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在散布北极“中国威胁论”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u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1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5月初在芬兰罗瓦涅米举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发言中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视为“威胁”,污蔑中国有可能把北极变成“另一个南海”,宣称美国将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存在,以抵制中俄的“攻击性行为”。对于此番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驳斥为“颠倒黑白、别有用心”。
  北极理事会成立于1996年,是重要的政府间合作平台,重点关注北极地区环境与发展,推动国际社会研究北极的自然变化,提高地区生活工作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它有三类成员,一是北极地区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丹麦、俄罗斯、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二是作为永久参与方的六个原住民社群代表;三是12个非北极国家的观察员国,包括英、法、德、西等六个永久观察员,以及中、日、韩等六个正式观察员。
  北极地区拥有可观的油氣、矿产和生物资源,可谓“人类最后的宝库”。这里地理上比中东、非洲离中国更近,能便捷和丰富中国的能源获取渠道。同时,气候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使得开辟北极航线的条件更加成熟,能减少中国到美洲、欧洲的海路运输时间。中国于2013年加入理事会,一直用和平开发、合作共赢的理念参与北极事务。2017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拓展了共同开发北极的目标与功能。2018年,中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近北极国家”的地缘身份,定义自身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强调愿与各方共同认识、保护、利用和治理北极。如今,中国在科考、勘探等领域稳步推进,中俄初步实现了北极航道互通,芬兰、挪威等国也积极建设北极铁路,希望连接俄港口以对接中国。以“冰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北极开发具有良好前景,也契合北极理事会的初衷与目标。
  在特朗普政府对华“火力全开”的时期,中国的每项政策都可能成为美国攻击的“靶子”。蓬佩奥在此次北极理事会会议上公开质疑中国进入北极开发研究的身份合法性,宣称世上只有“北极国家”“非北极国家”,“不存在第三种形式”。他还煽动相关国家抵制中国在北极的投资与建设,理由是“破坏环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在环境治理中偏执奉行单边主义,给包括北极在内的全球环保行动带来倒退,此次理事会更因美国反对加入“气候变化”表述首次未能发表联合声明。为了“黑化”中国,美国还祭出了“安全威胁”说辞,其海岸警卫队发布的《北极战略展望》视中国为“北极战略竞争对手”,五角大楼年度《中国军力报告》21次提到中国在北极的“存在”(去年仅一次),北方司令部也警告要“防范中国在北极地区进行情报搜集活动”。
  对中国的抨击折射出美国对自身北极政策的反思与焦虑。冷战时期,美国比较重视北极地区,在本土的阿拉斯加和本土以外的加拿大、格林兰都设有军事设施,以增强对苏战略预警和反应能力。在六个北冰洋沿岸国家中,除俄罗斯外,都是北约成员国。冷战后,北极战略地位明显下滑,奥巴马政府更多关注气候变化等议题,还停止了阿拉斯加沿岸地区的油气勘探。特朗普上任后改弦易辙,解除了勘探禁令,退出《巴黎协定》,试图不受限制地发挥美国优势占据资源勘探和争夺的先手,这些行为也致使美国在北极治理问题上影响力下滑。与此同时,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强化了在北极事务上的战略主动,美国的忧患意识急剧上升。美国将北极视为自己的“第四海岸”,在分析商贸、运输、能源机遇时担心其它国家的活动影响美国利益。去年,美军航母打击群在冷战后首次进入北极圈活动,同时美国开始建造新的破冰船,以缩小俄美同类船只数量的巨大差距。
  蓬佩奥公开抹黑中国,除了意识形态顽疾作祟外,也暗藏为6月即将出台的北极战略造势。可以预料,特朗普政府的这份北极战略将继续黑化中国,为美国加大对北极战略投入制造依据。美国在此次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暴露无遗的狭隘利益观、特别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双重标准,遭到芬兰和北欧国家和加拿大的激烈批评。
  中国以开放、合作、共赢的态度参与北极事务,坚持科研主导,主张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依法治理和国际合作。国际社会不难看出,中美在北极的所作所为,谁在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谁在挟私大搞污蔑栽赃。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1]根据课程目标结构框架,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要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组成。其中,文化意识首次被列入课程目标。可见,国家对文化教学十分重视。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学生形成开放的心
摘 要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在注重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不可忽视价值取向的平衡。通过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其在乡土文化选文上有“乡韵”而缺“乡情”,重“量”的提升而轻价值取向的守恒,乡土文化选文缺失“根”的培育,使得乡土文化在多元文化大发展和城市文化取向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逐渐失声。  关键词 乡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 苏教版  作为母语课
【摘要】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科目,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难度等原因将数学视为“洪水猛兽”,不仅对数学提不起学习兴趣,而且不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够准确;二是教师的教学计划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了更好地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只有明确认识到分层教学的优势,才能通过分层教学
摘要:学前教育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教师数量短缺和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普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教师应具备专业技能能力、方法能力與社会能力,但受学科理论课程观影响,较多的学前准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以图式理论为先导,在教、学、做中联结起理论与实践行动,通过项目实践教学的目标建构,三主体共同“在场”的主体建构以及项目实践教学的实施模式建构,可以帮助学前准毕
【摘要】数学课程就像是我们人生中的时间,能够洞悉生活中一切的事物.每一节课程都是对生活的解读,也是对问题的解决.它帮助我们合理地规划生活,有效地进行生活计划.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但是依旧在课堂中专心听取教师的传授,认真地学习每一节课的内容,从而增长自己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数   学生如何学好一节课?教师如何教好一节课?是教育者一直探究的问题.在小学数学的课堂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通过构建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沿海区域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根据时间序列来看,2007—2010年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未达到协调发展,处于拮抗阶段;2011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很注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分享解题方法,积累解题经验.特别是初三学习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学习的知识多,学习的解题方法多,很多题目的综合性比较强,找到一个解题思路很不容易.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思维过程讲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对讲题目的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听讲的学生是一种启发,也是一个帮助,这样的课堂学习,会激发每名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
【摘要】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下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生数学学习品质需要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因而,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练习设计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能力增强,数学学习能力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练习;设计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进的深入,各地区、各学校都重视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我所在的洪泽县出台《洪泽县
【摘要】教学互动是目前很多教师普遍重视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有些教师流于形式,课堂教学的互动若很成功,那无疑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文从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阐述互动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互动;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面临的热点问题,也是个重大课题.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
【摘要】 本文的重点是研究在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前提下如何推动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当前传统小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刻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用“黑板、粉笔、教材”