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关键词:手 转喻 隐喻 连续体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用来描述大千世界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直接体会语言的魅力,而是需要付出些许认知努力,才能理解其中奥妙。这样的语言现象大都是以转喻、隐喻的形式体现的,可以归纳在意象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转喻是用易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者其它部分,或用具有完型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以邻近性为基础。而隐喻则是借用一事物来描述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以相似性为基础。大量的语言事实告诉我们,转喻和隐喻不仅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基本的思维、经验和行为方式。认知语言学兴起以来,认知语言学家一直认为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而转喻很多时候就被作为隐喻的子类来研究。近几年也有学者认为,与隐喻相比,转喻更具本源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但Jakobson在指出转喻和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的同时,也对它们进行了区分,指出:隐喻是聚合端,转喻是组合端。在聚合和组合的关系中,聚合意味着选择,是选择就有两者之间的替代。可以互相替代的事物之间一定有某些地方相似。相似性是被增添到邻近性上的,因此任何转喻都带有一点隐喻的色彩,任何隐喻也都带有转喻的痕迹。Radden、Taylor、Panther和Thornburg等的研究成果说明,无论是词汇还是习语,它们在意义上都体现出了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转喻是隐喻的基础,转喻可引起转喻映现。刘正光(2002)也认为转喻和隐喻二者之间构成连续体关系。其区别应是标量的而不是离散的,转喻和隐喻分别处于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因此两个实体间的概念关系由于以下两种机制的作用而可能更接近于连续体的某一端。一个是转喻的经验基础对隐喻的源域及其映射选择的制约作用,另一个是抽象机制(本身就是转喻性的)。本文尝试以汉语“手”所衍生的词语或习语为对象①,说明其中存在的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
二、关于“手”的转喻现象
转喻(metonymy)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用“A”来指称与“A”有关的“B”的语言现象。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人们善于通过对手的认知,用与其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生成新的概念。于是就有如下几种转喻现象:
(一)部分代整体
与“手”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拥有手的人了。汉语中有很多以“手”来代指“人、劳动力”的词语。如:
(1)国手:精通某种技能(如医道、棋艺等)在国内数第一流的人。
(2)投手:投球的人。
(3)二传手:排球等运动中负责二传的人。
(4)歌手:唱歌的人。
(二)工具指使用者或动作
手最突出的功能无疑就是用来做事,从事劳动生产,即手是做事或劳动的工具,在汉语中也出现了以手代指“劳动或行动”的用法。如:
(5)眼高手低:比喻自己要求的标准高,但实际工作的能力低。
(6)束手束脚:比喻做事顾虑多,不敢放手去做。
(7)手下留情:留点情面,比喻做事不要太苛刻。
(8)举手之劳:很容易就做到的事,多用于帮助别人时。
(三)生产者代指产品
文字对于历史记载的深远意义毋庸多言,而文字的书写就恰恰离不开“手”。因此,汉语中还有以“手”代指所书写的“文字”的现象。如:
(9)“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志上》)
(10)手艺:做出的饭菜或陶艺品。
三、“手”的转喻和隐喻的连接点现象
手在劳动过程中,自然要掌握一种技能。既是技能,自然熟能生巧,渐渐地,“手”就跟“技能,方式,技巧”联系在一起。我们发现,汉语中存在以“手”代指“技能” 的用法。如:
(11)能手: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
(12)高手:技能特别高明的人。
(13)生手:新做某项工作、对工作还不熟悉的人。
(14)强手:指技艺等高超的人。
笔者认为这几例中的“手”虽然表面上仍然指人,但已经不是单纯指实施某种行为的人,而是指掌握某种技能的人,更侧重于人所掌握的技能。从“手”到“人”再到“人掌握的技能”,已经实现了“手”这个具体的认知域和“技能”这个抽象的认知域之间的跨越和映射,因此,这里的“手”可看作是转喻隐喻的连接点。
