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公园:不让遗址成为累赘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掩藏着无尽历史的中国古都,如何让这里的居民既能同步感受这个时代的进步,又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豪感,这对于西安市政府而言,是一个没有参照的难题。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他们交出的一份隆重的答卷
  
  这个国家遗址公园现在还没建设完工。2010年国庆,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正式开园,三分之二园区对游客免费开放。
  “建成泛生态主题概念公园,类似纽约中央公园的休闲功能,同样具有伦敦海德公园的文化凝聚力。”这是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主任周冰对该公园的高定位。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按原址3.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既是保护区,也是现代城市生态文化公园。
  为了保护遗址,院内建设依照国际惯例,不对大明宫建筑进行大规模复建,只是通过史料推理,建成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而丹凤门并不是真正的建造,只是在钢结构上挂上板材,做一个模型扣在遗址上,如同世博会西安展馆里展示的。这实际上也是遗址保护性展示的一种方式。
  就连大明宫的宫墙也不恢复建造实体墙,而是用树、竹子、石块等组成抽象的墙体,既让游客体会其的原貌,也不破坏遗址本身。
  在公园内,一些考古现场对游客开放,甚至游客可直接参与,使游客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拘泥于跟随政治变化不断翻新的历史教科书。
  “为保护遗址,园内道路尽量少,满足游园的大致需要就行了。我们会种当时大明宫内有的植物,并通过各种方式把遗址都标识出来。这些都会在开园前完工。”大明宫遗址区文物局副局长吴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开园后,不再建设,但还会进行长期不断的考古发掘。”
  吴春表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开放不能影响遗址的考古挖掘进程,这是底线。没有进行完考古的区域,公园会在遗址上铺木栈道作为路径。各种管线、水管、安防系统都将置于木栈道下,不影响考古。
  
  遗址区曾是城市“牛皮癣”
  
  这个被层层保护的地方,它的经历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唐朝,无论疆域还是文明程度,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国。首都长安城更因为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成为世界大都市。
  唐长安城有三处大型宫城。
  唐初的皇帝朝寝于隋大兴宫(后改称太极宫);玄宗将其继位时居住的王府扩建成兴庆宫;唐高宗在城北禁苑中建成大明宫。
  大明宫是规模最大、制度最完备、皇帝朝寝时间最长的宫城,不但是国家统治中心和象征,还是唐朝对都城的最大增筑项目,是唐代建筑文化和宫室制度的典型代表。
  公元904年,一场战争后,大明宫毁废。随着唐朝灭亡,其后一千多年,大明宫遭到人为、自然的破坏,如今只剩下台基、夯土。
  唐朝灭亡后,不知何时开始,长安城北开始有人拓荒居住。一开始在城墙或殿基台凿洞居住,慢慢形成村落。
  1935年陇海铁路修通后,大明宫遗址区域不断有市民迁入。日军进攻中国中原时,大量居民迁入该区域。因为处在铁路北边,这里被西安人称为“道北”。
  上世纪70年代,大明宫遗址区域有了大量固定居民,由于这里处于城市郊区,又属于古迹遗址,政府没有在此规划建设,居民基本都住在违章建造的房屋内。80年代,这里是西安最大的棚户区,总面积约为19.16平方公里。
  由于遗址所在地不能深挖埋管线,居民的房屋缺少水和垃圾处理系统,脏乱不堪。有的区域户均住房只有20多平米,几家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也是常事。
  “道北地区”也成为西安脏乱落后的代名词。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与周边越来越不协调。可作为大明宫遗址,政府又不能随意开发。“其他地方都有一定的业态,唯独这块没有。”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世博会大明宫馆馆长孙福喜说,“遗址安全受到危胁,老百姓生活也陷入困顿。”
  有西安市民开玩笑说,城南居民碰面问的是:你孩子考上哪了?城北的居民相互间问的则是:你孩子出来没有?一个意思是从监狱出来,另一个是说跳出道北区没有。
  1950年开始,西安文物部门开始对大遗址调查、勘探、部分发掘。1979年,西安市成立大明宫保管所,但遗址保护工程常常因为干扰居民生活受阻,很难进行。
  1980年后,文物保护力度加大。西安对汉长安城桂宫遗址采用覆土展示、在长乐宫及冰窖遗址上建馆保护,不同的保护展示方式有效地防止了人为及自然破坏,也推动了旅游和文化产业。
  可3.2平方公里的大明宫,只能砌砖保护展示含元殿和麟德殿,其他区域的保护无法进行。世界级大遗址还是城市脏乱区。
  
  古城如何在冲突中找办法
  
  偌大的西安城区随处可见保护下来或是重新修建的城墙,连商业中心区的建筑都限高,并统一按仿古风格修建。
  根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西安主城区占地面积为525平方公里,现代城区与古迹遗址的重合度几乎为100%,其中重要古迹遗址对城市发展空间的叠压度达37%。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以前属于城市边远地区的一些大遗址所在地逐渐纳入城市用地范围。如汉长安城遗址周边是工业区。大明宫遗址位于城市中心区,遗址周边区域的建筑逐渐增多,有破坏遗址的危险。
  大遗址的保护要求需要真实完整,但生活在大遗址上的百姓为提高生活水平,需要在单位土地上追求最大效益。大明宫、汉长安城等遗址区,除了地面上裸露的遗迹夯土属于国有外,大部分土地是集体土地。城市化后,政府无法让村民无偿让出土地用于遗址保护,虽是租用,但因涉及农民经济利益,实施过程矛盾重重。
  文物保护部门常常劝阻大明宫遗址区的居民,不能种什么,不能盖什么,不然会破坏遗址。百姓抱怨说,什么都不能干,怎么活。僵持中,遗址保护不了,生活无法改善。
  “城市发展逐渐到了城市中心区,和百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何能保护,又能让老百姓改善生活,一直是工作难点。”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孙福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明宫遗址保护的目标得满足几个方面,“遗址得到保护,并使该区域和西安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和西安城市环境相配套;使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
  2005年,西安市开始实施大明宫遗址环境整治和御道拆迁两大项目。清理了常年堆积在麟德殿周围的5万平方米垃圾,征购205亩土地。御道的拆迁项目,搬迁含元殿遗址和丹凤门遗址间22万平方米内1.2万人。花费6亿元。
  “第一步就是拆迁。” 西安市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策划推广局副局长刘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还算顺利,五个月就基本完成了。”
  和许多拆迁工作一样,大明宫遗址区的拆迁也有因不满赔偿等原因引起的纷争。但绝大部分人非常乐意搬出这个棚户区。“公园建设主要的钱都用在拆迁上,花了84亿。”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孙福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还准备了安置小区和大明宫周边地区的一些铺面,给拆迁户经营。”
  按计划,整个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共19.16平方公里将搬出10万人,其中3.2平方公里的大明宫遗址上有5万人。但后来光在遗址上就拆掉88家企事业单位,拆迁人数也远超5万。
  2007年,西安全面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设立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委托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承担大明宫遗址周边19.16平方公里的城市改造,其中包括3.2平方公里的大明宫遗址公园。
  
  “遗址保护”
其他文献
宋代金银器多出土于窖藏中,国内现发表资料的有30多处,出土金银器近千件。四川地区的宋代金银器窖藏有近十处,出土金银器加上各地方博物馆收藏的,总数约500件,占全国发现的宋
通过对近20年的中外文献研究发现,国外预防性保护已逐步形成体系;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预防性保护理念理解和实践应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比较国内外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