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审订委员会2002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侧记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i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一部集古今之大成的巨著。它“古今兼收,源流并举”,“广泛地收录古今汉语著作中普通词语”(缩印本前言),是目前最具权威的体现汉语词汇史研究成果的辞书。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洛》)是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代表
《论衡》是东汉时期王充的一部哲学论著。东汉都城洛阳是经济文化重地,洛阳话对当时的文献会产生一定影响,且王充青年时曾游洛阳太学,所以其著作中不免会使用一些洛阳方言词汇。我们在《论衡》中发现了几则至今仍保留于洛阳方言中“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
2002年4月19-22日,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中国语文编辑部和句法一语义研究室主办,商务印书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协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汉语的指称问题和情态问题,提交会议并通过专家匿名
在某种情况下,VV与V—V这两种动词重叠形式看起来是等同的,试比较:(1)“……你比一比就明白。”(《茅盾短篇小说选·林家铺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威尼斯不单明媚,在圣马克广场走走就知道。(朱自清《欧游杂记·威尼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发表了周志锋先生《“貮”字小议》一文。周先生认为“貮”字至迟出现于19世纪末叶,大型字书应当补收。周先生的观点无疑是对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人民币为什么会选用一个当代字书皆无的“貮”字呢?“貮”到底出现于什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