四、关于“手”的隐喻现象
隐喻的本义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涉及两个事物,一是出发点,即始源域;二是目的地,即目标域(王文斌,2007)。人们通过源域和标域之间的互相映射,寻找源域与标域之间的相似点,以建立和解读隐喻。
(一)“手”是始源域,是“阴谋诡计或权势”为目标域的隐喻
上面讲到了以“手”代指“技能,技巧”,汉语中又把这一用法进一步扩展到了“计策,策略,诡计,权势”等方面。于是,“手”是源域,“阴谋诡计或权势”为目标域的隐喻就产生了。如:
(15)手段: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16)手黑(辣):做事方法毒辣凶狠。
(17)手脚:为了实现某种企图而暗中采取的行动。
(18)手眼通天:比喻擅长专营,手段高超。
(二)以“手”为始源域,以“控制、掌握”为目标域的隐喻
手在肢体各个部位中是最灵活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也都是用手操纵各种器械,因此,手在很多时候处于支配指导地位。所以,以“手”为源领域,以“控制、掌握”为目标领域的隐喻。如:
(19)逃不出某人的手心:脱离不了某人的掌控。
(20)翻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不得不受某人控制。
(21)捏在某人手里:由某人说了算。
(22)(你的命)在我手上:由某人控制,掌握。
(三)以“手”为始源域,以“关系密切”为目标域的隐喻
手和脚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是手和脚互相合作协调来实施一些复杂的行为。渐渐地,人们便借手和脚的关系,来描述某种亲密的关系,尤其是指兄弟、血缘关系。如:
(23)手足:比喻弟兄。
(24)谁无兄弟,如手如足。(李华《吊古战场文》)
(25)你我情同手足,这件事情,我肯定是要管的了。
(2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罗贯中《三国演义》)
(四)以手为始源域,以“经济状况”为目标域的隐喻
钱财一般经由人们手中散播出去,中国人又历来倡导节俭持家,于是汉语中就出现了以“手”为源域,以“经济状况”为目标领域的隐喻。如:
(27)手松:指随便花钱或给人东西。
(28)手紧:指不随便花钱或给人东西,也指缺钱用。
(29)手头:个人某一时候的经济状况。
(30)拿不出手:因数量少或质量问题而不好意思送人,多指财物。
(五)以“手”为始源域,以“心情”为目标域的隐喻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倡导“喜怒不形于色”,这就使得人们更擅长从一些动作,尤其是手上的动作去判断一个人的心情。于是,就形成了以“手”为始源域,以“心情”为目标域的隐喻。如:
(31)握拳透掌:表示愤怒。
(32)磨拳擦掌:表示急切想做某事。
(33)拍手称快:表示喜悦。
(34)搓手顿足:形容焦急不耐烦。
五、讨论和结语
以上关于“手”的转喻和隐喻分析,可以用下面图1表示。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关“手”的转喻和隐喻现象,因为有了一个连接点“技能”,的确存在一个连续体现象,形成了一个语义链。以“手”为例,先是陆续转指拥有手的人,手从事的劳动/书写的文字和劳动中获得技能的人,然后通过一个连接点,指示人所掌握的技能,再分别映射到其它抽象域上,如策略阴谋、控制掌握、密切关系、经济状况和心情。由此可见,它的隐喻用法,可以认为是基于其转喻用法之上的。
图1
在此,笔者认为,这应该归因于人类特有的认知功能和规律:人们往往借用已知的事物,去了解未知的事物。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王寅,2005)。正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先联想到与“手”相关的“人”,然后联想到“手从事的劳动或产出的产品”,继而到“劳动中所掌握的技能”,再到“策略,计谋”“控制,掌握”“密切关系”“经济状况”和“心情”等一系列看似与“手”的本义没有太大关联的隐喻意义,整个意义链是连续统一,浑然一体的。转喻义“人”和隐喻义“心情”分别位于这语义链的两端,链上的任何一个意义都只是更接近某一端而已。
注 释:
①本文所举例子若无特别标明出处,均为日常生活用语。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J].外语教学,2006,(3).
[3]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4]彭增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J].修辞学习,2004,(6).
[5]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6]王铭玉.隐喻和换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7]朱明泉,张智君.言语与手部运动关系的研究回顾[J].心理科学
进展,2007,(1).
