住中学生这些特点去进行引导,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又如,讲解用PowerPoint 制作多媒体演讲稿时,教师先演示,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演讲稿,从而产生一种感叹、想象,激发其思维,觉得“如果我认真学好,也会做出这样的多姿多彩的多媒体演讲稿”。这时,教师再去讲解演讲稿的制作过程,学生就会很认真地听课了。我觉得这种先操作演示,使其产生兴趣,然后讲授课本内容,从而使其认真听课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的逐条列出的方法,而应把教学目标结合到教师设计的任务中,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学生来讲,“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学生完成了任务,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当然,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紧扣教学目标,任务设计必须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才会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做好了这一步,一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讲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时,我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上成绩(当然是随便填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看清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教师这样一提出,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再提出:同学们帮其他班也排一下名次好不好?同学们纷纷喊到:“好,哪个班?成绩表在哪个目录下?”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一来,通过了学生自己动手排成绩来达到教学目标──掌握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
  三、教学内容要灵活、合理的调整
  一般其他学科课程的章节编排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宜调整其教学内容。比如数学课,没有前面的知识作铺垫,就无法讲授后面的内容。但信息技术课却很难讲一定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所以,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应进行合理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材中排版与打印时,可以先做好“参加信息技术活动小组的申请书”,上课时展示申请书,然后要求学生调用未编辑处理的文件进行排版,最后讲授编辑方法、汉字输入、建立文档、高级编排技巧等。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把word基本知识一节就溶入到了其它各节,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又能避免基本知识、汉字输入可能带来的畏难情绪。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先输入一段文字,然后练习编辑等操作。这样会加重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所用教材介绍Windows的那一章,大部分内容就是重复训练简单的操作,要设计出有趣的任务甚为困难,如果将这章的教学内容溶合到Word、Excel 等章节中讲授,就可以避免枯燥无味的机械性练习,效果会比较好。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的时间是进行实践操作,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根本忙不过来,这会挫伤许多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让学生之间互相辅导,互相帮助,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平时那些一知半解的同学,甚至完全不爱学和不会学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就是说,示范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多媒体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作品和成绩,给予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负责辅导一组同学。
  总之,只要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素质教育来不断探索、研究“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就必定能驾驶信息技术这艘航船,顺利抵达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金菲;思中有进 思中有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的几点做法[J]
  [2]徐爱娇;浅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J]
  [3]窦怀叶;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网络道德教育[J]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正在走进课堂,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它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可以把时间和空间充分还给学生,并让这空间和时间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笔者就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
2004年—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生物试题不管从试卷结构、命题范围、能力要求,还是难度系数都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因此,解析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生物试题,将会对2009年生物高考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本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化学已经逐步渗入到了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环节,另外,化学还是学生积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加强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学好化学就显的越来越重要。初中阶段作为正式学习化学的开始阶段,一直备受重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初中化学的学习,课堂枯燥乏味、单一的“灌输式”课堂在各学校非常常见,严重影响了学生高效课堂,顾
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它的核心是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对物理教师提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面对新世纪的人才需求
期刊
一、高中物理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1、初、高中物理课本的内容差别。现在的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相比,大致有以下区别:①从直观到抽象:如现实存在的物体——理想化模型质点。②从简单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静止——运动、带电体的运动,导线在磁场中的运动。③从无方向到有方向:如路程是算术运算——位移是画图(平行四边形法则)。④从定性到定量:如电阻的决定式的应用初中物理课本的内容形象生动、简单直接。所
化学概念能深刻地反应化学过程中的最本质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重视与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下面我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  一、提供真实
物理是门自然科学。往往与现实中有很多的联系,要是教师在备课与授课时脱离了现实很容易把教学引入“死胡同”,学生自觉不自觉开始厌恶这门学科,觉得很枯燥无味,而且很难学,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单一的教学是难以全面有效地完成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要解决方法和策略的问题。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的
期刊
一、幼儿学习计算机的意义  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末来社会人必备的条件,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从小培养幼儿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满足学前期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