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峰间的勇士 马一桦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y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印象之中,马一桦是一位登山技术过硬的登山者,他攀登过很多山峰,和他登过山的朋友都说他是一个严谨的登山者,他对于山峰的攀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热爱,正是这种热爱激励着他一步步前行,一次次突破着冰峰设下的障碍,直达顶峰。2012年10月28日13时19分,马一桦成功登顶格聂主峰海拔6204米,成为国内首位登顶该山峰的攀登者。
  马一桦从1983年开始自助旅行,到1996年,祖国的绝大多数地方包括西藏、新疆都被他走遍了,马一桦感觉已经没有地方可以让他“心跳”了。这时马一桦想,要是站得更高一些,或许可以看到更美的风景,于是他选择了登山。马一桦之所以喜欢旅行、进一步开始登山,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1999年,他在新疆登顶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座山峰—海拔1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以后慢慢地马一桦把技术型山峰当做自己的主攻目标,四川省内绵延起伏的众多未登峰吸引着让他前去挑战。
  马一桦是最早期的登山者之一,是他开始尝试让登山从高不可攀向民间发展。2002年他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提供登山服务的登山探险公司刃脊探险公司。刃脊为马一桦实现自己的攀登梦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之后的一段时间,马一桦以四川为中心,开发了诸如雀儿山、半脊峰等一些山峰的路线,填补了很多西部山峰资料的空白。老马把培训、登山、普及这些结合在一起,并自己开发山峰,为登山普及做了很好的事情。
  2004年11月,马一桦和美国人曾山结组,发起了向四川四姑娘山幺妹峰的第二次挑战。幺妹峰在国际上以技术难度著称。此前,马一桦已经失败过一次;此前,还从未有中国人登顶幺妹峰,最后马一桦成功登顶幺妹峰,至今对于那次幺妹峰的攀登,山友们认为它是技术登山的代表之作。
  这也就是到后来,提起中国的民间登山,大家就想起马一桦的原因。2005、2006连续两年,马一桦和他的登山伙伴曾山一起获得金犀牛“最佳攀登成就奖”。
  这些年,马一桦在登山领域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断去挑战自己是他的夙愿,他说登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说即便是四川的未登峰他穷其一生都难以全部攀登,他想做的只是在攀登中去享受内心的愉悦以及对大山的向往。
  他是一个严谨的登山者,他对于山峰的攀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热爱,正是这种热爱激励着他一步步前行
  曲折与梦想
  马一桦采访

  OUTDOOR:在您看来民间登山的发展面临一些什么样的困难和困惑?
  马一桦:民间登山需要政府的支持,信息有的时候比较封闭,有些人在登山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生命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但是如果是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不去给大家还原真相,可能就阻碍了登山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只能照搬国外的一些经验,可是我们的环境和他们还是有一些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
  OUTDOOR:您的朋友都评价您是一个极其严谨的登山者,什么事情都特别仔细,您如何评价自己的登山风格?
  马一桦:我算是一个比较用心去投入的登山者,我比较注意登山中的一些细节,对于我的搭档,他们可能需要去适应我的工作方式和要求,我觉得虽然看起来有点过于严谨,但是实际上登山就是一个要求极高的一项运动,一切严格的要求都是为了人本身的安全。登山者本身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论是自身的体能还是对于自身技术的要求,都需要不断去改进。
  OUTDOOR:您如何看待登山装备的耐磨抗撕裂的属性在登山运动中的重要性呢?
  马一桦:当然非常重要了,要是我们在登山的过程当中,有任何的问题,会额外带来很多的危险和麻烦。另外在比较有技术难度的山峰来说,可能在过程中会跳或是有比较大的动作,这样对于装备耐磨抗撕裂的要求就会比较高。比如像玉珠峰这种山峰的话可能一般的装备就可以胜任,但是比如像格聂这种冰川技术性的山峰,对于装备的耐磨抗撕裂特性要求就会相当的高,这保证了登山运动员自身的安全。
  OUTDOOR:登山是一个具有危险性的户外活动,您如何来规避这些风险呢?
  马一桦:经验。我以前最早的时候,会看很多事故报告,我们也遇到很多危险的情况,可以通过这些不断积累经验。
  OUTDOOR:2013年您有一些什么新的登山计划呢?
  马一桦:其实要找到一座好的,适合自己攀登的山峰并不是很容易,包括我们当年找半脊峰也是很不容易找到的,当时幸喜若狂,找到这样一个好的冰川型山峰还是很不容易的,半脊峰和格聂的共同之处就是接近性非常好,车和物资可以最大程度去接近山峰。
  OUTDOOR:您觉得格聂和您以前攀登过的山峰相比不同在什么地方?
  马一桦:对于不同的登山家来说,感受到的难度都会不一样,像格聂这座山峰它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因为格聂这座山的冰川到处都是裂缝,心里会非常没有底,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类感觉的山峰,即使我们到顶峰以后还遇到一个大的裂缝,这个是以前攀登幺妹峰的过程中没有遇到的。另外,格聂我们选择的路线非常的陡峭,完全是直上的一条路线。格聂从我们目前所知的冰川型雪山来说,应该是最难的。
  OUTDOOR:这次格聂是否遇到特别危险的情况呢?