(徐娟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关键词:手 转喻 隐喻 连续体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用来描述大千世界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直接体会语言的魅力,而是需要付出些许认知努力,才能理解其中奥妙。这样的语言现象大都是以转喻、隐喻的形式体现的,可以归纳在意象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转喻是用易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者其它部分,或用具有完型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以邻近性为基础。而隐喻则是借用一事物来描述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以相似性为基础。大量的语言事实告诉我们,转喻和隐喻不仅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基本的思维、经验和行为方式。认知语言学兴起以来,认知语言学家一直认为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而转喻很多时候就被作为隐喻的子类来研究。近几年也有学者认为,与隐喻相比,转喻更具本源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但Jakobson在指出转喻和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的同时,也对它们进行了区分,指出:隐喻是聚合端,转喻是组合端。在聚合和组合的关系中,聚合意味着选择,是选择就有两者之间的替代。可以互相替代的事物之间一定有某些地方相似。相似性是被增添到邻近性上的,因此任何转喻都带有一点隐喻的色彩,任何隐喻也都带有转喻的痕迹。Radden、Taylor、Panther和Thornburg等的研究成果说明,无论是词汇还是习语,它们在意义上都体现出了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转喻是隐喻的基础,转喻可引起转喻映现。刘正光(2002)也认为转喻和隐喻二者之间构成连续体关系。其区别应是标量的而不是离散的,转喻和隐喻分别处于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因此两个实体间的概念关系由于以下两种机制的作用而可能更接近于连续体的某一端。一个是转喻的经验基础对隐喻的源域及其映射选择的制约作用,另一个是抽象机制(本身就是转喻性的)。本文尝试以汉语“手”所衍生的词语或习语为对象①,说明其中存在的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
二、关于“手”的转喻现象
转喻(metonymy)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用“A”来指称与“A”有关的“B”的语言现象。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人们善于通过对手的认知,用与其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生成新的概念。于是就有如下几种转喻现象:
(一)部分代整体
与“手”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拥有手的人了。汉语中有很多以“手”来代指“人、劳动力”的词语。如:
(1)国手:精通某种技能(如医道、棋艺等)在国内数第一流的人。
(2)投手:投球的人。
(3)二传手:排球等运动中负责二传的人。
(4)歌手:唱歌的人。
(二)工具指使用者或动作
手最突出的功能无疑就是用来做事,从事劳动生产,即手是做事或劳动的工具,在汉语中也出现了以手代指“劳动或行动”的用法。如:
(5)眼高手低:比喻自己要求的标准高,但实际工作的能力低。
(6)束手束脚:比喻做事顾虑多,不敢放手去做。
(7)手下留情:留点情面,比喻做事不要太苛刻。
(8)举手之劳:很容易就做到的事,多用于帮助别人时。
(三)生产者代指产品
文字对于历史记载的深远意义毋庸多言,而文字的书写就恰恰离不开“手”。因此,汉语中还有以“手”代指所书写的“文字”的现象。如:
(9)“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志上》)
(10)手艺:做出的饭菜或陶艺品。
三、“手”的转喻和隐喻的连接点现象
手在劳动过程中,自然要掌握一种技能。既是技能,自然熟能生巧,渐渐地,“手”就跟“技能,方式,技巧”联系在一起。我们发现,汉语中存在以“手”代指“技能” 的用法。如:
(11)能手: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
(12)高手:技能特别高明的人。
(13)生手:新做某项工作、对工作还不熟悉的人。
(14)强手:指技艺等高超的人。
笔者认为这几例中的“手”虽然表面上仍然指人,但已经不是单纯指实施某种行为的人,而是指掌握某种技能的人,更侧重于人所掌握的技能。从“手”到“人”再到“人掌握的技能”,已经实现了“手”这个具体的认知域和“技能”这个抽象的认知域之间的跨越和映射,因此,这里的“手”可看作是转喻隐喻的连接点。
