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兴趣教学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兴趣教学贵在培养学生对学科兴趣,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背景,立足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打造高效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65
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的义务教育改革,兴趣教学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提倡的重要教学课题。兴趣教学的一般定义是:“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和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教学,顾名思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重愉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期。因此,需要教师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为学生打好教育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学科以汉语知识为基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需要依赖直观生动的具象思维和教师的教学引导。同时,虽然小学生缺乏固有的认知经验,但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接受一切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对学习保持足够的新鲜感。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充满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兴趣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兴趣教学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经,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已经意识到兴趣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改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小学语文兴趣教学的质量。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实施兴趣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能够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首先,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保持愉悦的心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依然坚持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进行知识讲解,完全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导致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开小差、昏昏欲睡甚至出现厌学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及时反思自我,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认同感和信任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语文课程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学习负担,而是一种有趣的探索活动。学生在这种心理指导下,必然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的语文教学,为教师实施高效的兴趣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时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通过教学评价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精选语文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
许多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是因为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不加筛选,使本就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无趣,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生动有趣的内容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和接受能力,这种教学内容与心理预期的落差,使得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教师的语文兴趣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作用,在充分解读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精选语文教学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进行语文兴趣教学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动力,在课堂上自觉集中注意力,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范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寓言故事入手,让学生从听故事中逐渐进入学习状态,不仅能缓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心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小学生对认知世界缺乏经验,但对日常生活充满探究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兴趣教学时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语文课程的距离,将陌生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语文现象,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学习。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虽然讲授法是现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但这种方式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方式多样化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语文竞赛、课文表演、课外实践、游戏等形式来拓展语文教學方式,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语文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兴趣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65
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的义务教育改革,兴趣教学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提倡的重要教学课题。兴趣教学的一般定义是:“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和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教学,顾名思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重愉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期。因此,需要教师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为学生打好教育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学科以汉语知识为基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需要依赖直观生动的具象思维和教师的教学引导。同时,虽然小学生缺乏固有的认知经验,但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接受一切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对学习保持足够的新鲜感。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充满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兴趣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兴趣教学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经,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已经意识到兴趣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改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小学语文兴趣教学的质量。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实施兴趣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能够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首先,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保持愉悦的心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依然坚持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进行知识讲解,完全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导致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开小差、昏昏欲睡甚至出现厌学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及时反思自我,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认同感和信任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语文课程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学习负担,而是一种有趣的探索活动。学生在这种心理指导下,必然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的语文教学,为教师实施高效的兴趣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时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通过教学评价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精选语文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
许多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是因为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不加筛选,使本就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无趣,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生动有趣的内容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和接受能力,这种教学内容与心理预期的落差,使得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教师的语文兴趣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作用,在充分解读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精选语文教学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进行语文兴趣教学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动力,在课堂上自觉集中注意力,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范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寓言故事入手,让学生从听故事中逐渐进入学习状态,不仅能缓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心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小学生对认知世界缺乏经验,但对日常生活充满探究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兴趣教学时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语文课程的距离,将陌生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语文现象,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学习。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虽然讲授法是现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但这种方式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方式多样化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语文竞赛、课文表演、课外实践、游戏等形式来拓展语文教學方式,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语文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兴趣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