  马一桦:我们从C2往下撤退的时候,刚刚撤了200米的样子,我们就遇到了一次非常危险的滑坠,如果是滑坠下去撞到下面的巨大冰块,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其他文献
两侧山峦青葱,石羊江水涨起来了,这片水域的水位升高了近一米,流速增快。这片河段青碧无白滩。此刻,一行20多人,我们位于这手机信号时有时无的石羊江河谷中。前面三艘艇(独木舟、皮划艇)进行先锋勘察线路,大筏子护航、救援保护,后面是四艘16英尺的大筏子。中科院等诸多科学家进入一侧的小峡谷中,已有大半个小时。为首的刘建手里拿着标本袋子,从一个大板根那里走出来,他们这块区域的勘察结束了。幺哥的宏声又起,他提
那年,带父亲逛王府井,准备回去时,好远就见一家店门口摆着一筐黄澄澄的食物,近了看清竟是栗子,个头特别大,从来没见过。我感到好奇,跑过去买。店员热情地告诉我,这栗子叫开口笑,二十元一斤。名字这么好听,也从来没听过,于是就买了一斤。  我们已逛了一天,大家都很疲累了。我抱着一包黄澄澄的开口笑过来,讲它的名字,分给大家品尝。我们走在凉凉的风里惊叹着开口笑的好名字和甜粉粉的味道,每个人似乎都忘记了疲累,一
2018年1月26日,有著业内“中国商业登山开创者”之称的北京极度体验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ISPO)上,面向媒体及众多业内爱好者召开了PLUS品牌战略发布会。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商业登山运营的公司之一,极度体验沉淀了多年的专业登山经验,丰厚的资源,向公众推出全新升级版“7 2”PLUS 品牌战略,旨在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登山技能优势以及资源整合优势,帮助更多的普通
十年前,儿子登上远去求学的列车,突然闲下来的生活,让张绍华老两口当年结婚时说要走遍全国的梦想有时间去实现了。他们走遍全国,充实、快乐的生活,让远方求学的儿子能心无旁骛地完成学业。无后顾之忧的他们,本想将全国旅行计划进行到底,可却因为种种力不从心而难以为继:因为常年工作生活的辛苦操勞加上近年旅途的舟车劳顿,耗伤的气血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从而导致气血不足。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暂时告别旅途,回归规律的作
最初注意到用桨板进行大河漂流是在2013年的夏天。我们一行12人,在美国爱达荷州的鲑鱼河上,用大筏子和单人充气船进行了四天半的无后援漂流。在一段汹涌的三级白水急流中,一条桨板摇摇摆摆地从浪中穿过,在大河波涛中宛如一片树叶。这是我首次看到有人用桨板进行河流探险。比皮划艇漂流更极限  和其他水上运动相比,桨板运动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桨板价格便宜,运输方便,稍加练习就可以上手,特别对全世界年轻人有着难以
提名:四川格聂主峰南壁直上冰川新路线  攀登者:马一桦、邓明冬、尼玛尔甲  攀登时间:2012年10月25日~29日  难度定级:法国系统(IFAS):D,阿拉斯加4 ,美国YDS系统6级。  冰川以下个别岩石5.5,冰川以上高差1300米,硬冰区WI2,积雪区40? ~50?,少数雪台阶70?。冰川以上93%结组,7%交替确保。  提名理由  本次攀登为格聂峰的华人首登,并且由于是全新路线,没有
龙舟训练进行时。  第一次接触龙舟大赛果然就出了问题。  第19届江苏省运会高校龙舟赛还有几分钟开始,扬州大学龙舟队的船正驶进自己的赛道卡位。一阵风刮来,船身猛一晃荡,原本就紧张的队员们手里的桨禁不住乱了。对手们按耐不住,纷纷大喊,“嘿,那桨,偏啦!舵手那边在干嘛,左桨倒是划起来啊!右桨,右桨的人挡一下!”船是进去了,队员们当下也一阵憋屈。就算再初出茅庐,也犯不着进道还要对手来特别关照。摆明没把这
书籍与公众号推荐  我爱上了这种与众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法,我会饶有兴趣地观察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  —— 美国插画师Gay Kraeger  我喜欢在旅行中进行创作,当我将某一景色的特别之处画下来时,我似乎已经与这个地方存在着某些联系了。  —— 从未接受过任何艺术训练的设计师Christina Lopp  手绘的奇思妙想:  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  作者:[英] 丹尼·格雷戈里  出版社:上
几千年以来,以塔什库尔干为代表的中国帕米尔地区的文明,从未让人失望。它的高寒与险峻没有让人望而却步,反而使人越挫越勇。他们凝视它,攀登它,超越它,然后进入更广阔的世界里,参与到新的歷史进程中去。这些曾定居在最纯净的高原、离天空最近的彩云上的人家,用自己天生的宽容与悟性,接纳着来自东西方的落难者、探险者、物资交换者,并友好地和客人一起,成为新的当地人。  —文化学者 程景楠
提名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作者:罗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提名理由  2016年夏天,53岁的北大历史学系教授罗新沿着元朝辇道北行,自大都(今北京)健德门启程,徒步15天450公里,抵达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他把一路上对历史的深思、人生的况味、对故人的怀念、对当下的思考,用了一年的时间写成本书。凭着丰富的历史专业背景、对徒步旅行的深刻理解,罗新用历史与旅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