四、关于“手”的隐喻现象
隐喻的本义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涉及两个事物,一是出发点,即始源域;二是目的地,即目标域(王文斌,2007)。人们通过源域和标域之间的互相映射,寻找源域与标域之间的相似点,以建立和解读隐喻。
(一)“手”是始源域,是“阴谋诡计或权势”为目标域的隐喻
上面讲到了以“手”代指“技能,技巧”,汉语中又把这一用法进一步扩展到了“计策,策略,诡计,权势”等方面。于是,“手”是源域,“阴谋诡计或权势”为目标域的隐喻就产生了。如:
(15)手段: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16)手黑(辣):做事方法毒辣凶狠。
(17)手脚:为了实现某种企图而暗中采取的行动。
(18)手眼通天:比喻擅长专营,手段高超。
(二)以“手”为始源域,以“控制、掌握”为目标域的隐喻
手在肢体各个部位中是最灵活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也都是用手操纵各种器械,因此,手在很多时候处于支配指导地位。所以,以“手”为源领域,以“控制、掌握”为目标领域的隐喻。如:
(19)逃不出某人的手心:脱离不了某人的掌控。
(20)翻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不得不受某人控制。
(21)捏在某人手里:由某人说了算。
(22)(你的命)在我手上:由某人控制,掌握。
(三)以“手”为始源域,以“关系密切”为目标域的隐喻
手和脚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是手和脚互相合作协调来实施一些复杂的行为。渐渐地,人们便借手和脚的关系,来描述某种亲密的关系,尤其是指兄弟、血缘关系。如:
(23)手足:比喻弟兄。
(24)谁无兄弟,如手如足。(李华《吊古战场文》)
(25)你我情同手足,这件事情,我肯定是要管的了。
(2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罗贯中《三国演义》)
(四)以手为始源域,以“经济状况”为目标域的隐喻
钱财一般经由人们手中散播出去,中国人又历来倡导节俭持家,于是汉语中就出现了以“手”为源域,以“经济状况”为目标领域的隐喻。如:
(27)手松:指随便花钱或给人东西。
(28)手紧:指不随便花钱或给人东西,也指缺钱用。
(29)手头:个人某一时候的经济状况。
(30)拿不出手:因数量少或质量问题而不好意思送人,多指财物。
(五)以“手”为始源域,以“心情”为目标域的隐喻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倡导“喜怒不形于色”,这就使得人们更擅长从一些动作,尤其是手上的动作去判断一个人的心情。于是,就形成了以“手”为始源域,以“心情”为目标域的隐喻。如:
(31)握拳透掌:表示愤怒。
(32)磨拳擦掌:表示急切想做某事。
(33)拍手称快:表示喜悦。
(34)搓手顿足:形容焦急不耐烦。
五、讨论和结语
以上关于“手”的转喻和隐喻分析,可以用下面图1表示。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关“手”的转喻和隐喻现象,因为有了一个连接点“技能”,的确存在一个连续体现象,形成了一个语义链。以“手”为例,先是陆续转指拥有手的人,手从事的劳动/书写的文字和劳动中获得技能的人,然后通过一个连接点,指示人所掌握的技能,再分别映射到其它抽象域上,如策略阴谋、控制掌握、密切关系、经济状况和心情。由此可见,它的隐喻用法,可以认为是基于其转喻用法之上的。
图1
在此,笔者认为,这应该归因于人类特有的认知功能和规律:人们往往借用已知的事物,去了解未知的事物。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王寅,2005)。正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先联想到与“手”相关的“人”,然后联想到“手从事的劳动或产出的产品”,继而到“劳动中所掌握的技能”,再到“策略,计谋”“控制,掌握”“密切关系”“经济状况”和“心情”等一系列看似与“手”的本义没有太大关联的隐喻意义,整个意义链是连续统一,浑然一体的。转喻义“人”和隐喻义“心情”分别位于这语义链的两端,链上的任何一个意义都只是更接近某一端而已。
注 释:
①本文所举例子若无特别标明出处,均为日常生活用语。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J].外语教学,2006,(3).
[3]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4]彭增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J].修辞学习,2004,(6).
[5]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6]王铭玉.隐喻和换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7]朱明泉,张智君.言语与手部运动关系的研究回顾[J].心理科学
进展,2007,(1).
(徐娟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